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果阿之戰

鎖定
果阿之戰,葡萄牙在印度建立殖民地期間的一場戰役。1511年, 比賽布爾(比賈普爾)國王麾下號稱多達6萬人的軍隊,包圍了葡萄牙軍隊駐守的果阿。1512年,負責果阿的阿爾布克爾克從馬六甲返回,集中了葡軍數千人(葡萄牙人在1500人以上)和艦隻23艘,經激烈戰鬥,印軍傷亡6000人後撤離果阿,葡軍自稱僅損失50人。 [1] 
名    稱
果阿之戰
發生時間
1511年-1512年
地    點
印度果阿
參戰方
葡萄牙;比賈普爾蘇丹國
結    果
葡萄牙人獲勝
參戰方兵力
葡軍2500人以上,蘇丹國數萬
傷亡情況
印軍傷亡6000人
主要指揮官
阿爾布克爾克

目錄

果阿之戰起因

1511年2月,大征服者阿爾布克爾克決心揮師東方的馬六甲城,從而必須暫時離開自己的果阿新基地。這不僅造成當地的葡萄牙駐軍數量鋭減,也給蓄勢待發的賈布爾蘇丹以利好機會。後者隨即發動數萬大軍,開始對昔日掌上明珠之城的全面進攻。

果阿之戰經過

面對再次以排山倒海之勢襲來的穆斯林軍隊,果阿城內只拿得出400名葡萄牙士兵抵禦。雖然老盟友提摩吉曾被扶上王位,但因為其出生種姓較低,所以很難為本地的印度教社會所認可。於是,在奧斯曼大將普拉德汗率領的圍攻大軍抵達前,這位印度大海盜就被出生更加高貴的梅爾勞所取代。然而,這也意味着葡萄牙人將失去很多能協助自己打仗的海盜羣體。因此,除了以堅固的城防死扛,他們也拿不出什麼更好辦法。
不過,由前兩次交手造成的嚴重損耗,也在實際上影響着蘇丹伊斯邁爾的軍隊構成。數量最少的奧斯曼土耳其志願兵,已經因傷亡慘重而不能獨立成軍。與之情況類似的還有波斯裔僱傭兵,同樣是由於補充困難而無法繼續獨當一面。於是,進攻者的槍炮火力就大打折扣,必須更多依賴自己的傳統兵種構成。即突厥裔騎兵+印度教徵召步兵所拼湊的中世紀武裝。但因為數量眾多,還是在很多方面保有優勢。也因為葡萄牙士兵很少遭遇突厥系騎兵,所以在幾次野外交鋒中都不得要領。加上大部分海軍艦船被抽調去馬六甲作戰,更讓防禦方不再能獲得任何非對稱優勢。
果阿本地的印度貴族夫婦 果阿本地的印度貴族夫婦
很快,普拉德汗指揮他的軍隊衝過渡口,在果阿島的東部建立了登陸場。但在繼續前進的過程中,遭到重新修繕的城牆體系阻擋。那是由建築師托馬斯-費爾南德設計,非常有利於少量守軍填補大部分射擊盲區,從而使進攻方很難尋找到合適的突破口。
但印度軍隊也並非沒有成功機會。他們首先在島嶼的外圈構築營地和封鎖線,迫使守軍將僅有的4艘戰艦都做了分散部署。隨後又在果阿主城以東的曠野中建造了大型堡壘,用6000多駐軍給城內防禦者以巨大威懾,並緩慢開建更多的圍攻陣地。只是苦於炮兵火力不足與葡萄牙守備隊的頑強,才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唯有藉助雨季的惡劣天氣,才從稜堡內部招降了少許變節者。蘇丹伊斯邁爾對此也是非常不滿,用新任的拉蘇勒汗取代普拉德,但並不能從實際層面改善狀況。
直到1512年10月,已經征服馬六甲(馬六甲圍城戰)的阿爾布克爾克才率艦隊返回果阿。除了同行的20艘大小風帆戰艦,還有上面搭載的2500名葡萄牙和印度士兵。圍攻者因驚恐萬分而離開城牆附近,退到了6英里以外的堡壘據守。那裏不僅是他們的長期營地,更是輸送人員或物資的重要浮橋所在地,所以就勢必成為對方反攻的重點攻擊對象。深知這點的拉蘇勒汗,也努力將全軍中最為善戰的人員都調往那裏,不願輕易承認自己面臨失敗。甚至還在渡口的兩翼構築柵欄,防止任何船隻從水面靠近。
