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氏民居

鎖定
柳氏民居,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西文興村,是為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後人——祖籍沁水的陝西華昌府通判柳遇春修建的故居。它創建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6]  佔地面積4032平方米。 [6]  院中一石牌坊迎風板上尚存有楷書題跡:“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從現存民居建築形制、風格上看,清代屢有修葺、增建。 [6] 
柳氏民居坐北朝南,南北長84米,東西寬48米,總計房屋114間。院落分為兩組,以東西走向的村中街道為中線,南北兩側並列兩院。原建築有13座院落,現僅存4座。除兩座石牌坊為明代所建,其餘皆為清代建築。 [6]  柳氏民居建築保存較完好,且特色鮮明,極具觀賞價值。 [7]  同時歷史悠久,又遠離城市,相對封閉的環境使當地的傳統的生存方式、生活狀態得以較完整地保留下來,這些都為史學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7] 
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柳氏民居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2] 
所處時代
明至清    [3] 
佔地面積
4032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7:00-19:00 [5] 
編    號
6-0451-3-154 [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3] 
門票價格
60元/人 [5] 

柳氏民居建築特點

建築坐北朝南,南北長84米,東西寬48米,佔地面積4032平方米,總計房屋114間。院落分為兩組,以東西走向的村中街道為中線,南北兩側並列兩院。原建築有13座院落,現僅存4座。除兩座石牌坊為明代所建,其餘皆為清代建築。 [6] 
柳氏民居平面圖 柳氏民居平面圖
民居平面佈局分單進、兩進,建築形制多為懸山和硬山式。以村中街道劃分,南北兩面對稱分佈,建築佈局緊湊。南院後牆以東西為軸線,建過街樓。各院門額以楷書題院名,四院均為封閉型四合院。保存完整並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是“司馬第院”,坐北朝南,兩進四合院,中軸線上依次有倒座、正房、上房。前後院東西兩側各建有廂房,硬山式屋頂,院門位於東南角,單開板門一道。正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二層樓閣式。下層設樓板,東次間設樓梯可達上層。其餘院落中上房、正房等形式相同,同為一個時期遺物。 [6] 
院內兩座石牌坊,青石築成,二柱單樓懸山式。迎風板兩塊。一坊題“丹桂傳芳”,一坊題“青雲樓武”。有明嘉靖二十九年修建題記。 [6] 

