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柏科

鎖定
柏科(Cupressaceae)是裸子植物門中屬數最多的1科。常綠喬木或灌木。有樹脂。葉對生或輪生,常鱗片狀而下延,稀線形;球花小,單性同株或異株,頂生或腋。 [1] 
柏科的地理分佈中心是東亞屬、北美西南部屬、澳大利亞及其東部附近羣島屬。此外,地中海沿岸分佈屬,智利南部和阿根廷分佈屬。 [5] 
柏科植物中大多數樹種材質優良,耐腐朽,可作為建築、橋樑、傢俱等用材;樹形優美,葉色翠綠或濃綠,常被栽培作園林綠化或庭園觀賞植物。柏科植物具有抗腫瘤、抗氧化等廣泛的生物活性,是重要的藥用植物;由於其生態適應性強,在造林、固沙及水土保持方面也佔有重要地位。 [4] 
中文名
柏科
拉丁學名
Cupressaceae Gray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1] 
松杉綱 [1] 
松杉目 [1] 
柏科 [1]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拼    音
bǎi kē
中文學名
Cupressaceae Gray (1822)

柏科植物學史

自1830年bartling建立柏以來,許多學者對其分類進行過研究,其中li的系統應用最廣,許多研究支持他的亞科級分類,但族級以下的分類爭議較大。柏木亞科是中部種鱗可育,當最外層種鱗退化後出現下部種鱗可育的情況,如海參威柏屬、翠柏屬、圓柏屬等。圓柏屬中常出現種鱗3片、每種鱗各具1種子的情況。該屬中最原始的類型可以用敍利亞刺柏加來説明。該種的種鱗,9成3輪,上下部種鱗均不育,只中部種鱗各具1種子。杉科中柳杉有時會從可育球果中長出新梢,是這種類型的返祖現象。澳洲柏亞科實際上是上部種鱗有時部分中部種鱗可育、而下部種鱗不育的方式。其原始類型見於智利柏屬,該屬的種鱗9,成3輪,上部種鱗各具2一6種子,中部種鱗各具0一1種子,下部種鱗則不具種子。當最下部種鱗退化後出現所有種鱗均可育的情形,如西澳柏屬,澳洲柏屬,南非柏屬和杉葉柏屬等。 [5] 

柏科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交叉對生或3-4片輪生,稀螺旋狀着生,鱗形或刺形,或同一樹本兼有兩型葉。 [2] 
球花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單生枝頂或葉腋;雄球花具3-8對交叉對生的雄蕊,每雄蕊真2-6花葯,花粉無氣囊;雌球花有3-16枚交叉對生或3-4片輪生的珠鱗,全部或部分珠鱗的腹面基部有1至多數直立胚珠,稀胚珠單心生於兩珠鱗之間,苞鱗與珠鱗完全合生。球果圓球形、卵圓形或圓柱形;種鱗薄或厚,扁平或盾形,木質或近革質,熟時張開,或肉質合生呈漿果狀,熟時不裂或僅頂端微開裂,發育種鱗有1至多粒種子;種子周圍具窄翅或無翅,或上端有一長一短之翅。 [2] 
柏科共22屬約150種,分佈於南北兩半球。我國產8屬29種7變種,分佈幾遍全國,多為優良的用材樹種及園林綠化樹。

柏科生長環境

地理
柏科20個屬的地理分佈不考慮雜交柏屬可劃分為4種類型。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和非洲均有分佈的屬包括圓柏屬和柏木屬2個屬。東亞一北美洲洲際間斷分佈的屬包括扁柏屬、崖柏屬和翠柏屬3個屬。分佈區較窄的屬包括西澳柏屬、澳洲柏屬、巴布亞柏屬、甜柏屬和南非柏屬等5個屬。單種屬包括福建柏屬、海參威柏屬、羅漢柏屬、側柏屬、香漆柏屬、杉葉柏屬、塔斯曼柏屬、智利柏屬、南美柏屬和白智利柏屬等10個屬。 [5] 

