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查克·馬威尼

鎖定
查克·馬威尼(Chuck Mawhinney,1949年—2024年2月12日),生於美國奧勒岡州,美國軍人,于越戰期間服役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從事狙擊手職務。 [1] 
查克·馬威尼於服役期間創下的擊殺紀錄較傳奇的卡羅斯·海斯卡克超過10人。 [1]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2日,查克·馬威尼在位於俄勒岡州的家中去世,終年75歲。 [4] 
中文名
查爾斯·本傑明·“查克”·馬威尼
外文名
Charles Benjamin “Chuck” Mawhinney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49年
逝世日期
2024年2月12日
出生地
美國奧勒岡州
職    務
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手

查克·馬威尼人物經歷

查克·馬威尼被認為是越南戰爭中美軍第一狙擊手,目前在美國海軍陸戰隊裏單兵殺人數最高的人,在越南的19個月裏,多達319人死在他的手裏,他在戰場上射殺了103人,另有216名死者因為行動需要沒有去考證屍體。他的射擊技術卻使他成為全世界警察競相邀請的對象。但是,越戰結束幾十年了,又有誰知道這位第一冷血殺手的死亡與毀滅的傳奇人生。
查克·馬威尼
查克·馬威尼(2張)
查克·馬威尼看上去根本不像一個殺了319人的“冷血殺手”。他51歲時,身材高大瘦削,笑起來還有些天真,與温柔賢惠的妻子羅賓和三個活潑可愛的兒子生活在一起,在他們家裏,有一間分離出來的房子,裏面養了一大堆小動物。
但是,在這種安逸舒適的家庭生活背後,卻隱藏着一件不幸的事,查克·馬威尼是一個狙擊手,在越南戰爭那段令人難忘的日子裏,他完成了大量狙擊任務,是越戰中最好的狙擊手,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狙擊手。在越南戰爭中,他被稱作最有效的“單兵殺人機器”。
後來,他金盆洗手,重新過起了正常人的生活,當了一名護林人員。30年來,他一直對自己的過去保持沉默,並不是因為他對以前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而是認為,不會有人對這些東西感興趣。
查克·馬威尼的父親查爾斯·馬威尼似乎天生就屬於狙擊手這個行業,他是二戰時期美國陸戰隊的一名神射手。小馬威尼6歲時,就能夠使用他的玩具手槍準確射中目標,還能夠射中30米以外的花園柵欄上的昆蟲。對於一般人來説,就是看到10米以外的昆蟲都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了。更不用説拿槍把它打下來。
馬威尼高中畢業後成為了一名陸戰隊隊員。被選送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彭德爾頓兵營的偵察兵狙擊手學校接受培訓。在彭德爾頓兵營的一面牆上,寫着一句中國的成語:殺一儆百。另外,從這個學校畢業的陸戰隊隊員都會得到一本紅色的小冊子《狙擊手完全手冊》。手冊的扉頁上赫然印着:殺人有理。
1968年初,18歲的列兵馬威尼來到了越南。此時正是越南戰爭進行到最殘酷最血腥的階段。
馬威尼曾用的M40狙擊槍 馬威尼曾用的M40狙擊槍
退役的射擊軍士長馬克·森皮克是馬威尼在越南服役時所在班的班長,他回憶起馬威尼的槍法來眼中還在閃着亮光:“他可以不停地跑半英里,站住後馬上射擊,還可以隨時舉槍射擊。700碼遠的人,被他一槍就摞倒了,簡直太神奇了!”他説,有一次馬威尼在一條河的河岸接連打死了16個對方的士兵。
馬威尼的妻子羅賓45歲,是學校的一個秘書,她也十分擅長射擊,還是一個打獵迷。
馬威尼建議並幫助警察部隊建立了一個狙擊手小隊,與此同時,還與一位記者朋友合寫了一本書,名為《30年的沉默》,此外,他還在彭德爾頓兵營偵察兵狙擊手學校發表演講。馬威尼對自己的工作很感興趣,他説:“我相信我們的軍隊。狙擊手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一旦先遣部隊衝了上去,那麼狙擊手就是他們的保護者。”
今天的馬威尼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一件事情卻發生了變化,那就是馬威尼對於打獵的看法,他説:“我真的不想再傷害動物的生命了,我只喜歡與孩子們一起出去走走,他們經常會打下足夠多的動物來分享。如果早些年,我或許會對打獵充滿興趣,我只想看看動物,而不想去殺害它們了。” [2-3] 

查克·馬威尼退役後生活

查克回到家鄉後成了家,開始在美國農業部國家森林管理處( United States Forest Service )上班,一直到1990年代退休為止。
查克從來就不大吹大擂自己的當年勇,直到有一天當年的一位同袍約瑟夫T. 華德(Joseph T. Ward)出了一本書名為「親愛的媽媽,一個狙擊手眼中的越南」( Dear Mom: A Sniper's Vietnam ),查克的名聲才漸漸的浮出枱面。
從此之後查克才逐漸開始適應投射燈下的生活,自從查克退休後出席各項回憶與公共活動,像是參加全國狙擊手射擊競賽(National Sniper Shooting Competitions)之類的活動;一直到2006年查克都還在開班授徒,對專業狙擊手訓練班的學生提出心得。

查克·馬威尼人物逝世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2日,查克·馬威尼在位於俄勒岡州的家中去世,終年75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