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枯葉夜蛾

鎖定
枯葉夜蛾,昆蟲名,為鱗翅目夜蛾科。分佈於江西、上海、台灣、湖北、雲南、貴州、河南、安徽、遼寧、內蒙古等省。為害柑橘、蘋果、葡萄、枇杷、杧果、梨、桃、杏、李、柿等植物的果實。成蟲以鋭利的虹吸式口器穿刺果皮。果面留有針頭大的小孔,果肉失水呈海綿狀,以手指按壓有鬆軟感覺,被害部變色凹陷、隨後腐爛脱落。常招致胡蜂等為害,將果實食成空殼。
中文學名
枯葉夜蛾
拉丁學名
Adristyrannus(Guenee)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夜蛾科
分佈區域
江西、上海、台灣、湖北、雲南、貴州、河南、安徽內蒙古等

枯葉夜蛾形態特徵

枯葉夜蛾 枯葉夜蛾
成蟲:體長35~38毫米,翅展96~106毫米,頭胸部棕色,腹部杏黃色。觸角絲狀。前翅枯葉色深棕微綠;頂尖很尖,外緣弧形內斜,後緣中部內凹;從頂角至後緣凹陷處有1條黑褐色斜線;內線黑褐色;翅脈上有許多黑褐色小點;翅基部和中央有暗綠色圓紋。後翅杏黃色,中部有1腎形黑斑。其前端至 M2脈;亞端區有 l牛角形黑紋。
卵:扁球形1~1.1毫米,高0.85~0.9毫米,頂部與底部均較平,乳白色。
幼蟲:體長57~71毫米,前端較尖,第 1、2腹節常彎曲,第8腹節有隆起、把第7~10腹節連成 1個峯狀。頭紅褐色無花紋。體黃褐或灰褐色,背線、亞背線、氣門線、亞腹線及腹線均暗褐色;第2、3腹節亞背面各有1個眼形斑、中間黑色並具有月牙形白紋,其外圍黃白色繞有黑色圈、各體節布有許多不規則的白紋,第6腹節亞背線與亞腹線間有1塊不規則的方形白斑、上有許多黃褐色圓圈和斑點。胸足外側黑褐色,基部較淡內側有白斑;腹足黃褐色,趾鈎單序中帶,第1對腹足很小,第2~4對腹足及臀足趾鈎均在40個以上。氣門長卵形黑色,第8腹氣門比第7節稍大。
蛹:長31~32毫米,紅褐至黑褐色。頭頂中央略呈 1尖突,頭胸部背腹面有許多較粗而規則的皺褶;腹部背面較光滑,刻點淺而稀。

枯葉夜蛾生長習性

浙江黃岩1年發生2~3代,以成蟲越冬。田間3~11月均可發現成蟲,但以秋季較多。卵在野外發生較多的時間為6月上旬、8月和9月上旬,但由於卵孵化率低,幼蟲死亡率高,幼蟲的發生量並不多。在廣東,成蟲為害柑橘的時問為8月中旬至12月,其中為害早熟温州蜜柑從8月中旬開始,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害最盛,中熟的甜橙品種從9月中旬開始受害,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受害最盛。成蟲多將卵產在葉片背面,常數粒產在一起。初齡幼蟲有吐絲習性,靜止時常以3對腹足着地,全體呈“U”字形或“?”形。已發現的幼蟲寄主有木防己、木通、通草和十大功勞等。成蟲略具假死習性,白天潛伏,天黑後飛入果園危害果實,喜選擇健果危害。柑橘果實被害後,初為小針孔狀,並有膠液流出,後擴展為木栓化,水漬狀的橢圓形褐斑,最後全果腐爛,發出酒糟味。 [1] 

枯葉夜蛾防治方法

枯葉夜蛾 枯葉夜蛾
1、農業防治:合理規劃苗圃,新建苗圃時,儘可能遠離果園。
2、人工防治:在成蟲產卵、幼蟲孵化期,加以捕殺。
3、剷除苗圃周圍的木防己、通草等寄主植物。
4、燈光誘殺成蟲,在成蟲高發期,根據成蟲具有趨光性,安裝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殺。
5、藥劑防治:在成蟲產卵後,幼蟲孵化後,及時噴施殺蟲劑進行防治。常用藥劑有90%晶體敵百蟲800~1 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防治效果可達到95%以上。
6、生物防治:注意保護利用天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