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湜

鎖定
柳湜,男,漢族,1903年5月生,湖南長沙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16年考入長沙縣立師範。
曾任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5] 
中文名
柳湜
別    名
乳名克立,化名辰夫
乃夫
方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南長沙
出生日期
1903年5月
逝世日期
1968年4月
畢業院校
長沙縣立師範
代表作品
專著《社會學常識》
《柳湜論文選》等
主要成就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忠誠教育事業
熱心培養幹部,關心青年進步成長
為文化教育事業做出顯著貢獻

柳湜人物簡介

柳湜(1903—1968) 柳湜(1903—1968)
柳湜(1903—1968),乳名克立,化名辰夫、乃夫、方直、羅斐、楚士,湖南省長沙縣人,1903年出生於一個貧寒家庭,幼年喪父,母以刺繡、縫紉供其上學,1916年考入長沙縣立師範,受徐特立朱劍凡等名師薰陶,又常與同窗好友曹伯韓蔣長卿黃彝等一起閲讀進步書刊,心智漸開,形成了樸素的愛國思想。
新中國成立前,歷任陝甘寧邊區參議員、邊區政府委員、教育廳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教育部視導司司長、《人民教育》總編輯、教育科研所所長,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機關黨委書記等職。

柳湜人物履歷

1921年畢業後,在毛澤東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附設的外文補習班教授英文,1924年赴北京半工半讀,1926年因病返湘,先後結識了毛澤東李維漢等湖南黨組織的負責人,思想更加傾向革命。
1927年5月21日,長沙發生馬日事變,許多革命志士慘遭殺害,他無比義憤,憂心如焚,為營救同志而多方奔走。
1928年初,在嚴酷環境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旋即赴上海,由黨派往安徽省委秘書處工作,由於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獄,在長達6年的牢獄生活中,他始終未露身份,堅持自學《資本論》和日語,還組織難友學習。
1934年,獲釋後即前往上海,很快恢復了黨的關係,他的公開身份是上海《申報》讀書指導部主任,在報上開闢了《讀書指導》專欄,積極宣傳抗日救國,還與李公樸艾思奇等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爾後6年,他先後在香港參加鄒韜奮主辦的《生活日報》的編輯工作,在漢口創辦《全民週刊》並任主編,在重慶將《全民週刊》與《抗戰三日刊》合併為《全民抗戰》三日刊,並與鄒同任主編,還任生活書店總編輯,著有《怎樣自學社會科學》《街頭講話》《社會相》《為何生活》《救亡的基本知識》《困難與文化》等書,共100餘萬字,受到廣泛歡迎,也受到知名人士的讚揚,毛澤東讚揚《街頭講話》是真正通俗而有價值的讀物,他還與文化界進步人士沈鈞儒、李公樸、史良等廣泛交往,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參與救國會的建立,聲援一二九運動及抗議七君子被捕等重大活動。 [3] 
1941年初到延安,以救國會中央執委身份出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員,在隨後召開的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上,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委員,任教育廳廳長,他主持制定的《1942年教育工作計劃大綱》,確定了邊區教育工作的三項主要任務,一是建立正規的教育制度,二是提高各級學校的教育質量,三是繼續推行新文字、掃除文盲,在1942年的整風運動中,柳湜是邊區政府學委會的委員之一,同年3月31日還參加了《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1944年10月柳湜主持召開邊區文教代表大會。
1945年7月13日,柳湜和範長江等代表解放區新聞記者協會,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籌備委員會,並被選為籌委會常務委員,次年1月,他出席邊區教育廳召開的有邊區七個中學校長、教導主任及教員代表共35人蔘加的中等教育會議,指出:有計劃地培養邊區知識分子與提高現任區鄉幹部的文化,是今後中等學校的總任務。
1947年3月,在胡宗南大舉進犯延安之前,柳湜離開邊區東渡黃河前往晉察冀解放區,同年5月任冀中行署教育廳廳長。
北平解放後,任北平市教育局局長,負責教育界的接管工作,為恢復建立學校的教學管理秩序而操勞。
1949年3月,中共上海地下市委情報委員會書記吳克堅,經李維漢介紹,通過柳湜與國民黨中央航空公司副總經理查夷平的親戚關係(查為柳的姨父),對中國、中央兩航空公司進行策反工作,柳湜向查夷平作了説服動員,堅定了查策動“兩航”起義的決心和信心,4月,中共地下組織通過查將國民黨首席和談代表張治中將軍的家屬秘密送往北平,又經五個月的策劃,國民黨中央兩航公司愛國員工終於在香港起義,9月,柳湜作為中華全國教育工作者代表會籌委會代表,在北平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教育部視導司司長、中央教育科研究所所長、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人民教育》總編輯、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機關黨委書記等職。 [2] 
1958年,被康生加上“莫須有”的罪名劃為“右派”,撤銷了黨內外一切職務,開除了黨籍,接着是無情地批鬥和懲罰性的勞動改造,柳湜始終對黨忠貞不貳,他説:“就算是戰場上無意中被自己人的子彈打中了吧,只要是黨的事業繼續前進,個人的成敗得失算得了什麼?”表現了他高尚的革命品質。
1961年6月之後,黨組織安排他在教育研究所當研究員,他沒有怨言,繼續以飽滿的熱情工作,撰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教育史與教育專著多部。
“文化大革命”中被誣為叛徒,1968年4月被捕,幾天後即被嚴刑拷打得大腿折斷、腦漿迸裂而死,於4月22日含恨離開人間,人們在他的棉被裏發現了一小頁紙,寫着他留在人間的最後幾個字:“政治迫害,毒打取供。我非叛徒,為我伸冤。”時年65歲。
1979年6月,黨中央為他平反昭雪,他的著作甚多,有專著《社會學常識》《柳湜論文選》等書傳世。 [4] 
中國共產黨八大代表,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柳湜人物逝世

新華社北京六月十五日電:原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柳湜同志因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於一九六八年四月二十日含冤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四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追悼會,為柳湜同志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方毅王震鄧穎超聶榮臻周建人王任重等同志送了花圈,國務院、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統戰部、政協全國委員會、教育部、文化部、中共湖南省長沙縣委員會等單位也送了花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等參加了追悼會。
追悼會由教育部部長蔣南翔主持,教育部副部長劉仰嶠致悼詞。
悼詞説,柳湜同志是湖南長沙人,大革命時即從事革命活動,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三十年代,他在上海、漢口、重慶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和文化工作。他和鄒韜奮同志一起,先後擔任《讀書生活》《生活日報》《全民週刊》《全民抗戰》等多種進步報刊的編委和主編,擔任生活書店的總編輯。他在周恩來同志領導下,從事抗日救國活動,他是救國會的創始人之一。一九四一年到延安後,先後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員、邊區政府委員、教育廳廳長、冀中行署教育廳廳長等職。全國解放後,曾任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屆委員,並歷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教育部視導司、高師司司長,《人民教育》總編輯,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等職。
悼詞説,柳湜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他忠於黨、忠於人民,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心培養幹部,十分關心青少年的進步和成長。他大公無私,光明磊落,堅持真理,敢於鬥爭,實事求是,作風正派,艱苦樸素,平易近人。四十多年來,柳湜同志在黨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事業特別是無產階級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在追悼會上,劉仰嶠代表教育部黨組鄭重宣佈:柳湜同志一九五六年前後在工作中的幾次講話和一些做法是正確的,應予肯定,一九五八年劃柳湜同志為右派是錯誤的,應予改正,並恢復柳湜同志的黨籍、原教育部副部長職稱、級別,文化大革命期間強加於柳湜同志的誣衊不實之詞,應予全部推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