柏科分佈範圍

柏樹 柏樹
柏科約22屬,南北半球各產一半;種數次於松科(Pinaceae),近150種,分佈幾遍全球,部分種類為森林的主要樹種或重要的造林樹種,或為園林綠化樹種。其中種類最多的為圓柏屬(Sabina),主要分佈於北半球;單種屬近1/2,它們是羅漢柏屬(Thujopsis,產於日本)、側柏屬(Platycladus,產於中國與朝鮮)、福建柏屬(Fokienia,產於中國)、小側柏屬(Microbiota,產於俄羅斯遠東)、Arceuthos(產於歐洲南部至西亞)、四斜柏屬(Tetraclinis,產於地中海馬耳他、西班牙與非洲西北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智利柏屬(Fitzroya,產於智利)、智利南部柏屬(Pilgerodendron,產於智利)、南美雪松屬(Austrocedrus,產於智利與阿根廷)、Octoclinis(產於澳洲)、新喀里多尼亞柏松屬(Neocallitropsis,產於新喀里多尼亞)及塔斯曼柏屬(Diselma,產於塔斯馬尼亞)。中國產8屬,約30種,分佈幾遍全國,其中福建柏為特有的單種屬植物,單種屬側柏亦主產中國;另引入栽培1屬15種。柏科植物早期的化石發緬甸、日本與埃及等地的侏羅紀地層之中,而較多的化石几乎都出現北半球的第三紀沉積物中。分佈於南半球的11個屬除柏松屬(Callitris,在澳洲東部白堊紀與中新世)、甜柏屬(Libocedrus,在新西蘭中新世)、南非柏屬(Widdringtonia,非洲南部第三紀)3屬發現化石外,其它各屬均未發現。 [2] 
柏科
柏科(5張)
柏科植物是裸子植物中廣泛分佈於南北兩半球的一科,除刺柏屬(Juniperus)和圓柏屬廣佈於北半球(北緯17°~70°,後者在非洲東部北緯14°至南緯12°亦有分佈),柏木屬(Cupressus)分佈於北美南部、亞洲東部、喜馬拉雅山及小亞細亞外,其他各屬均呈微域分佈,為各地的特有屬。分佈於北半球的屬除上述各屬外,還有崖柏屬(Thuja,約6種,分佈於北美與東亞)、翠柏屬(Calocedrus,2種,1種產北美,1種產東亞)、扁柏屬(Chamaecyparis,約6種,分佈於北美與東亞的日本和中國台灣)。 [2] 
分佈於南半球的屬除上述單種屬外,尚有甜柏屬(約6種,分佈於新西蘭與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柏松屬(Papuacedrus,3種,分佈於新幾內亞及摩鹿加島)、澳大利亞柏松屬(Actinostrobus,2種,產澳洲東南部)、柏松屬(約20種,分佈於澳洲、塔斯馬尼亞與新喀里多尼亞)與南非柏屬(約5種,分佈於非洲南部與東南部)。
世界範圍內,柏科屬的3個地理分佈中心是:(1)東亞,有柏木屬、圓柏屬、扁柏屬、崖柏屬、翠柏屬、福建柏屬、海參威柏屬、羅漢柏屬和側柏屬9個屬;(2)北美西南部,有柏木屬、圓柏屬、扁柏屬、崖柏屬和翠柏屬5個屬;(3)澳大利亞及其周邊羣島(新西蘭、塔斯馬尼亞、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有西澳柏屬、澳洲柏屬、巴布亞柏屬、甜柏屬、杉葉柏屬和塔斯曼柏屬6個屬。此外,地中海沿岸有柏木屬、圓柏屬和香漆柏屬3個屬,智利南部和阿根廷有智利柏屬、南美柏屬和白智利柏屬等3個屬。 [2] 

柏科繁殖方法

組培
組織培養可以通過連續繼代獲得大量繁殖體,對於有性繁殖困難、繁殖材料又極度匱乏的珍稀瀕危樹種而言,其重要性尤為凸顯。通過組織培養繁殖的無性系苗木可以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有利於遺傳改良和新基因型樹種的形成;而且其組織培養不受季節、取材數量等方面的限制,一旦組培技術獲得突破,則可進行大規模育苗,既可作為商業生產的手段,也是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重要生物技術。不同植物組織培養成效不同,柏科植物組織培養成功的範例還很少,但經過多年的探索仍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在外植體選擇、培養基製備、誘導分化、試管苗生根、組培苗移栽等關鍵環節上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4] 
選擇具有最大分化潛能的外植體是確保組織培養成功的關鍵。柏科植物中已成功誘導分化的外植體有成熟胚、未成熟胚、上胚軸、子葉、下胚軸、胚乳、莖尖、嫩葉、腋芽、小枝、莖段等,其中胚和莖尖分化率較高,是常用的外植體。對外植體進行適當預處理,可提高出愈率和誘導叢生芽分化。為了減少污染,在外植體選擇時應該儘量選擇帶菌少的部位。胚不易污染且具有極幼嫩的分生組織細胞,是很好的外植體材料。如果選用莖尖、鱗葉等作為外植體,應儘量選擇室內栽培的植株,採新生的嫩芽、新葉;野外取材時,可在取材前對母本噴施殺菌劑、殺蟲劑等。對於準備接種的外植體,應進行徹底的表面消毒和深度滅菌,深度滅菌時常常會用到滅菌效果好的昇汞,但由於其污染環境,應該注意回收利用和廢液處理。Mimi等用ACLP(LPmediumofAitken-Christie,1984),CBM(CupressusBasalmedium,1985),CD(Campbell和Durzan,1975),CDAA的胚為外植體進行叢生芽誘導,發現SH的誘導率可達73%,CBM,CD和CDAA均為60%,而ACLP僅為53%。 [4] 