柳氏民居建築介紹

大唐文興柳宗元遺族世居——柳氏民居歷史文化旅遊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西文興村,太行、王屋、中條三山環抱,為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永樂四年,柳宗元遺族耕讀發家,始造河東柳氏府邸一進十三院,佔地三萬多平米,是中國以同祖血緣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古民居建築工藝高超,風格獨特,融明清建築藝術精華為一體,集南北建築風格於一身,同時異常巧妙地將皇宮建築工藝運用到民間,真實地記載了中國百世書香文人做官的歷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的社會發展史,實為中華古民居建築藝術之絕品。 [4] 
柳氏民居
這裏現存的元寶耳石獅、一品青蓮節節高磚雕、明四意暗八仙木雕堪稱海內孤品。中國著名理學家朱熹、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毛澤東主席書法的啓蒙遠師方元煥、唐代畫聖吳道子等歷代大家留下的書畫碑刻真跡,在世界上更是極為罕見。 [4] 
柳氏民居,位於(太)行(王)屋,歷山腹地的沁水縣西文興村。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疊嶂。出自太行地,北有鹿台(山)蟠回,高出諸峯,曰:鹿台挺秀;南應王屋,馳奔雲矗,倚空向出者,千峯碧蒼翠,曰:行屋拱翠;東曲隴鱗,下臨大澗,曰:三台左抱;西山隆沃,壯似行而復顧,曰:九岡右環;吾柳氏族世居之。(《一房山記》)。西文興村是一座始自唐末,河東柳氏世家以血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遺存。如今,該村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餘口人,幾乎全為柳姓一族。柳姓人家世守祖訓,勿宣門庭,祖祖輩輩生活在祖上遺留下來的高門大户,深宅大院裏,世代繁衍生息。且族人歲齒清晰,長幼有序,字諱有章,家規不亂,世代傳承。
景區景點建築
這個神奇的河東柳氏世代以血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引起了眾多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清華大學文物與古建研究院、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山西社科院家譜研究中心等專家學者紛至沓來西文興古村落對《柳氏宗支圖》碑,《河東遺訓》《柳氏族譜》以及柳氏墓碑、銘文、家訓、門匾題刻等金石文獻進行了詳細的探古考證,同時對柳氏譜系名諱進行了科學的考證,得出了一個驚人的歷史性結論:“唐末,始祖自河東徙沁(水)歷(山)”(《柳氏宗支圖》碑),迄今生活在西文興古村落深宅大院裏的200餘口柳氏村民,竟然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一脈同宗後裔。而且柳氏族人世世代代恪守祖訓:“耒讀為本,族產勿分,合族聚居,勿宣門庭,以為文人大(諧音:待)興者”(《河東遺訓》),世代傳承。 [1] 
曾經顯赫歷史的河東世家柳氏名門後人仍紮根于山西故土。而被中國柳學界苦苦尋求的柳宗元后裔居然千年舉族隱居在(太)行(王)屋深山,歷山腹地的山西沁水西文興終被發現。這一重大的歷史性發現,即刻引起了轟動,為中國柳宗元研究填補了歷史空白,為傳承柳宗元文化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實證。2004年9月廣西柳州柳宗元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向國際柳學界發佈了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國際柳學研究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柳宗元后裔在山西沁水西文興發現,也為三晉名賢柳宗元在山西故土上沒有蹤跡填補了歷史的缺憾。
這裏風光秀美,四時景色宜人,南眺行屋拱翠,北望台挺秀,東西兩邊左抱右環,是謂“環山居”。這裏主要是明清時期城堡式的民居建築羣。它與唐代大文學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有著密切的歷史源淵。柳氏民居現存的“河東世澤”“司馬第”兩塊門匾和《柳氏家譜》中“柳氏系河東世澤……唐末世祖,永州司馬”,以及村內關帝廟碑文中“關帝與吾同鄉”、“念祖懷鄉”等記載均可佐證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后代住所。
作為明、清時城堡式莊園建築的典範,其整個建築大體分為三部分。其中包括外府區柳氏祠堂、關帝廟、文廟、聖殿、小學堂、紙帛樓﹔中部區文昌閣、校場、石牌樓﹔全封閉內府區的小戲台、觀河亭、府門樓等數拾處人文景觀。此外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18多條約1.5公里。
柳氏民居受其書香門第影響,府院建築的創意及文化藴含都達到很高水準。不僅題材多樣,構圖慎密,而且在運用傳統吉祥圖案喻事和諧音表現手法方面都令人大開眼界。如以蓮花、桂枝表示“連生貴子”,用一根繩子串三個銅錢表示“連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圍繞“壽”字表示“五福朝壽”等,類似圖案僅“行邀天寵”門樓就有30多種。
柳氏民居中現存字畫也有獨到之處,除朱熹、文徵明、王陽明、鄭觀洛等名人碑刻手跡40多通外,還有唐代著名畫家“吳帶當風”之稱的吳道子的墨跡畫碑,其《聖人十哲圖》取材孔子向十大弟子講述堯舜故事的場面,堪稱絕世之作,尤其在北方極為罕見。 [5] 
除此之外,柳氏民居中尚有家傳祖訓,世代名人傳記等。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就有柳遇春與吏部尚書王國光,內閣大學士田宜庵同遊歷山舜王坪的記載。
讀史明志、知古通今。柳氏民居作為一個集南北風韻於一體的明清文化奇觀,不僅是一部研究地方民風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而且在建築、碑刻、書法藝術和倫理道德等方面也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柳氏民居的先祖,為唐代河東解州柳宗元的同宗。唐末永貞年間,柳宗元參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遭到貶黜,他的同族為了免受牽連而四散逃避,族中一支就隱居在此。歷經宋元兩代,河東柳氏族人遊居歷山一帶,時至明代永樂年間,河東絳州公柳琛攜妻楊氏定居沁水,建造西文興村,距今約600年。柳氏民居真實地記載了由明代的“官而商”到清代的“商而官”的社會發展史,揭開了河東柳氏家族百世書香門第的神秘面紗。

