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查干浩特城址

鎖定
查干浩特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白城子村東北約0.7千米阿巴嘎山腳下。查干浩特為蒙古語,漢譯為白城。查干浩特(白城)古城是蒙古君主朝代的末代皇帝——察哈爾部林丹汗的京都。 [2] 
查干浩特城址由東白城、白城、西白城、阿巴嘎山祭祀址及白城附近村落遺址等組成,總面積690000平方米。城址規模宏大,城市建築佈局主次分明,結構嚴謹。分內外兩重,呈回字形佈局,並利用棋盤山作為天然屏障,在兩座山峯之間的山坳處採用夯築城牆。城中出土有綠、黃色琉璃龍鱗紋殘磚、綠釉筒瓦、高足杯、銀錠等一批重要文物。學術界認為該城始建於遼並沿用到明代末期,是明代晚期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政治中心。 [2] 
2006年6月25日,查干浩特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查干浩特城址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白城子村東北約0.7公里阿巴嘎山腳下
所處時代
遼至明
佔地面積
69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042-1-042

查干浩特城址歷史沿革

據文獻記載,明崇禎八年(1635年),皇太極會同歸附的蒙古各部攻入林丹汗都城,由於額哲在後金大軍攻城之時便棄城投降,使城內其它建築和城牆未遭破壞,得以保留。 [4] 
20世紀90年代,赤峯市博物館對查干浩特城址及其周邊遺蹟進行考古調查,並確認該城址諸如西白城、白城、東白城、阿巴嘎山建築城址及村落、墓葬羣等遺蹟構成部分均屬明代的性質。 [3] 

查干浩特城址遺址特點

查干浩特城址由東白城、白城、西白城、阿巴嘎山祭祀址及白城附近村落遺址等幾部分組成,整體坐落於巴彥呼舒河北岸、河谷草原平坦之地,南距旗政府所在地天山鎮約95千米、東距蘇木所在地巴彥呼舒約7千米,總面積690000平方米。白城城址規模宏大,城市建築佈局主次分明,結構嚴謹。古城分內外兩重,呈回字形佈局,並利用棋盤山作為天然屏障,在兩座山峯之間的山坳處採用夯築城牆,中心闢有寬10米的白城南門。白城的內城位於外城的中部,城牆高大規整,防禦設施完備。城牆址為正方形,邊長255米,保存完整。內城建築以宮殿為主。中央宮殿位於城市的中軸線上,四周環以7座配殿,形成眾星拱月式的格局。 [2-3] 
查干浩特城址

查干浩特城址文物遺存

查干浩特城址在白城外城和內城共發現24塊不同形狀和規格的柱礎石,全部採用白色花崗岩製造,柱礎正面和立面均經過磨刻或鑿刻處理,城中出土有綠、黃色琉璃龍鱗紋殘磚、綠釉筒瓦、高足杯、銀錠等一批重要文物。 [2] 

查干浩特城址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林丹汗(1592~1634年),又稱作丹巴圖爾台吉、靈丹、或旦,是蒙古察哈爾部的大汗(1604~1634年在位),蒙古最後一任大汗,也是繼達延汗、俺答汗之後傑出的蒙古大汗。 [2] 
  • 相關歷史
17世紀,蒙古草原上的情勢十分嚴峻:中原的明朝處於行將滅亡的混亂時期,後金在東北崛起,勢力發展迅速,意圖吞併蒙古,從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同時在蒙古草原上割據情況愈演愈烈,各部蒙古互不統屬,而且蒙古諸部內部也紛爭不已。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蒙古的布延薛禪汗去世,其長子莽骨速早死,內憂外患之際,十三歲的長孫林丹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即位。
史書記載林丹汗為穩定蒙古草原的形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平息察哈爾部內部的分裂,並在巴林部境內阿巴噶哈喇山修建瓦察爾圖察漢浩特(亦稱白城)作為都城。 [3] 

查干浩特城址保護措施

2006年6月25日,查干浩特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查干浩特城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查干浩特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白城子村東北約0.7千米阿巴嘎山腳下。 [3] 
  • 交通信息
自駕:從阿魯科爾沁旗出發經S210—魯寶線—巴天線—芒哈特恩格爾路—波日和街—查干浩特城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