柏科栽培技術

移栽
移栽的濕度、温度、光照等環境條件,幼苗本身的適應性,移栽基質等多種因素影響試管苗移栽的成活率。在無菌條件下培養的幼苗移栽到有菌的環境條件中,本身的抗性低也會影響成活率。移栽後的空氣濕度和光照等自然條件與培養室中恆定的温度及光照條件相比發生了變化,都會影響到組培苗的成活,移栽前往往需要煉苗。將培養瓶放入日光温室中可以使其適應自然光照的變化,而開瓶煉苗使其適應空氣濕度及有菌條件,再移栽可以提高成活率。移栽基質常用珍珠岩、泥炭土、蛭石和河沙等,可以是某一種基質,也可以是按不同比例配製的混合基質,不同樹種適宜的基質不同。珍珠岩、蛭石、泥炭土按體積比1∶1∶1混合是最常用的移栽基質。此外,按其他比例配製的基質也有報道。例如,Loureiro等將腓尼基檜生根試管苗移栽到泥炭土與珍珠岩(3∶2)混合的基質中生長良好。生根30天的圓柏(Sabinachinensis)組培苗移栽到蛭石+砂土(1∶2)的滅菌基質中,遮蔭,成活率在90%以上。 [4] 

柏科主要價值

柏科經濟價值

柏科植物的木材有香氣,結構細緻、均勻、紋理直,質地較重而堅韌;加工容易,刨面光滑,耐腐性較強;心邊材區別明顯,心材色深,為建築、傢俱、門窗、舟車、柱材、椿木、橋樑、細木工及美術工藝等用材。其中扁柏、圓柏、側柏、柏木、崖柏等屬的木材,均為世界上高級商用材。有些種類為造林、固沙及水土保持的優良樹種。不少種類的樹形優美,葉色翠綠或濃綠,常被栽培作園林綠化或庭園觀賞樹。柏科木材具有樹脂細胞,無樹脂道管胞無螺紋加厚、紋孔為單列,但南半球的柏松屬的一些樹種具特殊的加厚,木薄壁組織通常存在並數量極多,交叉場紋孔多為柏木型,木射線管胞通常存在,但多數難於識別,木射線高數在針葉林中是最低的一科,管胞長度較短。柏科植物含有檜黃素、榧黃素、西阿多黃素、蘇鐵黃素和柏黃素;此外黃醇和二氫櫟精在柏科葉中廣泛分佈。 [4] 

柏科研究價值

有關柏科植物繁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在柏科植物有性繁殖和扦插繁殖方面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併成為柏科植物繁殖的主要途徑,組織培養工作也取得了較大進展。 [4] 

柏科觀賞價值

柏科植物對氣候和土壤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是傳統的重要觀賞樹種。近年來由於注意到柏科樹種在中國廣大石灰岩山地綠化、防風固沙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人們引種栽培這類樹種的興趣大增,結果,多種變種柏類被引人我國,接近國產種的數目,而且還將有更多的種類被引進。 [5] 

