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林盤子會

鎖定
柳林盤子會又稱天官會會、小子會會,是流行於山西省柳林縣縣城及城郊穆村一帶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動。活動時間為農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以元宵節為高潮。活動期間各街巷分段輪值,張燈結綵、高搭彩盤、遍點社火,或配以秧歌、彈唱;或佐以轉九曲、鬥活龍,匯聚十里鄉親,載歌載舞,共慶節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表達了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11月,民俗柳林盤子會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1] 
中文名
柳林盤子會
所屬地區
山西省柳林縣
編號/類別
Ⅹ-71民俗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批准文號
國發〔2008〕19號
遺產級別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單位
柳林縣文化館 [1] 

柳林盤子會簡要介紹

柳林盤子會的“盤子” 柳林盤子會的“盤子” [2]
柳林盤子會又稱“天官會會”、“小子會會”,是流行於山西省柳林縣縣城及城郊穆村一帶的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動。“盤子”是一種製作精美的組合型閣樓式仿古建築模型,被人們稱為“放大的神閣子”。活動時間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廿六,前後長達半月之久。以元宵節填倉節為高潮。 [3] 
柳林盤子會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晉西地區民間年俗文化品牌,它以古樸的黃河、黃土風情和獨特的人文地域特色,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中外民俗專家譽為“東方狂歡節”的古老社火活動,是世界民俗文化寶庫珍貴的人文遺產。 [4] 
柳林盤子會的“盤子”是“盤子會”的核心和主要載體。“盤子”是古代“祭盤”的俗稱。“盤子會”起源於古代搭棚祭神活動。明代,柳林鎮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適應民間宗教信仰活動,開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盤”,將民間廟宇與神像按比例縮小,精雕細刻,油漆彩繪,活卯活鞘,易裝易拆易保存。這種濃縮的廟宇比用磚木修建的廟宇造價低,一般高約三到四米,有四角或六角,有單層或雙層,內分幾個神龕,供奉天官、財神、觀音等神像,凡是常見的廟宇神靈,幾乎全部供於一座閣樓之中。盤子的繪畫主要分佈在內裝板上,主要以各種歷史故事、神話人物、神話傳説為主。如四大金剛十八羅漢麒麟送子觀音菩薩、二十四孝圖等。因此,它實質是一座不分佛道的濃縮性寺廟。一座盤子就成為一處民間祭祀場所,活動場地可大可小,很受民眾歡迎。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盤子會。“盤子”的建築材料多采用質地細密而又硬實的上等木料製作而成。它不僅總體結構合理,而且裝飾工藝古香古色、精美絕倫、令人歎服。
柳林“盤子”
柳林“盤子”(5張)
盤子會保留、傳承了民間社區組織,以每座“盤子”為核心,由一名“主人家”(社首)和七八名糾首組織社家,負責籌集錢資、搭盤、出盤、祭祀、娛神、卸盤等活動,社家每年輪換,民主推選、民主自治,是鄉土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基礎之一。每當夜幕降臨,在“盤子”邊搭起煤塔並點燃,祭拜後圍着火堆扭秧歌,多時人數可達四五萬,場面非常壯觀。伴隨着“盤子”社火,傘頭秧歌、會則、嗩吶吹奏、轉九曲、天官會、火爐則等一系列活動,十里鄉親,載歌載舞,共慶節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盤子會是當地民俗文化活動的“百科全書”,以“盤子”為核心和載體,不僅保留和傳承了眾多民間藝術和技藝,而且通過祭盤的相關活動,能夠化解糾紛,增強民眾團結與互助。 [3] 
柳林“盤子”圖冊 [5] 

柳林盤子會歷史淵源

柳林盤子會盛況
柳林盤子會盛況(8張)
“盤子”來源於古代的搭神棚活動。神棚是用椽子、帳子搭成,其形狀如帳棚,棚內設香案,供三官,擺放供品。“搭神棚”始於唐玄宗開元年間。那時天上有三官神(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喜歡花燈,地官喜歡人多,水官喜歡熱鬧。每年正月十五,他們便降臨人間,享受一年一度的人間歡樂。三官還宣稱,人間風調雨順,都由他們主宰。因此.百姓們為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便在正月十三搭就神棚,懸掛花燈,點上旺火,鬧起社火,迎接三官降臨。而“三官神”各有生日,“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據説“三官神”對人間可起“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隨着道教思想的影響,古代人民便把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節”(這天晚土叫“元宵”或“元夜”),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最初在正月十五這天,千家萬户和道教信奉者在一起,給“天官神”過生日,祈求“天官賜福”,祝願在新的一年裏能五穀豐登,安居樂業。到漢朝,元宵節有重大發展,因為勘平”諸呂之亂”是在正月十五結束的,因紀念大捷,“與民同樂”,便也擴大了其影響。東漢時佛教的傳入,統治階級提倡在上元之夜“燃燈敬佛”,這樣又進一步發展了元宵節。佛教文化燈籠的傳入,使元宵節具有燈節性質。到唐時,這一風俗已發展為正月十五日前後三天鬧花燈,北宋以後由三.夭演變為五天,即由正月十三到十七為止。明代,柳林城郊經濟發展迅速,那種原始的神棚已經遠不能適應人們的心理需求,於是就有匠人模仿廟宇進行精雕細刻,油漆彩畫,後逐漸推行開來。 [6] 
柳林盤子會相關活動
柳林盤子會相關活動(13張)
盤子屬於里巷鄉村的民俗活動,不登大雅之堂,故正史均不見記錄,就是歷史上的地方誌,歲時民俗也從未有過記錄。後來,盤子開始見之子書籍報刊中,《柳林民俗》載:“沿川一帶,元宵節崇尚搭盤子,樑棟、椽柱、斗拱屋頂、飛檐、挑角、銅鈴、鐵馬、玻璃、紗窗等雕工精細,油漆彩畫,入夜燈火斕珊,柏香繚繞,供獻如丘,男女虔誠禮拜,求神許願,送燈送香,以企求天官保佑全年通順,消災除邪,賜送子男。人流蜂湧,晝夜不絕”。“盤子麪塑”、“盤子全景”分別載於《由西民俗》和《山西民間藝術》二書中;《滄桑》1993年第3期發表題為《晉西柳林盤子廟會》的文章,“柳林盤子”,被選入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呂梁風物趣事》一書中;《晉西柳林盤子廟會調查》在中國民俗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暨第五次學術討論會、北方協作區民間文藝研討會上交流,“盤子”這種文化形式首次傳向海外。 [6] 
柳林盤子會盛況 [7-8] 

