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溝村

(山東省膠州市三里河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鎖定
建村年代不詳。相傳是明代從雲南移民到此立村。因地處丘陵谷地,柳樹成林,取名柳溝。柳溝村位於膠州城南部,三里河街道辦事處駐地南部的丘陵上,距膠州城6公里,政區人口距三里河街道辦事處駐地也是6公里。南與十五里夼村接壤,西面是三里河街道辦事處的崔家夼村,北面是斜莊村,東面是柘溝村。正陽路從村前經過,九城路從村東經過,柳溝村的經濟歷來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以地瓜、花生、小麥、大豆為主。解放前,人民生活很苦,許多人家吃不飽,穿不暖。1947年,實行土地改革後,人民生活真實芝麻開花節節高。1956年,上級號召種金皇后玉米,家家分到了玉米棒子,吃上了大黃餅子。
中文名
柳溝村
行政區類別
膠州市三里河辦事處
政府駐地
膠州市
面    積
4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
698人
耕地面積
1452畝
總户數
208户

柳溝村經濟狀況

柳溝村的經濟歷來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以地瓜、花生、小麥、大豆為主。解放前,人民生活很苦,許多人家吃不飽,穿不暖。1947年,實行土地改革後,人民生活真實芝麻開花節節高。1956年,上級號召種金皇后玉米,家家分到了玉米棒子,吃上了大黃餅子。
1961年,因受“三風”(浮誇風、共產風、命令風)的影響,口糧嚴重不足,羣眾大量採樹葉、挖野菜、草根充飢。老弱病人成倍增加,先浮腫,後乾瘦。全村非正常死亡達56人之多,約佔全村總人口的8%。上世紀七十年代,村裏從青島請來老師,學習繡花,分紙花、布花兩種。學成後,加工成品,都是高檔賓館、飯店的裝飾品,還出口海外,村裏和個人有較高的收入。
改革開放以來,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羣眾的生產積極性,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羣眾形容生活是“天天過節,日日過年”。人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女的在家種田,男人外出務工、經商。務工、經商的佔總勞力的90%以上,務工的收入佔總收入的80%以上。

柳溝村村居建設

村容村貌也大有改觀。建起拱橋四座,修整了街道,改變了村裏上溝下崖的歷史。家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
隨着膠州市南外環路,又叫正陽路,可直達青島,小車半個多小時就到了。向西與省道朱諸路相接。村東九城路的開通,方便了生產和羣眾生活,坐上公交車10多分鐘就到了膠州城裏。柳溝村的地理位置優勢越來越顯現,土地的增值潛力很大,真正成為一塊“風水寶地”已有不少客商前來考察投資興業。

柳溝村社會事業

1910年前,就設有私塾,教學生讀書識字。1931年,建初級小學,廢除了私塾制教育。1936年,又增設短期小學,專收貧困子弟免費就讀。1937年,又辦了夜校,公家發給課本、吊燈、煤油。吸收青少年和部分壯年讀書認字。可惜日寇入侵,不得不停辦了。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了民辦小學,一個班,四個年級複式教學,學生48名,教師是義務上課。1952年秋收後,轉為公辦小學。1969年,發展到五個年級,六個班,六個教師。1988年,學校合併到十五里夼學區小學。柳溝村有很好的文化傳統,解放前後村裏多次組成茂腔戲班子、宣傳隊、秧歌隊、高蹺隊,演出過很多新、舊劇目,五十年代,排演了《王秀蘭》等劇目,村中塔起戲台,連唱好幾天。六七十年代,又排演了樣板戲《沙家浜》等,自制服裝道具。還自編自演文藝節目,演員、伴奏員人才濟濟。還到外村演出幾十場,深受歡迎。不少人家有了大電視、大冰箱,擁有私人汽車10多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