柏科下級分類

翠柏屬
CalocedrusKurz翠柏屬,柏科,2種,1變種,產北美及南亞,中國有翠柏C.macrolepisKurz及台灣翠柏C.macrolepisvar.formosana(Florin)ChengetL.K.Fu1種及1變種,產西南、華南和台灣。常綠喬木;小枝上密生交互對生的鱗葉,扁平,平展,枝背面鱗葉有脊並有白色氣孔線,側邊一對鱗葉對摺;球花雌雄同株,單生枝頂;雄球花有6-8對交互對生的雄蕊,每雄蕊具2-5個下垂的花葯,藥隔近盾形;雌球花有3對交互對生的珠鱗,僅中間1對珠鱗內面有2枚胚珠;球果長圓形,成熟時珠鱗發育為種鱗,木質,扁平,外部頂端之下有短尖頭,開裂,最上1對種鱗合生,基部1對小型;種子上部具1長1短之翅;子葉2枚。
所屬科柏科
分佈量世界:2種;中國:1種
扁柏屬
ChamaecyparisSpach扁柏屬,柏科,6種,分佈於北美、日本和中國台灣,中國台灣產紅檜C.formosensisMatsum.和台灣扁柏C.obtusavar.formosana(Hayata)Behd.2種,為重要的材用樹種,另引入栽培4種。常綠喬木;樹皮鱗片狀或有縱槽;小枝扁平;葉鱗片狀,交互對生,密覆小枝,側邊鱗葉對摺,幼苗上的交互針狀;球花小,雌雄同珠,單生枝頂;雄球花長橢圓形,有3-4對交互對生的雄蕊,每雄蕊有3-5花葯;雌球花球形,珠鱗3-6對,交互對生,每珠鱗內有直立的胚珠2顆,稀5顆;球果直立,當年成熟,有盾狀的種鱗3-6對,木質;種子有翅。本屬和Cupressus屬很相近,惟小枝扁平,果於當年成熟,且每一種鱗內有種子1-5(通常3)粒。
所屬科柏科
分佈量世界:6種;中國:6種
柏木屬
CupressusL.柏木屬,柏科,20種以上,分佈於北美、東南歐及東亞與南亞,中國有柏木C.funebrisEndl,幹香柏C.duclouxianaHickel,西藏柏木C.torulosaD.Don和巨柏C.giganteaChengetL.K.Fu等5種,產秦嶺以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其中柏木分佈最廣,材質好,為優良用材樹,枝、葉提取芳香油,各地多有栽培,供庭園觀賞用;另引入栽培4種,常綠喬木;小枝上着生鱗葉而成四稜形或圓柱形,稀扁平,葉鱗形,交互對生,或生於幼苗上或老樹壯枝上的葉刺形;球花雌雄同株,單生枝頂,雄球花長橢圓形,黃色,有雄蕊6-12,每雄蕊有花葯2-6枚,藥隔顯著,鱗片狀;球果球形,第2年成熟,熟時種鱗木質,開裂;種子有翅;子葉2-5枚.
所屬科柏科
分佈量世界:20種;中國:5種
刺柏屬
JuniperusL.刺柏屬,柏科,約10餘種,分佈於北温帶,中國產刺柏J.formosanaHayata等3種,引入栽培1種,分佈極廣,為很好的庭園觀賞樹;材淡紅色,香而耐腐,可制傢俱和小玩具用,惜生長慢,大材難得。常綠喬木或灌木;小枝圓柱形或四稜形;葉刺形,3枚輪生,基部有關節,不下延生長,上面平或凹下,有1-2條氣孔帶,背面有縱脊;球花雌雄同株或異株,單生葉腋;雄球花黃色,長橢圓形,雄蕊5對,交互對生;雌球花卵狀,淡綠色,小,由3枚輪生的珠鱗組成;全部或一部的珠鱗有直立的胚珠1-3顆;果為一漿果狀的球果,2-3年成熟,成熟時珠鱗發育為種鱗,肉質,種子通常3粒,無翅。
所屬科柏科
分佈量世界:10種;中國:3種
福建柏屬
