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柱礎石

鎖定
柱礎石是我國建築石構件的一種,俗稱磉盤,或柱礎
就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奠基石,在傳統磚木結構建築中用以負荷和防潮,對防止建築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是從另一側面反映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發展一個縮影,是幾千年建築藝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閃光點。
中文名
柱礎石
分    類
建築構件
地    區
中國

柱礎石式樣

柱礎石 柱礎石
柱礎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宮燈型、六錘型、須彌座型等多種式樣。據宋《營造法式》第三卷記載:“柱礎,其名有六,一曰礎,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躓,五曰磩,六曰磉,今謂之石碇。”

柱礎石用途

柱礎石 柱礎石
柱礎是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墊基石,古代工匠為使落地立柱不受潮濕而腐爛,在柱腳上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相對的防潮作用。凡木架結構的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同時,又加強柱基的承壓力。因此,中國古代對礎石的使用十分重視。

柱礎石演變

柱礎作為中國傳統建築中最基本的構件,因機能上的需求而產生,當其發展成熟後,逐漸形成了柱子的收頭,使單調平直的柱身,產生視覺上之變化。宋、元以前比較講究柱礎的雕刻,有蓮瓣、蟠龍等,以後則多為素平“鼓鏡”,但民間建築花樣很多。後人逐漸將柱礎演化為帶有美觀功能的裝飾,特別安在正廳檐廊下的幾隻柱礎,猶如人的眉目,不僅造型各異,並雕刻各式精緻圖案,成為藝術珍品,正面烘托房屋構築規格高雅和裝飾豪華。
所以,柱礎造型的演變,從另一側面反映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發展一個縮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建築藝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閃光點。
柱礎石的出現要比柱晚大約5000年左右。

柱礎石發展

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認為安陽出土的殷商時期房屋遺址發掘的天然卵石“當系我國最古礎石之遺例”。安陽殷商房屋遺址距今也不過3000年左右的歷史。  柱礎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在柱下鋪墊卵石,不露明;二、讓礎石上升到地面來,成為整個立柱的外觀形象部分,但沒有裝飾;三、在礎石上再安裝柱座,礎石周圍加以精雕細刻進行裝飾。  柱礎主要的功用,其一是將柱身集中的荷載佈於地上較大的面積;其二石柱礎既可防潮,且高出地面,可免柱腳腐蝕或碰損。由於柱礎很接近人們的視線,往往成為藝術家施展技藝的好地方,於是就有了隨朝代變化而變化的多種形制和雕飾,成為中國傳統石雕藝術的一大門類。

柱礎石秦漢時期

先秦時期大多用卵石做柱礎。秦代已有方達1.4米整石巨柱礎。到了漢代柱礎有類似覆盆式,也有反斗式,但樣式極為簡樸。至六朝佛教大昌藝術上增加了新動力,覆盆式已普遍,又有了人物、獅獸、蓮瓣樣式的柱礎。從大同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馬金龍墓中的柱礎看,當時石雕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其雕刻手法一改秦漢粗獷的風格,顯現的是精美細緻、玲瓏清新。

柱礎石唐宋時期

唐代雕有蓮瓣的覆盆式柱礎最為流行。宋代對柱礎形制已有具體規定,《營造法式》中這樣寫道:“造柱礎之制,其方倍柱之徑,謂柱徑二尺即礎方四尺之類。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為率。”關於柱礎的雕飾,宋《營造法式》也有説明:“其所造花紋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棉花;二曰寶相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寶山;八曰寶階;九曰鋪地蓮花;十曰仰覆蓮花;十一曰寶裝蓮花。或於花紋之間,間以龍、鳳、獅獸以及化生之類者,隨其所宜分佈用之”。

柱礎石明清時期

柱礎石紋飾 柱礎石紋飾
到了明清,柱礎的形制和雕飾更加豐富,製作工藝已達到極高水平。卻多了些繁縟及程式化,少了些氣勢和精神。形制除上述外還有鼓形、瓶形、獸形、六面錘形等多種。雕飾圖案以龍鳳雲水為母題,或以百獅飛鶴為主體,結合宗教裝飾圖案的佛家八寶(法輪、法螺、白蓋、蓮花、盤長、寶瓶、寶傘、金魚);民間八寶(寶珠、古錢、玉磬、犀角、珊瑚、靈芝、銀錠、方勝);道家八寶(魚鼓、玉笛、寶劍、葫蘆、藥籃、紫板、芭蕉、荷花)以及花鳥蟲等。另外還有琴棋書畫,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數百種之多。雕刻手法上善於把高浮雕、淺浮雕、透雕與圓雕相結合,裝飾性與寫實性相比襯,使裝飾作用與獨立欣賞價值相統一,充分體現了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同時也展現出了屋主人的情操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