阿爾布克爾克的返回 預示着果阿守軍開啓反攻 阿爾布克爾克的返回 預示着果阿守軍開啓反攻
面對這種頭重腳輕的部署,阿爾布克爾克依舊選擇用自己的王牌艦隊充當開路先鋒。先後有8艘中型戰船被調來轟擊柵欄與沿岸工事,準備徹底將6000多前出的敵軍困死在果阿島上。同時,還有一支超過千人的陸戰隊從城中出發,配合夾擊堡壘內的突厥與印度守兵。他們都按照總督的要求,訓練為長槍方陣,並能獲得少量穿戴板甲的貴族重騎兵支援。這也是數量較少的一方,集中火力掃蕩多數頑敵的必然選擇。
從水面進攻浮橋的葡萄牙戰艦 從水面進攻浮橋的葡萄牙戰艦
戰鬥開始後,葡萄牙戰艦很快就摧毀了幾個陸地目標。在奧斯曼技術人員日益匱乏的窘境下,比賈布爾蘇丹國方面的還手能力也是日益消退。反倒是原本不應居於不利位置的艦炮,依靠射程、精準度與更為科學的火藥配比,將看似牢固的目標全都炸得底朝天。已經被分為左-中-右三路的方陣步兵,也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始了穩步推進。尤其是阿爾布克爾克本人所在的中路部隊,更是稍稍領先於左右兩側的分隊位置,充當全軍的開路先鋒。
眼看自己的退路將被徹底封堵,要塞內的6000名步兵和200騎兵紛紛衝出來尋求決戰。起初是快速機動的突厥騎兵,嘗試以打了就跑的方式阻礙葡萄牙人前進。但面對有兩翼火槍手助攻的長槍方陣,根本起不到多少拖延用處。
接着,是更多遵循古老傳統的步兵蜂擁而至。除了火繩槍與複合弓的散射,也會用盾牌手硬抗最危險的前沿部分。但大部分土兵依舊需要揮刀突擊,進而形成對前鋒方陣的半包圍狀態。不過,隨着行動稍晚的其他2個方陣抵達,這些剛剛取得微弱優勢的印度步兵就無法堅持下去。加上很少遇到隊列如此縝密的敵人,許多下級武士軍官也不知道如何隨機應變。
阿爾布克爾克一貫要求部下以方陣模式作戰 阿爾布克爾克一貫要求部下以方陣模式作戰
最後,35名葡萄牙重騎兵從陣列最後方殺出,直接摧垮了比賈布爾人的戰鬥意志。除少數人被殺或跳河逃跑,大部分殘兵還是隻能回到堡壘內部。阿爾布克爾克也適時地調來重炮,開始轟擊土木結構的敵軍營壘。加之河道內的艦船步步緊逼,幾乎形成了全方位的火力覆蓋。

果阿之戰結果

葡萄牙士兵的陸戰優勢也在印度非常明顯 葡萄牙士兵的陸戰優勢也在印度非常明顯
八天後,失去全部希望的拉蘇勒汗開始尋求和解。考慮到自身兵力只有對手的50%,阿爾布克爾克也只能默許對方自行離開果阿。作為交換條件,這些人也必須將幾次戰爭中的叛逃者都交到自己手上。穆斯林方面則繼續加碼,要求對方不能威脅對這些改宗背教者的個人安全。在總督同意這個附加條款後,才以戰敗者的姿態離開當地。
這次規模比較有限的衝突中,相互配合、保護的長槍方陣,替代了傳統的下馬騎士與重裝軍士,足以獲得更好的戰鬥效果。只是由於阿爾布克爾克之後的歷任總督,往往需要應付更加緊迫的人力資源不足,才沒有將類似改革在東方駐軍中保留下去。
但果阿的安全已經通過這次衝突獲得了更高保障,足以在之後的300多年時間裏,充當整個葡屬印度與其他東方殖民地的絕對首府。
參考資料
  • 1.    熊武一、周家法主編.《軍事大辭海·下》:長城出版社,2000年5月:第18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