FokieniaHenryetThomas福建柏屬,柏科,只有福建柏F.hodginsiiHenryetThomas1種,產越南及我國西南部、南部至東部,生長迅速,材質良好,為主要的材用樹種。常綠喬木;小枝三出羽狀分枝,併成一平面;葉小,鱗片狀,交互對生,4列,側邊叫對摺,背面有明顯、粉白色的氣孔帶;球花雌雄同株,單生枝頂;雄球花卵形至長橢圓形,由5-6對交互對生的雄蕊組成,每一雄蕊有藥室2-4個,藥隔鱗片狀;雌球花頂生,由6-8對珠鱗組成,每一珠鱗內有胚珠2顆;球果球形,種鱗盾狀;種子有翅;子葉2枚。
所屬科柏科
分佈量世界:1種;中國:1種
側柏屬
PlatycladusSpach側柏屬,柏科,只有側柏P.orientalis(L.)Franco1種,產朝鮮和中國南北各省,現各地多栽培供觀賞,淮河以北及華北可選作造林樹種。材質優良,供建築、傢俱、文具及其他器具用,種子可榨油,葉和果實入藥,有多種栽培變種。本屬以前被歸併於Thuja屬內當為一個亞屬,但學者們多主張把它分出而成一個獨立屬,其不同處為小枝上的鱗葉密集,交互對生,扁平,兩面均綠色,球果的種鱗厚,通常4對,最上1對合生而不育,最下1對短小,不顯著,中間2對有種子;種子無翅,子葉2枚。
所屬科柏科
分佈量世界:1種;中國:1種
圓柏屬
SabinaMill.圓柏屬,柏科,約50種,分佈於北半球,自北極圈附近至亞熱帶和熱帶高山地區,中國產15種,主產西北、西部和西南高山地區,少數種產東北、東部、中部和南部,適應性強,耐乾旱與寒冷,另引入栽培的有2種;常見的如圓柏S.chinensis(L.)Ant.、方枝柏S.saltuaria(RehdetWils.)ChengetW.T.Wang、大果圓柏S.tibeticaKom.和新疆方枝柏S.pseudosabina(Fisch.etMey.)ChengetW.T.Wang等,為重要的材用及庭園觀賞樹種,西北產區作水土保持及固沙防風林樹種。常綠喬木或灌木;幼樹之葉全為刺形,老樹之葉刺形或鱗形或二者兼有;刺形葉常3枚輪生,稀交互對生,基部下延,無關節,上面凹下,有氣孔帶;鱗葉交互對生,稀三葉輪生,菱形;球花雌雄異株或同株,單生短枝頂;雄球花長圓形或卵圓形;雄蕊4-8對;交互對生;雌球花有4-8對交互對生的珠鱗,或3枚輪生的珠鱗;胚珠1—6枚,生於珠鱗內面的基部;球果當年、翌年或三年成熟,珠鱗發育為種鱗,肉質,不開裂;種子1-6粒,無翅;子葉2-6枚。
所屬科柏科
分佈量世界:50種;中國:15種
崖柏屬
ThujaL.崖柏屬,柏科,約6種,分佈於北美和東亞,其中崖柏T.sutchuenensisFranch.和朝鮮崖柏T.koraiensisNakai2種,產中國四川與吉林南部,各地廣為栽植供觀賞用,亦入藥,另引種栽培3種,供觀賞用。常綠喬木,有樹脂;小枝扁平;葉鱗片狀,幼葉針狀,球花小,單生於枝頂;雄球花黃色,有6-12個交互對生的雄蕊,每雄蕊有4個花葯;雌球花有珠鱗8-12,珠鱗成對對生,僅下面2-3對的珠鱗內面有胚珠2顆;球果卵狀長橢圓形,直立;珠鱗發育為種鱗,薄革質,扁平;背面有厚脊或頂端有臍凸;種子薄而有翅或厚而無翅。
所屬科柏科
分佈量世界:6種;中國:2種
羅漢柏屬
ThujopsisSieb.etZucc.羅漢柏屬,柏科,僅羅漢柏T.dolabrata(L.f.)Sieb.etZucc.1種,原產日本,中國東部與中部城市有引種,作庭園樹。常綠喬木;小枝着生鱗葉部分扁平;鱗葉交互對生,側邊葉對摺呈船形;球花雌雄同株,單生枝頂;雄球花橢圓形,雄蕊6-8對,交互對生;雌球花有3-4對珠鱗,僅中間兩對珠鱗內有3-5枚胚珠;球果近圓球形,成熟時珠鱗發育為種鱗,木質,扁平,頂端背面有一短尖頭,開裂,中間2對種鱗內各有種子3-5粒;種子近圓形,具狹翅;子葉2枚。
所屬科柏科
分佈量世界:1種;中國:1種 [5] 

