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編輯 鎖定
柏是一個漢語漢字,拼音bǎi ,bó 或bò 。《説文解字》:“柏,鞠也。從木、白聲。 [1]  ”。如冰啓時色是白之範式。木、白兩範式疊加。(白,西方正色也。 [2]  )木有貞德向陰指西者是柏之範式。
柏:bǎi ㄅㄞˇ。
本義:常綠喬木,葉鱗片狀,結球果,有“扁柏”、“側柏”、“圓柏”、“羅漢柏”等多種。木質堅硬,紋理致密。可供建築及製造器物之用。如:柏露(柏樹上的露水,據説用以洗眼,有明目的作用)。 [3] 
衍義:引申指姓 [4] 
柏:bó ㄅㄛˊ。
衍義:特指“柏林”,德國的首都。 [5] 
柏:bò ㄅㄛˋ。
衍義:同“檗”。 [6] 
中文名
拼    音
bǎi ,bó 或bò。
注    音
ㄅㄞˇ,ㄅㄛˊ或ㄅㄛˋ。
部    首
總筆畫
9
部外筆畫
5
四角碼
46902
五    筆
srg
鄭    碼
fnk
統一碼
67CF
倉    頡
dha
筆    順
123432511

字形源流

編輯
柏
統一規範簡化為“

詳細釋義

(1) (形聲。從木,白聲。本義:木名,柏樹,也稱“椈”)
(2) 柏科柏木屬植物的通稱 。
柏,鞠也。——東漢·許慎説文 [7] 
柏,椈。——《爾雅
鬯臼以椈。——《禮記·雜記》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3) 柏屬約20種。如:側柏圓柏刺柏台灣扁柏福建柏等,常綠樹,可供觀賞和材用,分佈於歐亞北美暖温帶亞熱帶地區
(4) 柏葉。如:柏酒(以柏樹葉浸泡的酒) [7] 
(5) 特指柏台(御史台的別稱。漢御史府中列植柏樹,固稱) 。
俱蟠使下之柏,俱擅乙中之二。——唐· 黃滔《祭陳侍御》
(6) 古國名。故地在今河南省西平縣
於是江、 黃、 道、 柏方睦於 齊。——《左傳
(7) 另見 bó;bò

常見詞組

[bǎi]
扁柏、側柏、圓柏、柏舟、柏油、柏梁、柏舟之節、椒柏酒、錦柏、椒柏、柏翳、柏成、柏成子皋、柏城、柏樂、池柏、列柏、柏梁台、柏海柏鄉、柏樹洞、松柏後雕、柏脂、柏舉、歲寒知松柏、柏黃腸、柏枝綠、柏車、柏樹台、柏陵、柏台、蒼松翠柏、柏梁篇、松柏之志、柏昭、柏府、龍柏、柏瀝、烏柏、柏舟之誓、柏谷山、柏堂、柏木油、攀柏、柏葉、柏高、松柏寒盟、柏油路、柏孜克里克石窟、柏酒、柏樹、刺柏
[bó]
柏拉圖、都柏林、柏林寺、柏林大學
[bò]
黃柏

古籍解釋

編輯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柏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博陌切,音百。《説文》椈也。《六書精藴》柏,隂木也。木皆屬陽,而柏向隂指西,蓋木之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西方正色也。
又《春秋緯》諸侯墓樹柏。《前漢·東方朔傳》柏者,鬼之廷也。
又大也。與伯通。《釋名》柏車,大車也。
又逼也。與廹同。《周禮·春官》其柏席用萑黼純。《鄭注》柏席,廹地之席。《史記·漢高紀》柏人者,廹於人也。《漢·武瓠子歌》魚弗鬰兮柏冬日。
又國名。在河南西平縣
又山名。《書·禹貢》導淮桐柏
又《前漢·武帝紀》起柏梁台。
又姓。《姓譜》戰國柏直,漢柏英。
又葉卜各切,音搏。《楚辭·九歌》山中人兮芳杜若,飮石泉兮蔭松柏
又葉壁益切,音必。《陶潛·經錢溪詩》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 從木白聲。俗作栢,非。 [8] 

説文解字

柏【卷六】【木部】
鞠也。從木白聲。博陌切

説文解字注

(柏)鞠也。釋木曰。柏、椈。襍記。暢臼以椈。鄭曰。椈、柏也。按椈者鞠之俗。柏、古多假借為伯仲之伯、促迫之迫。從木。白聲。博陌切。古音在五部張參曰。經典相承亦作栢。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東莞腔] pak7 [寶安腔] pak7 [梅縣腔] bak7 [台灣四縣腔] bak7 [客語拼音字彙] bag5 pag5 [海陸豐腔] bak7 [客英字典] bak7 [陸豐腔] bak7
粵語:baak3 paak3
潮州話:bêg4 bêh4(pek peh)
贛語:bræk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