柳氏民居明清復興

柳氏家族東遷以來,先是居住在翼城縣南關,那裏有柳家園,保存着“河東舊家”的門匾,後又定居在沁水縣西文興村。“西文興”意為:柳氏從西而來,子孫以文興為業。
據柳氏後裔柳春芳墓誌銘所載:“始祖琛,是由翼城縣遷沁歷之西文興村”,而柳琛是西文興柳氏明初始祖,唐末至明歷經宋、元兩朝,卻無柳氏一人,是因河東柳氏唐末選址徙居沁歷建造文興村,因交通不便或還有其他原因暫居翼城南關一帶,直至明永樂年間柳琛發跡,才實現了徙居沁歷建造文興村的遺訓。
百世書香門第,千年興旺氏族。柳家沉寂了500多年之後,到了明代又重新復興起來,子孫通過“學而優則仕”的途徑,重新步入官場,使人們對河東柳氏再次刮目相看。
永樂四年,柳氏後人柳琛殿試三甲,治文賜同進士出生,為光宗耀祖,大興土木,建宅於西文興村。始修祠堂,繼修文廟、關帝廟等。西文興柳氏第三代族人柳騄,沁水廩膳生,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中庚子科進士,授正四品官承德郎;第五代族人柳大武,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入國子監,嘉靖十一年中壬辰科武狀元;柳大夏,明嘉靖十年賜進士出身,進京任醫學訓科;第六代族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中丙午科進士,任山東寧海知州,補陝西同州知州。正是由於柳遇春和他的祖父柳(馬錄)的功德,所以在嘉靖二十三年和嘉靖二十九年由當時的沁水知縣程南、縣丞楊言,隨同欽差提督楊守儀、巡按山西監察御史齊宗道等親赴西文興村為他們祖孫二人各立一座“丹桂傳芳”和“青雲接武”的石牌坊。柳家再興土木,建造了規模宏大、門庭森嚴的一進十三院府邸。這次修建歷經二十多年。直到明隆慶四年才基本完成。吏部尚書王國光親筆為柳府提寫了“屏障插文峯百世書香飛驥足,樓台圍帶水九天水暖出龍頭”楹聯,仍保存完好。