柏科保護現狀

柏科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3] 

柏科瀕危種類

翠柏
翠柏 翠柏
CalocedrusmacrolepisKurz
現狀:漸危種。
翠柏主要分佈於雲南中部及西南部,間斷分佈於貴州、廣西及海南的個別地區。生於村鎮附近山坡、山麓的翠柏,常被砍伐作材用或薪柴,森林面積已逐漸縮減。
形態特徵:常綠喬木,高15-30米,胸徑達1米;樹皮灰褐色,呈不規則縱裂;小枝互生,幼時綠色,扁平,排成一平面,直展,葉鱗形,二型,交互對生,4片成一節,長3-4毫米,中央一對緊貼,先端急尖,側面的一對摺貼着中央之葉的側邊和下部,先端微急尖(幼樹之葉呈尾狀漸尖);小枝上面的葉深綠色,下面的葉具氣孔點,被白粉或淡綠色。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枝頂,着生雌球花的小枝圓或四稜形,長3-17毫米,彎曲或直。球果當年成熟,長圓形或橢圓狀圓柱形,長1-2釐米,直徑約5毫米,成熟時紅褐色,具3-4對交互對生的種鱗,種鱗木質,扁平,先端有凸尖,下面1對小,微反曲,上面1對結合而生,僅中部的種鱗各生2(1稀粒種子;)種子1個短翅和1個與種鱗近等大的翅,種翅膜質。
地理分佈:分佈於雲南中部及西南部武定、祿豐、昆明、安寧,易門、石屏、元江,墨江、普洱、思茅、瀾滄,龍陵,貴州南部三都、丹寨、平塘、荔波、從江,廣西西南部靖西,海南昌江、樂東,瓊中、五指山等地。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佈區為亞熱帶中部和南部以及熱帶山地氣候。年平均温13-17℃,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土壤為紅壤,pH值4.5-5.5。翠柏在雲南呈零散的小面積分布,多見於滇中南乾熱河谷的上緣山地,也偶見於滇中高原海拔偏低的地區。中性偏陽樹種,幼年耐蔭,以後逐漸喜光。耐旱性、耐瘠薄性均較強。林分上層喬木以翠柏為優勢,並有杜英、大頭茶、黃皮花樹、雲南油杉等混生。當森林遭受破壞後,常有云南松、白皮柯、光葉石櫟等侵入,形成針闊混交林。更新良好,母樹周圍幼苗最多,隨着幼樹喜光階段的來臨,耐蔭性的減退而逐漸死之。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
保護價值:翠柏屬僅兩個古老殘遺的種,間斷分佈於北美與中國,中國台灣還有其變種——台灣翠柏,對研究植物區系有重要價值。林質優良,生長快,枝葉茂密而濃綠,可作為分佈區內荒山造林樹種和城鎮綠化與庭園觀賞樹種。
保護措施:暫時尚無保護措施。建議將雲南易門縣茶樹村和祿豐縣安定等地的翠柏林劃為禁伐林或母樹林,或建立自然保護點。海南島五指山、廣西靖西、貴州三都亦應採取保護措施,擴大種植,以免翠柏的絕跡。
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有隔年結果特性球果成熟後,種鱗開裂,種子散落,要及時採收,晾乾後篩出種子,幹藏至春季3月播種,約20-30天發芽,出苗後要搭棚遮蔭,幼苗生長緩慢。用插枝法也能繁殖。
紅檜
紅檜 紅檜
ChamaecyparisformosensisMatsum.
現狀:稀有種。
紅檜僅分佈於台灣省中央山脈中部及北部山地。由於材質優良,屢遭採伐,分佈區逐年縮小,數量日益減少。
形態特徵:常綠大喬木,高可達57米,地上直徑達6.5米;樹皮淡紅褐色,條片狀縱裂;生鱗葉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葉交互對生,長1-2毫米,先端鋭尖;中央一對緊貼,外露部分近菱形,有1個腺點,先端鋭尖;側面的一對船形,折覆蓋中央之葉的側邊和下部,背面具縱脊,小枝上面的葉綠色,微有光澤,下面的葉被白粉。雌雄同株,球花單生側枝頂端;雄球花卵圓形或長圓形,雄蕊6-8,交互對生,花葯3-5;雌球花具5-7對球鱗。球果當年成熟,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長10-12毫米,直徑6-9毫米;種鱗交互對生,木質,質形,頂部具少數溝紋,中央稍凹,有尖頭;種子扁,成熟時紅褐色,微有光澤,兩側具窄翅。
地理分佈:分佈於中國台灣省中央山脈,北插天山、三星山、太平山、八仙山、大雪山、小雪山、鞍馬山、鹿場大山、香杉山、蒲羅山、望多山、郡坑山、巒大山、阿里山、太魯閣山、雲霧山、安東軍山、關門山、林田山等地海拔1050-2400米的針葉林內。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紅檜喜温和濕潤的氣候。分佈區年平均温10.6℃,1月平均温5.8℃,7月平均温14.1℃,年降水量4165毫米,相對濕度85%。土壤為發育良好的灰棕壤或灰壤,或土母質為灰色砂岩,土壤中鹽基的生物循環較強,表土疏鬆,團粒結構,酸性反應,pH5.5-6。紅檜一般多在10-20度的東南坡,風力微弱地帶,或受山嶺包圍的溪谷。常與台灣扁柏混生,或形成純林。為喜陽樹種,根系發達,天然更新良好,幼樹需要一定的光度,生長較快。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
保護價值:紅檜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它所棣屬扁柏屬間斷分佈於台灣,日本和北美,對研究東亞、北美植物區系和植物地理有一定科學意義。紅檜為東亞最大的樹木,台灣阿里山保存着一株稱為“神木”的大樹,高達57米,地上直徑達6.5米,材積約504立方米,樹齡約3000年,為世界所罕有,材質優良,是台灣的珍貴經濟用材。保護措施:應在紅檜分佈集中的阿里山建立紅檜自然保護區,進行重點保護。今後應嚴禁大量砍伐,並促進天然更新,開展繁殖試驗,擴大種植面積,在大陸適宜地區可引種栽培。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可選擇與紅檜立地條件相似的坡或苗圃,在3月直接播種或育苗後移栽,用扦插法也易成活,時間在3-4月中旬,6-7中旬和9-10中旬,三年後髮根良好,在2-3月份可以移栽。
