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默涵

(中宣部原副部長)

鎖定
林默涵(1913年1月10日—2008年1月3日),原名林烈,筆名雪邨。福建武平人。中共黨員。1928年入福州高中師範科。1929年後從事中共地下工作,後到上海任校對和資料員,1935年赴日本東京新聞學院學習,“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回到上海。曾任香港《生活日報》副刊編輯,《讀書與出版》《世界知識》編輯,武漢《全民週刊》編輯,延安馬列學院學員,《中國文化》《解放日報》副刊編輯,重慶《新華日報》新華副刊主編,香港《羣眾》週刊編輯,《華商報》社論編輯。
1949年後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辦公廳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顧問,中國文聯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作協第一、二、三屆理事及第五、六、七屆名譽副主席,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及第六、七屆政協常委。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雜文集《獅與龍》,評論集《在激變中》《更高地舉起毛澤東思想的旗幟》《林默涵劫後文集》《心言散集》《林默涵文論集》等。曾主持《魯迅全集》的編輯與註釋工作。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林默涵
出生地
福建省武平縣
出生日期
1913年1月10日
逝世日期
2008年1月3日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獅與龍》

林默涵人物生平

1913年1月10日出生於福建省武平縣,原名林烈。1929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從此投入革命活動。1935年他東渡日本留學,“一二·九”運動爆發後他毅然回國,開始用“默涵”的筆名發表文章。1938年林默涵到延安,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 
1941年5月,林默涵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這對他一生的文藝道路產生重大影響。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他先後在《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羣眾》週刊、《新文化》、《大眾文藝叢刊》等報刊擔任編輯和領導工作,發表大量評論、雜文、人物特寫等。 [2] 
抗戰爆發後參加戰地服務隊赴蘇浙前線宣傳抗日,後到武漢任《全民抗戰》編輯。1938年到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參加編輯《中國文化》,嗣後主持華北書店編輯工作。1943年編輯《解放日報》副刊。1944年調重慶《新華日報》,曾主編《新華副刊》。 [3] 
抗戰勝利後先後到上海、香港參加編輯出版《羣眾》週刊和《大眾文藝叢刊》。1948年出版雜文集《獅與龍》,輯入作者1943年以來發表的雜文,內容大部為攻擊敵人,針砭 時弊,見解深刻,風格洗煉、明快。同年還出版了文藝論文集《在激變中》。 [3] 
新中國成立後,林默涵歷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副部長等,為黨的文藝政策、文藝創作和文藝工作付出大量心血,擔任黨和政府的文化宣傳領導工作,經常發表文藝理論文章和講話,闡述毛澤東文藝思想。“文革”中遭到迫害,“文革”結束後,林默涵為文藝界的撥亂反正,為文藝界的團結做出重要貢獻,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 [2-3] 
2008年1月3日,文藝理論家、藝術教育家、原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執行副主席林默涵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2] 

林默涵主要作品

獅與龍(雜文集)1949,香港人間書屋;又名《浪花》,1957,作家 [3] 
在激變中(理論)1949,香港新中國 [3] 
更高地舉起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旗幟(理論)1960,上海文藝 [3] 

林默涵後世紀念

林默涵病重期間和去世後,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温家寶、賈慶林、曾慶紅、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王剛、王岐山、劉雲山、李源潮、張高麗、俞正聲、李鵬、喬石、朱鎔基、宋平、李嵐清、華建敏、陳至立和劉復之、丁關根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