柳氏民居修建牌坊

年代久遠,石材已風化疏鬆,但石牌坊下的8頭石獅卻還活靈活現。這8頭石獅被稱為“教化獅”,意為古代知識分子從求學到仕途的8個人生歷程。丹桂傳芳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獅叫“翹尾巴獅”,它嘴上拴着繩索,尾巴向上翹着,表現文人傲慢清高、口無遮攔、愛發表意見。用繩索拴住獅嘴,告誡柳氏族人,話到嘴邊留半句,禍從口出的道理。第二尊石獅叫“老實獅”,獅子的尾巴藏在了兩腿之間,表現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夾着尾巴做人了。第三尊石獅叫“安分守己獅”。獅腳下有兩個小獅子,肚子下面有一個大圓球,意為安安分分過日子,堅守規矩。第四尊石獅腳下踩着一個探出頭來的小獅,肚子裏還有一個低着頭的小獅,意為“出人頭地”。青雲接武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獅叫“金榜題名獅”,獅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已經高中進士。第二尊石獅叫“尋求靠山獅”,獅身緊靠石柱,提醒柳氏後人,高中進士後要投靠到權貴的門下,便於日後發展。第三尊石獅的前腿直直站立,身子向上仰起,獅身下卧着一個鳳頭、鹿尾、獅身的小獅子。意為“坐享俸祿”。第四尊石獅叫“宦海沉浮獅”,獅脖上的一圈毛,酷似內方外圓的古錢,意為掛着錢串子在宦海里尋求生存。告誡柳氏後人,官場沉浮變化莫測,該用真本事就得用真本事,該花錢送禮也要捨得花錢。
離開這8頭含義深刻的石獅子,我們走進了百世書香、為官幾代的柳氏民居院落。柳氏第六代柳遇春曾修建了13個院落,可惜大部分毀於明末戰亂。現存6個完整院落,為中憲第、司馬第、河東世澤、行邀天寵、香泛柳下、磐石長安。
如果把村落比作是佳人,那麼建築就是她的容貌和身材,而深藏在建築裏的豐厚內容就是這位佳人的靈魂了。漫步柳氏民居,無處不在的木雕古刻,體現着柳氏家族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每一座大門前的石獅都有一對元寶形的耳朵,標誌着柳氏家族的富足和不可一世。院內每一道門楣、窗欞,每一根梁枋、斗拱,都藴含着柳氏族人超凡脱俗的想像。僅各大院落的窗花圖案就達40多種,故事木雕板塊有百餘方,各種石雕有上千塊之多,竟無有雷同之處。這裏的雕刻沒有太多的規矩和束縛,一切等級尊卑的限制在這裏蕩然無存,龍鳳圖案隨處可見。
印象最深刻的是,司馬第院落門頭上的九層斗拱,層層相疊、美不勝收,在我國民居中是最高的門樓;行邀天寵院落的門廊木雕,形色各異,爭奇鬥豔,共有30種含義;河東世澤院落的大門內置12道門栓,就是身處院內的人,若不知情也是斷然打不開的,院內上空還布有鐵絲網,地下有地道和各院相連,可謂“天網地道”,可見此院的防禦功能之強。
置身這精美的藝術寶庫,彷彿走進了一個美豔絕倫,又心靈獨秀的佳人心中,我用自己的視角、自己的感觸,與她進行着心靈的對話。可是我視線所觸及到的,不過是她露出的一絲神采;我費盡心機所能領悟到的,也僅僅是她內心的一角。想讀懂她的內心又談何容易。
而在這位“佳人”的身上,還有更讓人驚歎的豐富寶藏。柳氏民居現存的名人書畫碑在國內堪屬一絕。南宋朱熹、明代王陽明、王國光、文徵明、方元煥等均在此留下了手跡。更讓人驚奇的是,這裏還保存着“畫聖”吳道子及一代山水畫宗師荊浩的幾通畫碑,這可以算作是“國寶”了。
在一處院落裏剛剛裝修好的兩間廂房內,我們見到了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蹟。讓我們不能理解的是,這些珍貴的石碑都被擺放在牆壁下角,石塊砂礫將它們堆砌在一起,不僅沒有任何裝飾,甚至連應註明的名稱和解析也沒有。望着它們,竟讓我們有點不知所措。若不經人指點,根本分不清碑刻分別出自誰人之手。走進此房內的遊人無不嘆息,這樣珍貴的“寶貝”怎麼會遭受如此的冷遇?

