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染纈

鎖定
染纈 [xié] 即古代絲綢印染工藝的總稱。從工藝分類上看,染纈分為灰纈、絞纈、蠟纈和夾纈四類。
中文名
染纈
媒染劑
用鹼劑,原料石灰、草木灰作媒染劑
屬    性
工藝
包    涵
扎染、蠟染、夾染

染纈工藝特色

灰纈是用鹼劑原料石灰、草木灰作媒染劑進行印花染色的一種工藝。絞纈,又名撮纈、撮花,今稱扎染。蠟纈,又名臈纈,今稱蠟染,是以蜂蠟作防染劑,加熱後在絲帛上描繪圖案,然後入染除蠟的工藝過程。夾纈是指用兩塊對稱花紋的夾板夾住織物,利用陽紋處夾壓防染的一種印花染色工藝。

染纈歷史傳承

染纈始於秦代,後唐馬縞的《中華古今注》有秦始皇始染纈的記載。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卷十引《二儀實錄》也説染纈“秦漢間始有,陳梁間貴賤通服之。”雖然染纈工藝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但非常少見。發現的秦漢時期的染纈品極少,説明那時的染纈工藝尚處於起步的階段。能夠充分反映秦漢時期印染技藝水平的是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凸版印花技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印花敷彩紗和金銀泥印花紗充分顯示了當時凸版印花的高度成就。
凸版印花雖然大大提高了傳統絲綢印花的生產效率,但由於色牢度的技術侷限以及成品質量問題,逐漸被漢以後的“三纈”(絞纈、蠟纈和夾纈)所取代。
南北朝時期染纈已廣泛用於服飾。《隋書·食貨志》記有:隋煬帝下令製作五色夾纈花羅裙,用以賞賜宮人及百僚母妻。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一件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夾纈,在天藍色絹地上遍佈白色小團花,猶如夜空羣星閃爍。説明染纈技藝在隋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唐代民間流行一種“衣青碧纈,平頭小花草履”的裝束。王讜《唐語林》卷四“賢嬡條”記有染纈“遍於天下,乃為至賤所服”。染纈除作為婦女的衣裙外,還是傢俱的裝飾品,日本奈良正倉院現藏有唐代的多種染纈屏風。唐代還有一種染經織物,是用絞纈法先作處理後再織成花紋,由於經過扎染,每根經絲張力不同,織時經向花紋輪廓產生參差不齊的現象,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染經織物在現代發展成為印經織物,工藝上是將經線先放到織機上進行一次“假織”,即很鬆地織一下,然後印花,拆去假織緯,再進行正式的織造。這種織物花紋有特殊的韻味,是國際上流行的特種高級織物。
五代時,染纈沿襲唐代的繁盛繼續得到發展。當時流行在民間的著名染纈名目有鹿胎纈、錦纈、繭兒纈、蜀纈、撮纈、漿水纈、檀纈、哲纈、三套纈等等。這些名稱有些是根據花色而來,如鹿胎纈是由黃褐色地加白色斑點的花紋而來;錦纈是根據錦紋中常見的幾何紋而來;繭兒纈是指蠶繭形的散點適合紋樣。有的則是根據產地而命名,如蜀纈。有的因印染工藝方法而命名,如撮纈是一種絞纈防染印花;漿水纈是一種以漿粉調和的印花漿印工藝。 由於染纈的盛行,大量的人力用於製作精緻的染纈服飾及生活用品,至宋時社會開始難以承受。為抑制奢侈,提倡素樸,政府下令禁止染纈的生產和使用。宋仁宗規定“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並藍、黃、紫地撮暈花樣。”宋徽宗也於政和二年“禁止民間打造,令開封府嚴申其禁,客旅不許興犯纈版。”蒙古人統治時期,由於審美趣味的差異,傳統染纈已無法在主流社會中佔有位置。
明清時期,雕版印刷技術的提高帶動了木板、紙版和絹網印染套色印花技術的發展。以色彩絢麗而著稱的明清各類絲綢熟織品在表現精湛的織繡工藝水平的同時,也體現了其高超的彩色練染技藝。正所謂“雖曰人工之巧,亦緣水氣之佳。”這一時期聞名遐爾的“鳳冠霞帔”大多是手繪精製而成,絲綢手繪技藝不僅歷史最為古老而且傳承至今仍魅力不衰,其最大的原因在於它的變化無窮的繽紛色彩(圖3)。各類絲綢印花所染色譜多達88種色澤,同時每種色澤還細分為深淺不同的層次,色譜之全,色種之多,表明了這一時期我國傳統絲綢手工印染在原料的掌握和染色技術的把握上達到了頂峯。

染纈相關資料

唐代在印染技術上已很成熟。中唐以後穿用染纈品成為社會風尚。在唐代傳世的繪畫作品如周昉《簪花仕花圖》、張萱《搗練圖》以及一些唐三彩俑和敦煌唐代壁畫中,都可見到染纈品的廣泛應用。元代《碎金》一書,記載了九種染纈名目,即檀纈、蜀纈、撮纈、錦纈、繭兒纈、漿水纈、三套纈、哲纈、鹿胎斑。此外還有魚兒纈、瑪瑙纈、團窠纈。
佛典《一切經音義》雲:“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文,曰纈也。”纈是以輔染物輔之印染的絲織品。纈的出現,標誌着我國古代絲綢印染技藝的重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