柳林盤子會發展過程

和其他客觀事物一樣,盤子也有它的發生發展、衰落、復興的歷史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呈現不同的歷史形態。
盤子發展的早期形態
這一時期大約是明末清初,此階段是由“搭神棚”向木結構盤子過渡,當時的"盤子"結構簡單,造型粗劣。
盤子發展走向成熟階段
這一時期可定為清朝到民國年間,此階段盤子藝術雕工精細,畫技高超。
盤子衰落階段
這一時期可定為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此期間,盤子被作為“四舊”廢除,尤其是文革翹間,“盤子”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難,“盤子”藝人被作為牛鬼蛇神批鬥,而作為藝術的“盤子”也未免於難,幾乎全部被焚燬。
恢復繁榮階段
20世紀80年代開始,盤子又逐漸地恢復起來。到1992年止,“盤子”已經過百。十五前後大街小巷都是盤子的世界,燈的海洋,無論木刻藝術、麪塑藝術還是繪畫藝術均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6] 

柳林盤子會表現形式

柳林盤子會相關用品
柳林盤子會相關用品(9張)
柳林盤子會的“盤子”是盤子會的核心和主要載體,盤子會的一系列民俗活動都是圍繞“盤子”而開展的。“盤子”是一種融“儒、佛、道”於一爐,集雕刻、麪塑、繪畫等眾多藝術於一身的組合型、閣樓式仿古建築模型,被稱為“放大了的神龕、濃縮了的廟宇”,它雕樑畫棟,油漆彩繪、 美輪美奐,堪稱華夏一絕。 [4] 
所謂“盤子”名稱,民間有五種説法,其一,取“盤”、“盼”諧音,“盼子”即為“盤子”;其二,古建築磚與木結構之間有一支撐物稱為“盤子”,“盤子”可能移植於此;其三,與盤瓠有關,因為盤瓠是主管人類繁衍的生殖神,“盤子會”又稱“小子會”,所以“盤子”是祈求子嗣的一種特定的名稱;其四,“盤子”這種立體藝術形式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型的盤子,裏面擺放祭神的所有供品。供品尤如擺放於一個木盤。其五,古代祭神時,擺放香裱供品用一長方形“木盤子”,祭畢帶回。後襬放供桌,搭上布棚,成為固定祭祀場所,逐漸變為現今的型狀,其名稱源於古代祭祀用的“木盤子”。 [6] 
“盤子”是廟宇的高度濃縮,由精雕柱廊、彩繪木板等組合而成,規模大小不等,一般以高四米、長三米、深三米為多。按材料分有木刻、鐵製、鐵木組合、水泥盤子四種;按活動區域有社家盤子、家族盤子、家庭盤子三種;按規模分有一步行踩、二步行踩、三步行踩三種。它古樸蒼勁,宏偉壯觀,構思奇巧,樑棟、椽柱、斗拱、獸脊、飛檐、挑角、銅鈴、鐵馬、玻璃、紗窗、蓮花錘、盈聯等,雕工精細,裝鈽富麗堂。二龍戲珠、龍鳳呈祥、老鼠鬧葡萄、孔雀戲牡丹、棋琴書畫、八仙用具,麒麟送子,各類花鳥、樹木、天上流雲、飛禽走獸、歷史故事、神話人物和神話傳説為主。諸如四大金剛、八仙、十八羅漢、觀音菩薩、送子娘娘、哼哈大會戰、哪吒怒打高蘭英、天官賜福圖、福祿壽喜財等。屆時,盤子內置鼎立爐,內供神靈,各類供品堆集如丘,棗山、棗洞洞、大供、面三牲、面雞,面雁等,造型生動,色彩鮮豔,富於誇張,製作精巧。 [6] 
柳林盤子會相關用品、相關活動圖冊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