柳氏民居建築特色

從建築藝術和建造技術來講,柳氏民居結構嚴謹,佈局合理。坤門乾主,巽門坎主,極符合我國傳統的風水堪輿理論。柳府各種配套設施相當齊備。像各府第的後院,上有鐵絲網覆蓋,下有地道家家相連,院院相通,號稱“天羅地網”,並配有警鈴、防火牆等。而更讓人驚歎的是“河東世澤”的宅院的大門,它共有十二道門栓,其中六道軟栓,六道硬栓。即便是身處院內,不知情者也不容易打開此門,足可見柳府之戒備森嚴、防護意識之強。究其原因,其一當作防盜之用,其二亦或還作防戰亂、政亂,作避難之作,可謂用心良苦。另外柳府還建有後花園、觀河亭、賞景亭、小戲台等供娛樂,並有專供成年少女居住的閨繡樓、梳妝枱等。柳氏民居從其建築藝術、工藝質量、建造技術來看,水平之高,佈局結構之考究,文化底藴之深厚,在我國古代民居中實屬罕見。
更讓人歎為觀止的是柳氏民居是一個藝術的殿堂,讓人不解的是這個偏遠的小村落何以保留了那麼多的藝術精品,那些名人丹青、大家墨寶、家訓碑碣、精美壁畫,無不讓人驚歎不已。僅名人書畫碑就多達40餘通,特別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明代書畫家文徵明、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書法碑刻在我國北方也少見,這個偏遠的地方卻完好地保存着,尤其王陽明與朱熹這兩大對立學派代表人物的書法碑刻同時在此發現,表明柳氏宗族博採眾長,取各家學派精華為已所用的心跡。更讓人稱絕的是這裏發現了被譽為“畫聖”的唐代名畫家吳道子的三通畫碑,其中之一為《聖賢十哲圖碑》,題材為孔子向十大弟子講述堯舜的故事的場景,畫中人物形態各異,衣帶飄逸,線條流暢,有題款三處,吳道子畫碑在全國也少見,他的畫迄今未見真跡,僅有摹本《天王送子圖》可反映其畫風,因而其畫碑也彌足珍貴。
更讓文化人流淚的是,原藏於西文興村柳增壽家的《柳氏族譜》以及《柳氏繼志堂家譜》,是研究柳宗元與西文興村柳氏族人宗支源流關係的重要實證。1978年,有人發現此物後當即抄錄下來。誰知1997年柳增壽去世後,其侄孫竟將《柳氏繼志堂家譜》當廢紙賣掉了,原件無處尋覓,傳世的只有那位有心人抄錄下來的文字。
前些年,村民們保護文物的意識更為淡薄。為了建設“文明村”,有人竟把村裏的文廟、聖廟、祠堂、環山居等古建築都陸續拆掉了。這些建築雖然破舊,但記載着小村的歷史,一旦被毀,西文興村的文化價值就失去了特有的見證物。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近年,隨着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不斷到此探訪,西文興村的柳氏村民們,從客人驚詫的眼神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當他們得知以往被熟視無睹的司馬第、中憲第、河東世澤等八大院落以及這些院落裏千姿百態的門頭、斗拱、樓欄、雀替、窗花、門欞,竟是價值連城的文物時,大家都驚呆了。村民們慢慢醒悟過來:要想脱貧致富,只要保護好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就有希望。村裏的黨支部書記柳栓柱,是柳氏第21代族人,他正在發動族人全力保護祖先留下的這筆最珍貴的遺產。
如果説,山西晉中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是研究三晉富商豪門的“化石”的話,那麼還生活着200多人的柳氏民居,就是研究三晉名門望族的“活化石”。這裏的居民還在進行着形形色色的生存活動,包括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特定的地方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 :

柳氏民居文化底藴

去往西文興村的那個清晨,天湛藍湛藍的,初春的陽光鮮亮亮的,望着車窗外盤旋而升的山間小路,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味油然而生。路兩邊高大的穿天楊直直地伸向空中,在陽光的照耀下清秀健朗,活像一支支粗壯的毛筆深深地插入肥沃的泥土中。這條路,留給了我一份飽蘸墨香的醉人心情。
我們的車在西文興村的腳下停住,抬眼望去,落入眼簾的是一段新修砌的城牆和一座酷似廟宇的樓閣。這可真是一處隱居的好地方啊,當地人流傳一句話:站在柳府向外看,只見山水美如畫;站在山外向內看,不見深山有人家。這話可真是不假。站在這裏,哪裏能想像得到,這段城牆和廟宇的背後,就是深藏了幾個世紀的柳氏後人。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一句詩: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柳氏民居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建築羣,內部結構有點像古時的甕城,村外還環繞着城牆,由此可見村落防禦之嚴。一是因為柳氏家族富甲一方,怕人搶掠,二是因為明末闖王軍隊經過,為了自保。村落骨架主要是一條環繞幾個大院落的環形通道,其中一條最寬的街道叫牌坊街,街道上有兩座石牌坊,石牌坊完全是仿木結構,一座上書“青雲接武”,一座上書“丹桂傳芳”。在我國現存的牌坊中,主要有貞節牌坊、功德牌坊兩種,但柳氏民居的這兩座牌坊是成賢牌坊,取意“學到痴愚便是賢”之意。是明朝廷表彰柳氏族人柳祿、柳遇春而修建的,有450年的歷史。在我國尚屬首例。
柳氏民居,就其建築規模、藝術、工藝質量、建造技術來看,建造工藝水平極高,佈局結構精巧,磚木結構十分堅固。從門、窗、過亭、檐頭、樓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門匾、楹聯、繪畫、木刻、石雕、書法的裝潢、佈局上看,其觀賞、研究的價值好於喬家大院,且保存下來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見。據考證,有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書法碑一通,明代文學家王陽明的書法碑二通,明代曲江書法家方元煥的草書碑刻四通,明户部侍郎、吏部尚書、可樂山人王國光詩作碑刻一通,明代內閣協辦大學士田宜奄的詩作碑刻二通,寧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書法家文徵明的書法碑一通,鄭觀洛的書法碑一通。另外,還有未署名的書法碑40餘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聯、壁畫、皇家賜匾多幅,還有柳氏族譜等文物。特別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書法墨跡碑刻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研究價值極大。除此之外,還有散落在地頭院落的家訓、祭祖、記事、皇旨碑石、墓誌碑石多通。從這些物件的藝術構築上,便知曉柳氏民居的研究價值之重要,更是研究我國北方人文歷史、古建築史、文化、藝術、書法、考古方面的珍貴史料發掘地和開發、利用、遊覽的勝地。

