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柏柱洋

鎖定
柏柱洋位於福安市溪柄鎮東南方,距市區40公里,是通往霞浦、太姥山的必經之路。四周羣山環抱,峯巒綿延,中間一馬平川,良田萬頃。境內有一奇石,形如白柱,因“白”字為民間忌字,故改為柏柱洋。柏柱洋共有10個村落和眾多的寺廟,是當年閩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閩東蘇維埃政府、閩東特委曾設立在此,保留着“閩東蘇維埃政府”、“中央閩東特委”、“閩東婦聯會”、“共青團閩東特委”等舊址。鄭虎臣宗祠在洋頭村,這裏風景秀麗,前有雙髻奇峯,後有飛山丹鳳,金魚錦鯉居其左,風羿獅峯居其右。鄭虎臣,福安柏柱洋人,南宋會嵇尉,於漳州木棉庵誅殺奸臣宰相賈似道,而名傳千古,是福安三賢人之一。祠堂正門樓上四個大字“精忠報國”,正殿中央供有清康熙皇帝聖旨,祠堂柱上掛有文天祥等名人的題聯。
中文名
柏柱洋
外文名
BaiZhuYang
地理位置
福安市溪柄鎮東南方
著名景點
獅峯寺

柏柱洋人物簡介

柏柱洋古寺廟主要有寶林寺、景福寺、橋頭寺、自然寺、獅峯寺、棲雲寺。獅峯寺是福安八大寺之一,建於唐景福元年(892年),雖經滄桑,仍保持唐代的建築風格。大雄寶殿拱鬥式疊建,二十四根方形大石柱挺立殿中,迴廊曲徑,飛檐畫棟,工藝精湛。相傳明朝正德皇帝到此遊覽時題有對聯,並賜“獅峯廣化禪林”匾額。

柏柱洋主要景點

柏柱洋的主要景點有獅峯寺、鄭氏宗祠、紅領巾水庫等。
獅峯現稱虎頭山,海拔298米,有獅子峯、金雞石、卧牛石、雙髻峯、石梯峯、九曲嶺、合掌嶺、童子拜觀音、飛蛇驚、天鵝蛋、仙人巖、老虎巖等景觀。山麓獅峯寺是福安八大寺之一,歷經滄桑,仍保持唐代建築風格。大雄寶殿內24根方形大石柱。殿後有天王殿、法堂、齋堂、藏經樓、觀音閣和兩廂僧房等建築。寺後門左側有一株千年檜樹,俗稱檀柴樹。高14米,形如鹿角,香氣襲人,樹下有井一口,稱鹿跑泉。大門外左側有合抱粗紅豆樹4株,此外,柏柱洋還有寶林寺、景福寺、橋頭寺、自然寺、興雲寺。
鄭氏宗祠即鄭虎臣家祠,在洋頭村,此處風景秀麗,前有雙髻奇峯,後有飛山丹鳳,金魚錦鯉居其左,鳳翔獅峯居其右。村內榕樹板根連板根,俗稱九頭榕。鄭虎臣祠堂正門樓上書“丹心任重”,乃清道光二年(1822年)、九年(1829年)兩任福安知縣的劉之藹親題。堂內柱上掛着文天祥、範光宗、張蔚然等題聯,其中文天祥題聯為:“作正氣人都為名教肩任,到成人處總緣大義認真”。
報恩寺位於柏柱洋山下村左麓,坐西向東。《溪柄鎮志》中這樣記載:始建於宋元符年間(1099-1100年)。傳説宋尚書令許成忠退居林下,與其妻乘船遇風暴險遭沉沒,遂向天禱告:“祈求平安返鄉建寺報佛恩”,後果平安返鄉,遂建此寺,因名報恩寺,置寺租千擔。後寺宇遭火災,僅遺存石柱6根及磉盤石板等。民國年間建一座小殿宇。20世紀90年代擴建。 [1] 

柏柱洋紅色歷史

1934年2月,閩東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福安柏柱洋舉行,選舉產生了閩東蘇維埃政府,面積達到1.1萬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先後轄有10個縣蘇,42個區蘇,800多個鄉蘇,是土地革命時期黨在南方最後一塊革命根據地,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前全國八大蘇區之一。 [2] 
紅領巾水庫,建於1958年9月,為全省少先隊員捐資10萬元興建而得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