岷江柏木
岷江柏木 岷江柏木
CupressuschengianaS.Y.Hu
現狀:漸危種。
岷江柏木原為岷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及甘肅白龍江流域高山峽谷地區中山地帶針葉林羣落的建羣種。因長期過度砍伐,成片林分極為罕見,殘存者多在交通不便、人類活動極少的地方,多散生在岩石裸露的禿山峻嶺和巖邊峭壁上和峽谷兩側。若不採取保護措施,有可能被河谷灌叢所更替。
形態特徵: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條狀縱裂;生鱗葉的小枝圓柱形,綠色,末端的小枝粗1-1.5毫米,3-4年生枝紫褐色或紅褐色。葉鱗形,交叉對生,排成緊密的四列,長約1毫米,綠色,背部拱圓,中部有1明顯或不明顯的腺點。球果單生側枝頂端,近球形或略長,直徑1.2-2釐米,成熟時紅褐色或褐色,種鱗交互對生,4-5對,木質,盾形,外露部分呈不規則的四邊形或五邊形,中央有短小的尖頭;種子扁平,寬圓形或倒卵狀圓形,長3-4毫米,兩側有翅。
地理分佈:分佈於四川岷江流域的茂汶、汶川、理縣,大渡河流域的馬爾康、金川、小金、丹巴及甘肅白龍江流域的舟曲、武都、文縣及四川南坪等地。生於海拔980-2900米的峽谷兩側或乾旱河谷地帶。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岷江柏木生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冬季較長而嚴寒,夏季温涼,冬幹春旱,乾濕季明顯,年平均温8-14℃,最冷月(1月)平均温-20-6℃;年降水量500-750(-1000)毫米,年蒸發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倍;相對濕度50-70%。土壤中性至鹼性,多為花崗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發育而形成的坡積山坡棕褐土或山地褐土,或生於無結的母質碎塊上或千枚巖,雲母片巖、花崗結晶岩等母質風化的土壤上。岷江柏木為喜光、深根,耐旱的樹種,對坡向選擇不嚴,多生於立地條件極差的懸崖陡壁,僅在少數峽谷地帶有小片林分,常以純林狀態出現,林下的喬木樹種有欒樹、蒙桑;灌木以西南杭子梢、馬鞍羊蹄甲、水木旬子、及細枝孑子等居多。岷江柏木能長成高達40餘米,胸徑2米的大樹,一般生長緩慢,但在土層較厚、水肥條件較好的溝谷生長較快。花期4-5月,球果翌年夏季成熟。
保護價值:岷江柏木為中國特有,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樹種和高山峽谷地區中山乾旱河谷地帶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材質堅硬、緻密、有香氣、為建築、傢俱、器具等的優良用材。
保護措施:將殘存林分劃為禁伐區,對零星散生的單株作為母樹,嚴加保護,為育種繁殖提供種源。
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春播,每平方米用種12-15克。播種後約1月出苗。當年生苗高20釐米時即可在雨季造林。宜選擇乾暖河谷地帶為造林地。
巨柏
巨柏 巨柏
CupressusgiganteaChengetL.K.Fu
現狀:瀕危種。
巨柏是1974年在西藏東部發現的一種特有植物,分佈區狹窄。現有林木的年齡多在百年以上,其中有些是千年古樹。它在山坡上天然更新困難,但沿雅魯藏布江可見其幼苗。
形態特徵:常綠大喬木,高25-45米,胸徑達1-3米,稀達6米;樹皮條狀縱裂;生鱗葉的枝排列緊密,常呈四稜形,常被蠟粉,末端的小枝粗1.5-2毫米,3-4年生枝淡紫褐色或灰紫褐色,葉鱗形,交叉對生,緊密排成四列,背有縱脊或微鈍,近基部有1個圓形腺點。球果單生於側枝頂端,翌年成熟,長圓狀球形,常被白粉,長1.6-2釐米,直徑1.3-1.6釐米;種鱗交互對生,6對,木質,盾形,露出部分平,呈多角形,中央有明顯而凸起的尖頭,能育種鱗具有多數種子;種子近扁褐色,兩側具窄翅。
地理分佈:主要分佈於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朗縣以東至米林一帶河谷地區的山坡下部,甲格以西分佈較多,尼澤河下游的林芝以及波密等地也有。生於海拔3000-3400米地帶。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佈區地處印度洋潮濕季風沿雅魯藏布江河谷西進的路徑,但強度已減弱,而西部高原乾旱氣流的影響卻逐漸佔優勢。年平均温8.4℃,極端最低温-15.3℃,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集中於6-9月,相對濕度65%以下。土壤為中性偏鹼的沙質土。該樹種適於乾旱多風的高原河谷環境,常在沿江地段的河温灘及乾旱的陰坡組成稀疏的純林。具有抗寒,抗旱、抗強風的特性。球果9-10月成熟。
保護價值:巨柏為中國特有樹種,胸徑一般在1米以上,其中有的為千年古樹,胸徑則達3-6米。對研究柏科植物的系統發育和西藏植被的發生發展及其與環境的關係,都有較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尚未採取任何保護措施。建議嚴禁砍伐,選擇分佈集中、生長良好的林分作為自然保護點,對千年古樹就要訂牌重點保護,絕對禁止砍伐。並大力採種育苗,營造人工林。
栽培要點:巨柏每年都結果實,採種較為容易,可用種子播種育苗,然後移植。栽培法參照本屬其他植物。
福建柏
福建柏 福建柏