柳氏民居廣置田產

《柳氏重修繼志堂碑記》中有:“明嘉靖年間,世祖柳逢春……資產充足,產業闊大,始親置南山東川山場莊田。”明末的西文興村,可以看到莊嚴肅穆的牌坊街,規整豪華的四合院,玲瓏剔透的繡樓,四季不敗的花園,風光無限的觀景台,氣勢磅礴的觀河亭,香煙繚繞的關帝廟,儼然一座山中城堡,許多建築保存完好。
明末,西文興村遭兵禍,受到了一定的破壞。不過,到了乾隆年間,該村再次興旺起來,此間柳家出了兩位理財大師——柳春芳和柳茂中,父子二人在經營鹽業和典當業中獲得了暴利。重修了祠堂、文昌閣、文廟、關帝廟,並在關帝廟的東西兩側新建了魁星閣和真武閣,建造了富麗堂皇的“中憲第”宅院。西文興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富不過三代。又過了150年,滄海桑田。柳宗元的後裔們淪為山民。他們的思想、觀念、生存方式,與周圍山村的百姓,已沒有多大的區別。詩書傳家的風氣一旦發生斷層,他的吏治思想、文學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變成了虛無縹緲的東西,他的後人無法理解,也無法傳承。但柳氏宅第的建築,是家族興衰的見證,顯示着幾百年來的不同凡響,仍向現代人展示着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柳氏民居四周青山綠野,風光秀麗。依山而建,西高東低。舉目南眺行屋拱翠,揮手東指三台左抱,側身西觀九崗右環,回首北望鹿台挺秀,是謂之“環山居”。平面設計為萬字形的皇家圖案,整體佈局為“福祿雙全”。
柳氏民居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莊園建築。它依託北山,起勢作“鳳凰展翅”。原建築面積98畝,一派氣吞山河之勢。整個建築大體分三部分。村南端為外府區,包括柳氏祠堂、關帝廟文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文廟內又設有聖殿、小學堂、紙帛樓;中部區為東西走向的村內小街和街東端的文昌閣、校場以及兩個高大壯觀的石牌樓等;村內小街往北,便是柳氏民居的內府區,為全封閉式。其四角有小戲台、觀河亭、賞景樓、府門樓。進入內區只有兩門可通。一是西南角的府門樓,座北朝南,門臨村內小街;另一側是東北角觀河亭下的磚拱門樓,可走出村外。在內府區的北四府與南兩府之間,有一條可通遍六府、走出兩門的府內環形街。另外,柳氏民居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還有18條之多,總長約1.5公里。
由於歷史、自然等諸多原因,柳氏民居原建築已大部分塌毀,現存完整的還有七座院落,仍具規模的明清殘院12座。這些庭院建築形制大致相仿,皆為四合院式。院門偏於一角,多為坤、巽、艮門。完整宅第的大門均有牌樓裝飾和石獅石鼓相鎮。院內東、西、南、北四面為兩層樓閣式建築。其中北房為高階台,寬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兩間。這種建築形制俗稱“四大八小式”。
如果説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精美的工藝便是它流動的旋律。柳宅建築在整體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均衡與對稱法則,於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又求統一。其局部卻多汲江南之靈氣,而漸成一番嬌巧雋秀的格局,置身其中,給人以藝術佳境的感覺。
在柳氏民居信步漫遊,你會被那無處不在的木雕石刻所吸引。每一道門楣、窗欞、欄杆、扇、飛檐,每一塊裙板、匾額,每一根梁枋,每一級斗拱,無不雕刻着精美的紋飾。千姿百態,氣勢恢宏,令人歎為觀止。其中僅窗花圖案就達40餘種,故事木雕板塊百餘方,石雕(包括柱、瓦、鬥、拱、脊獸、鼓、獅、礎、碾、磨、臼、下馬石、練功石等)有上千塊之多,構欄、華板、裙板近千,且圖案几乎無有雷同者。 :  柳氏書香門第,受其美學情趣和價值觀念的影響,柳府建築工藝風格在意境創造、藝術造詣以及文化的藴含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柳氏民居集南北風韻於一身,窗欞、耍頭以典雅大方為先,雀替、欄杆以玲瓏精巧為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構圖縝密,雕刻精美,並通過諧音、成對、顧盼、呼應、迴旋等表現手法,用傳統吉祥圖來喻事、抒情。僅一個“行邀天寵”的門樓,就已讀出近30種含義。例如:以雲紋、蝙蝠來表“天降鴻福”,以蓮花、桂枝來表“連生貴子”,以一根繩子串三個銅錢來表“連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圍繞一個壽字來表“五福朝壽”,以萬字紋、菊花、蓮花來表“萬年連舉”,以慈姑、祥雲來表“慈祥”之意。還有四藝(琴、棋、書、畫)暗八仙(八仙所持之寶)……我們不得不驚歎古人的聰明才智和無限的創造力。

