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椁(拼音:bǎi guǒ)是由柏木制作的外层棺椁,属于中国传统丧葬器具。该词语最早见于《左传·定元年》"范獻子去其柏椁"的记载,在《礼记·檀弓上》中明确记载了天子棺椁体系中"柏椁以端长六尺"的形制规范。《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东汉丧葬仪式时提及"穿作,柏椁"的流程,印证其作为古代棺椁制度的组成部分。该词收录于《康熙字典》引述的典籍案例及现代汉语词典 [1],在汉字组词体系中属于"柏"字开头的规范双字词。
- 拼 音
- bǎi guǒ
- 出 处
- 《左传·定元年》
- 结构类型
- 偏正结构
- 相关典籍
- 《礼记》《周礼》《史记》
- 材质属性
- 柏木 [1]
- 字形结构
- 椁为左右结构木部汉字
语义解析
播报编辑
"柏椁"由"柏"与"椁"复合构成 [1]:
- "柏"指柏科常绿乔木,其木材质地坚韧、耐腐朽,古代常用于制作建筑构件与器具
- "椁"形声字从木享声,本义指套在内棺外的外棺,《说文解字》释为"葬有木郭也",注疏家考证其功能为"棺周于衣,椁周于棺"的防护构造
该词特指以柏木制作的椁具,区别于"梓棺""石椁"等其他材质棺椁。在语义延伸中亦可泛指棺椁整体,但核心义项始终指向柏木外棺的实物属性 [1]。
文献例证
播报编辑
先秦典籍中已有明确用例:
- 《左传·定公元年》记载鲁国季孙斯(谥献子)葬礼"去其柏椁",杜预注"不欲用僭侈"表明柏椁在当时属高规格葬具
- 《礼记·檀弓上》详载天子四重棺椁制度,其中外层"柏椁以端长六尺"特指采用柏树根部木材,每段标准长度约合周制六尺(1.4米)
- 《周礼·地官·闾师》"不树者无椁"的规定,侧面反映柏椁制作依赖人工种植的柏木资源
汉代以降的文献延续使用:
- 《史记·张汤列传》"有棺无椁"的对比描述,凸显椁具的礼仪属性
-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皇家丧仪流程时,明确将"作柏椁"列入礼仪程序
- 《释名·释丧制》"椁,廓也"的声训,从语言学角度佐证其作为外廓棺具的功能
文化内涵
播报编辑
在礼制体系中具有三重属性:
- 1.等级象征柏椁的使用受周代"列鼎制度"规制,据《礼记》记载仅天子、诸侯可使用柏木外椁,大夫用松木,士用杂木。这与《左传》"去其柏椁"反映的礼制约束形成互证
- 2.防腐需求柏木含侧柏酮等天然防腐成分 [1],其"千年松,万年柏"的物理特性,符合古人"肉身不朽"的丧葬观念。《周礼·冬官考工记》"椁其漆內"的工艺记载,说明会在柏椁表面施漆加强保护
- 3.方位礼俗按《白虎通义》记载,柏木在五行学说中属西方之木,与丧葬文化中的"归西"观念相契。汉代墓葬考古发现,柏椁多呈东西向放置,形制符合《礼记·檀弓上》记载的"端长六尺"
字形演变
播报编辑
"椁"字在汉字发展中有形变过程:
- 甲骨文未见该字形,金文始见"槨"的写法
- 小篆定型为"椁",《康熙字典》收录两种异体字
- 现代规范字形确定为左右结构,木部搭配"享"部,总笔画数14/15画(繁简差异)
相关词汇
播报编辑
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形成系列术语:
- 材质类:石椁、瓦椁、龙椁
- 形制类:井椁(方形椁室)、黄肠题凑(柏木垒砌的椁室)
- 礼仪类:会送(使用柏椁的送葬仪式)、菆涂(柏椁殡殓工艺)
该词作为"柏"字组词的重要成员,与"柏梁台""柏署"等共同构成柏木文化意象群,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标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