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柔武

鎖定
柔武,讀音為róu wǔ,漢語詞語,意思是用懷柔之策收取征戰之功。
中文名
柔武
拼    音
róu wǔ
釋    義
謂用懷柔之策收取征戰之功
出    處
《逸周書·柔武》

目錄

柔武解釋

謂用懷柔之策收取征戰之功。

柔武出處

《逸周書·柔武》:“勝國若化,不動金鼓,善戰不鬭,故曰柔武。” [1] 

柔武作品影響

商和西周時期,敬德保民作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對軍事鬥爭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們汲取前朝民心離散、國家滅亡的教訓,提倡“保惠於庶民”(《尚書・無逸》),主張武力征伐要除暴安良,倡導“徽柔懿恭,懷保小民”(同前)。先秦史籍《逸周書・柔武》記錄了周武王尚德弭兵的主張,認為要消除戰爭,首先要加強對國內的治理,即在國家內部要以“紀綱為序”,外部則應“和均道理”。提出“勝國若化,不動金鼓;善戰不鬥,故曰柔武”,即要將“柔”之安撫,“武”之徵戰相互結合,用德行教化和能勝不鬥的方法使敵國歸服。《逸周書》取文中“柔武”為篇名,當是“柔武”一詞的最早出處。春秋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日趨頻繁,軍事鬥爭中以仁德服人仍受到統治階級的推重。孔子肯定以伐交代替征戰的做法,讚揚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論語・憲問》)和晏嬰“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晏子春秋・雜上》)的功績,提出“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禮記・中庸》)的“懷柔”主張。老子則闡發了柔能克剛的思想,主張用“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第四十三章),把“柔”看作是鬥狠角力之外解決矛盾衝突的一種重要方式,將“柔”由最初的政治爭取引申為防禦、避鋭、以弱勝強的軍事行為。孫武則從“安國保民”的“全勝”觀出發,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些認識豐富了柔武的內涵,反映了當時社會在戰爭問題上的思想傾向。其主要內容包括:①以柔武的手段和策略實現不戰而勝。柔武的思想核心是以仁為本,“柔”作為手段,在政治上通過爭取民心實現避戰止戰。爭取民心首先要懷之以德,在策略上則表現為“以德為本,以義為術,以信為動,以誠為心,以決為計,以節為勝”(《逸周書・柔武》),只有對敵國民眾施之以仁,懷之以樂,使“民之望兵,若待父母”(《逸周書・允文》),取得民眾的擁護和愛戴,才能“民服如化”,達到“四方無拂,奄有天下”(《逸周書・柔武》)的目的。②柔武的前提是“善戰不鬥”。柔武強調先德後武,先禮後兵,在政治攻心的同時,以武力威懾為後盾。但是備武又非黷武,武之所用在於“助義,正違,順天行”(《逸周書・大明武》)。同時,懷之以柔,不等於怯戰,而是在能夠戰勝對方的情況下,以仁義之心和伐交伐謀等方法避免戰爭,或者通過伐交伐謀等手段,爭取有利於己的戰爭結局。柔武在軍事上提出以仁義之師行懷柔之策的重要主張,反映了中國古代崇尚仁義的政治追求和在戰爭問題上慎戰節制的思想,是先秦關於用非武力手段解決對抗的重要命題,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2] 
參考資料
  • 1.    柔武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1-15]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