柳氏民居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鄉賢錄》載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少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緻,一時輩行推仰。柳宗元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進士,由於才華橫溢、為官清廉,因而青雲直上。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順宗皇帝即位,改號永貞,升任柳宗元為禮部員外郎。柳宗元與王叔文等一起力主革新政治,主張罷免貪官,因而觸動了權貴們的利益,權貴們勾結起來,迫使身患重病的順宗皇帝傳位給太子,同年8月憲宗皇帝即位,改號元和,先貶王叔文為渝州司馬,次年被殺。與王叔文進行政治改革的八名同黨均被貶為“邊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於眾黨人中罪狀最甚”者柳宗元先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剌使。柳宗元在柳州四年,繼續推行革新,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他病亡於任所。
清貧為官的柳宗元被貶謫後,看似寄情山水,實則心存憂患。當年參加政治變革的“二王八司馬”中王丕顯病死,王叔文全家被殺。由於仕途蒙難,身為改革派第三號人物的柳宗元,隨時面臨性命之憂,為避“滅絕九族”之禍,他被貶後令河東柳氏分散外遷,秘密傳訓家人:“皇恩食邑中條道中,五穀為生,耒讀為本,忠恕廉潔,憂國憂民,棄府始徙,盛名勿揚……成名勿宣門庭,得志勿忘饑民。”(見《河東柳氏族譜序》)。不久,一代才子名吏柳宗元病死。其二女尚幼小,長子僅四歲,次子尚未出生,家無積蓄。幸虧同鄉好友裴行立慷慨解囊,其靈柩運回長安萬年,入土為安。此時政治恐怖猶在,柳氏家人無法在長安立足,只好變賣家產,渡過黃河,隱居到了離祖籍河東不遠的歷山深處。從此,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河東柳氏,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柳氏後人以耕讀為本,隱姓埋名,歷經宋元,不宣門庭。

柳氏民居碑碣見證

碑碣是歷史的見證,書畫烙滿歲月的印痕。文風撲面、墨香宜人,本應是令人無法抗拒的誘惑。然而在這裏,卻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種與光彩照人的建築外貌不太協調的內在體現。這份遺憾,讓我有些心痛。彷彿間,我感受到了這位美貌“佳人”的內心深處竟有着一份憂鬱,一份傷情。

柳氏民居旅遊信息

柳氏民居地理位置

柳氏民居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西文興村。 [5] 

柳氏民居交通信息

公交:沁水縣汽車站有開往柳氏民居的班車; 自駕:從晉城上晉陽高速到陽城,走二級路30公里到沁水縣,從龍港鎮向西南繼續走二級路經過西石堂到達土沃鄉西文興村。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