Fokieniahodginsii(Dunn)HenryetThomas
現狀:漸危種。
為古老的殘遺植物,也是優良用材樹種,分佈於中亞熱帶。由於過度採伐,破壞嚴重,天然林面積日益縮小,多散生在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數量不多,且天然更新能力較弱,急需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常綠喬木,高達30米或更高,胸徑達1米,樹皮紫褐色,近平滑或不規則長條片開裂;生鱗形、二型,交互對生,4片成一節,長2-9毫米,中央一對緊貼,先端三角形,側面一對摺貼着中央之葉的邊緣,先端鈍或尖,稍內曲或直;小枝上面的葉微拱凸,深綠色,葉的下面具凹陷的白色氣孔帶。雌雄同株,球花單生小枝頂端。球果翌年成熟,近球形,直徑1.7-2.5釐米,成熟時褐色;種鱗交互對生,6-8對,木質,盾形,頂部多角形,中央凹陷有1個凸起的短尖;能育種鱗各有2粒種子;種子卵圓形,上部有兩個大小不等的膜質翅。
地理分析:分佈於浙江南部龍泉、慶元,福建東北部至西部周寧、南平、羅源、連江、閩侯、閩清、永泰、仙遊、德化、安溪、華安、永安、漳平、龍巖、上杭、長汀,江西東部德興、鉛山、資溪與西南部遂川、上猶,廣東北部樂昌、乳源,湖南南部酃縣、桂東、宜章、江華、寧遠、道縣、東安、新寧、城步,廣西北部資源、龍勝、監桂、蒙山、賀縣、金秀與南部武鳴、十萬大山,貴州東南部雷山、榕江、從江、荔波、獨山、平塘、羅甸與西北部赤水、習木、仁杯、大方、赫章,四川東南部江津、綦江、瀘州、合江、古藺、雷波,雲南東南部金平、屏邊、馬關、西疇、文山與中部安寧等地。越南北部也有分佈。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佈區主要位於中亞熱帶至南亞熱帶,局部產區可伸入北熱帶,生於中山以下。氣候温暖濕潤,年平均温15-20℃,1月平均温5℃以上,極端最低温不低於-12℃,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土壤為花崗、砂頁岩、流紋岩發育的酸性山地黃用黃棕壤,pH值5-6。為淺根性陽性樹種,主根不明顯,側根發達;幼年能耐一定的庇廕,在林冠下能天然更新,但長成小樹後,則需光量逐漸增加。能耐一定的乾旱。多散生於針闊混交林中,在個別地方偶有小片純林。伴生樹種在低海拔處主要有馬尾松、杉木、栲、木荷等;在高海拔有長苞鐵杉、金毛柯、甜櫧、銀木荷等。花期3月中旬至4月,球果翌年10月成熟。
保護價值:福建柏為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在研究柏科植物系統發育方面有科學意義。材質輕軟,有彈性,紋理直,結構細,耐腐力強,為優良的建築、傢俱、儀器、細木工用材。可選作亞熱帶低山至中山的造林樹種。
保護措施:建議在本種分佈較集中的湖南都龐嶺等地建立自然保護區。其餘地區應保護好現存母樹,開展采種育苗,大大營造人工林。福建安溪半林林場已種有較大面積的福建柏人工林。
栽培要點:選擇15-40年生的母樹採種,插種前用0.1%福爾馬林或0.1%高錳酸鉀消毒,採用撒播再覆蓋稻草,發芽率一般可達80%以上。在高温季節應及時搭棚的遮蔭。當二年生苗高50-60釐米,側根本發達時可出圃造林。
朝鮮崖柏
朝鮮崖柏 朝鮮崖柏
ThujakoraiensisNakai朝鮮崖柏
現狀:漸危種。
朝鮮崖柏不僅分佈區侷限,面積也小,在中國長白山的西南側呈星散或小片分佈,由於亂砍濫伐,生境破壞,致使分佈範圍日趨縮小。
形態特徵:常綠小喬木,高達10米,胸徑10-30釐米;幼樹樹皮紅褐色,平滑,老樹樹皮灰褐色,條片狀縱裂;枝平展或稍下垂;小枝互生,幼時綠色,扁平,排成一面,3-4後生枝紅色劃砂紅褐色。葉鱗形,二型,交互對生,排成4列,4片成節,上下列的葉扁平而緊貼,先端微尖或鈍,具1個明顯或不明顯的腺點,側邊的葉船形,折覆着中央之葉的側邊及下部,先端內曲,背部有脊;小枝上面的葉綠色,下面的葉被白粉。雌雄同株,球花單生側枝頂端;雄球花卵圓形,雄蕊交互對生,各有4花葯;雌球花有4-5對珠鱗,中部2-3對珠鱗各生1-2胚珠。球果當年成熟,橢圓形,長9-10毫米,直徑6-7毫米,熟時深褐色。種鱗交對互生,薄木質,扁平,背面近頂端有凸起的尖頭;種子橢圓形,扁平,周圍有窄翅,上下兩端有凹缺。
地理分佈:在只中國僅分佈於長白山西南部吉林省長白及撫松等縣,散生於海拔700-1800米地帶的針闊葉林內。朝鮮也有分佈。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朝鮮柏分佈區受來自日本海的濕潤氣候團的影響,因而氣候較温暖,降水較充沛。年平均温大致在3-6℃,僅有季節凍土,1月份平均温-15—-25℃,7月份平均温多在20-60℃,無霜期為120-150天,年降水量約600-1000毫米,多集中在6、7、8三個月,佔全年降水量的70-80%。朝鮮崖柏為陰性淺根系樹種,喜生於空氣濕潤,腐殖質多的肥活土壤中,多見於山谷,山坡或山脊,裸露的岩石縫中也有生長。伴生的喬木樹種有臭冷杉、嶽樺、花楷械和花楸樹等。花期5月。球果9月成熟。
保護價值:朝鮮崖柏只分佈於中國長白山和朝鮮,對研究植物地理和植物區系都具有科學價值。木材堅實耐用,可供建築、傢俱等用。
保護措施: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內,外都有星散分佈。建議採取有效的措施,保護野生資源。並在長白山區引種栽培。
栽培要點:朝鮮崖柏用播種育苗或扦插均可繁殖,栽培法與同屬其它植物相似。
注:崖柏(yabai)ThujasutchuenensisFranch.瀕危種,可能已絕滅。該種是1892年在四川城口縣的一個分佈點上採得標本的。由於森林已被砍伐,以後曾多次去原產地調查,都沒有再找到。本種與朝鮮崖柏的區別在於鱗葉枝的下面無白粉,中央的鱗葉無腺點。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