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查爾斯·戴維·阿利斯

鎖定
查爾斯·戴維·阿利斯(C. David Allis,1951年3月22日-2023年1月10日),出生在美國辛辛那提,畢業於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生物專業,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2023年1月10日,查爾斯·戴維·阿利斯去世,享年72歲。 [1] 
中文名
查爾斯·戴維·阿利斯
外文名
C. David Allis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51年3月22日
逝世日期
2023年1月10日

查爾斯·戴維·阿利斯人物生平

1969年,進入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學習生物專業,1973從辛辛那提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本科期間受益於Keller 和Bharier兩位教授,被領入科學殿堂。本科畢業後,Allis的家人以及朋友等都希望Allis進入醫學院,但是Allis並未進入醫學院,去往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繼續深造,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Anthony P. Mahowald,期間迷上了迷上了發育生物學,研究果蠅的發育,於1978年獲得博士學位。Allis博後階段在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78–1981 )跟隨Martin Gorovsky開始研究與染色質相關的課題,當時染色質研究算是冷門研究。Allis後來回憶這段經歷認為這段時間對他日後的職業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此期間他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訓練。
1981年,Allis做完博後之後,來到了位於德州休斯頓的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Medicine)(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1978–1986;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1986–1989;教授Professor, 1989–1990),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研究生涯。在此期間他受到兩次重大打擊(主要是因為做染色質被認為是冷門方向,再加上研究四膜蟲這種模式生物,申請經費極其困難),好在當時貝勒的Salih Wakil(1990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給了他很多鼓勵。
從1990年到2003年,Allis曾先後在Syracuse University(1990-1995),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95-1998)和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althSystem(1998-2003)任教授。
2003年到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任職直到現在。
當地時間2023年1月10日,大師級表觀遺傳學家查爾斯·戴維·阿利斯去世,享年72歲。 [1] 

查爾斯·戴維·阿利斯主要成就

Allis在研究中採用四膜蟲(Tetrahymena)作為模式生物來研究組蛋白及翻譯後修飾。四膜蟲的細胞核有大小兩個,其中小核(micronucleus)含有五對染色體,負責保存四膜蟲用於傳宗接代的遺傳信息,是分裂過程和交換遺傳物質時的主角;大核(macronucleus)負責日常的基因表達。1986年,Allis實驗室發現四膜蟲大核中組蛋白H3和H4末端存在有非隨機的乙酰化賴氨酸。Allis實驗室從90年代早期開始致力於尋找組蛋白的修飾酶,1996年,Allis教授在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Tetrahymen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A: a homolog to yeast Gcn5p linking histone acetylation to gene activation文章,率先在四膜蟲中鑑定到了一個組蛋白乙酰轉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typeA, HAT A),該酶與酵母中的GCN5同源,還鑑定了GCN5具有乙酰轉移酶活性首次揭示組蛋白乙酰基轉移酶是一類重要轉錄共激活物。這是染色質和基因調控一個重大的、關鍵的轉折點,這一突破性發現首次證實細胞核核小體上的組蛋白不僅僅是用作染色質的骨架,組蛋白修飾還能夠調節基因活性,這一突破性的發現標誌着表觀遺傳學的興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