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震

(狀元)

鎖定
林震(1388-1448)字敦聲,號起龍,長泰縣城人 [1]  ,生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1]  )十一月初一(11月29日)。他10歲喪母,事繼母以至孝。
林震年少時,雖也説他家貧好學,實際上還是家境温饒,衣食無虞。他生性勤儉,白天砍柴,晚上讀書。
經多年苦讀,他學問淵博,文章超羣,終於狀元及第
本    名
林震
敦聲
起龍
所處時代
洪武至明正統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長泰縣城裏
出生日期
生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一月初一日戌時
逝世日期
正統十三年(1448)六月十一日巳時
主要作品
幾首詩,一篇記文
主要成就
漳州惟一狀元

林震人物生平

林震的高祖林勤勞和兩個弟弟勤王、勤業,宋末從仙遊縣移居長泰縣。林勤勞住在今科山村畚箕山產坑社(今已廢社)。曾祖林貴,號松庵,還繼續住在產坑。到了洪武初,林震的祖父林汝祥給漳州府和長泰縣衙辦公事,所以移居到長泰縣城景元坊。林汝祥日夜小心,樂於助人,所以能保全身家。時同事有違法者,或充軍,或死路邊,子孫飄零。
林震父親林廣,字希大,娶長泰縣南門外欽化裏溪園社張氏為妻。張氏逝世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十一,林震時十歲。林廣再娶龍溪縣蕭氏,生林震四個弟弟——林靖,字敦仁(逝世於永樂十一年,妻王氏);林愷,十多歲就死了;林復,字敦濟;林賢,字敦徳。林廣逝世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五十九,林震時二十九歲。
林震,字敦聲,號起龍,民籍,生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 [1]  )十一月初一日戌時。林震年少時,雖也説他家貧好學,實際上還是家境温饒,衣食無虞。他生性勤儉,白天砍柴,晚上讀書。
林震孝順繼母,友愛兄弟,撫養教誨侄子就像自己的孩子。林震後來成了生員,但也捐了名國子生,剛二十歲就在長泰縣學讀書,專攻《尚書》。父親在病急時,囑咐林震:你先世都不仕,孜孜務善,你要勵學以等大用。
永樂十八年(1420),林震與同縣八人去福州參加舉人考試,走到朝天嶺被老虎咬死一人,其餘七人全部考中舉人。林震考中第六名,時三十有三歲。考中舉人後,繼續刻苦攻讀,俊秀多與其從遊。
林震的妻子薛氏,生了兒子林弼、林幹,但是薛氏過早逝世了,長子林弼夭折了。
林震研讀儒家經典,道深而理純,言行如其所學,謙虛謹慎,能引經據典解釋疑問,慎於交友,所交好者都是淳樸誠實之人,不造訪權利之門。
宣德五年(1430),四十三歲的林震以縣學生身份到北京參加科舉進士考試。
二月七日戊寅,宣德帝命右春坊大學士王英,翰林院侍讀錢習禮,為行在禮部會試考官賜宴於本部。朝廷會試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場如例舉行。會試卷規定在考後十日內閲完,林震會試考中第十五名。
二月二十二日癸巳,行在禮部奏告宣德帝,會試天下舉人得中式者陳詔等一百人。
二月二十四日乙未,宣德帝侍奉皇太后,率領皇后謁長陵、獻陵。車駕發京師。
三月九日己酉,車駕回到京城,文武百官、軍民、耆老及四裔朝貢之使,皆出迎,自都門至清河道路相屬望。車駕至,皆拜稽,呼萬歲。宣德帝奉皇太后,率皇后謁奉先殿。宣德帝率皇后,奉皇太后還宮。行禮畢,上御奉天門朝羣臣。
由於宣德帝謁拜長陵、獻陵,所以三月初一殿試無法如例如期舉行。這時,行在禮部尚書胡濙等官於奉天門奏請試期,詔令三月十五日乙卯舉行。
三月十七日丁巳早,宣德帝親閲舉人所對策,賜林震等一百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貢士們先到奉天殿錦衣衞設立的點名處簽到,再聽鴻臚寺官傳臚唱名,後隨行在禮部官,鼓樂前導,到長安左門外張掛黃鎊,最後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林震歸第。這應該就是所謂的“狀元遊街”。
福建舉人攬括一甲三名進士,狀元長泰林震,榜眼建安龔錡,探花莆田林文。
三月十八日戊午,賜進士宴於行在中軍都督府,宴畢,赴鴻臚寺練習禮儀。(《登科錄》)
三月十九日己未,賜進士林震朝服冠帶。(《登科錄》)
三月二十日庚申,進士林震率諸進士上表謝恩。(《登科錄》)
三月二十一日辛酉,進士到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登科錄》)
三月二十六日丙寅,行在吏部奏:“會試副榜舉人胡志等六百八十九人,當授署學正、教諭、訓導。其中尹昌等七十人,告願入國監讀書者,有例。陳文升年十九,已食廩膳,告還鄉依親讀書,舊未有例。 ”宣德帝説:“願入監者如例,年少願依親者亦從之,彼有志於學,又得在父母之側,且與平昔師友相琢磨,學亦可進。”(《實錄》)
三月二十九日己巳,宣德帝命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説:“新進士多年少,其間豈無有志於古人者?朕欲循皇祖時例,選擇俊秀十數人就翰林教育之,俾進學勵行,工於文章,以備他日之用。卿等可察其人,及選其文詞之優者以聞。”於是士奇等選薩琦、逯端、葉錫、陳璣、林補、王振、許南傑、江淵八人以聞。宣德帝命行在吏部俱改為庶吉士,送翰林進學,給酒饌房舍,月賜燈油鈔,悉如永樂之例。覆命兵部各與皂隸。宣德帝又顧士奇等曰:“後生進學必得前輩老成開導之,卿等日侍左右無餘閒,其令學士王直為之師,當提督教訓,所作文字亦為開發改竄。卿等或一兩月,或三月一考閲之,使有進益。如一二年怠隋無成,則黜之。”又命禮部尚書胡濙説:“進士新入翰林各賜文綺衣一襲,鈔三百貫。”(《實錄》)
三月三十日庚午,擢第一甲進士林震為行在翰林院修撰,龔錡、林文為編修。(《實錄》)
四月十九日,行在工部奉命在北京國子監立進士題名碑。(《登科錄》)
林震或不適北方乾燥氣候,經常流鼻血,還有難言的狐臭,又要靠近侍候皇上,處境非常的尷尬。他也不想外放當官,一直想引疾歸田。
宣德八年(1433),三年秩滿,林震工作考績為最高一級“最”。這一年,朝廷贈其父親從六品儒林郎、翰林院修撰,贈其生母張氏太安人,封其繼母太安人,贈其妻子薛氏安人。
宣德九年(1434),林震請假回家。回家前,林震請同年探花,翰林院編修林文為父親寫《贈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林先生志銘》。朋友們都來為他送行並贈詩、餞別,情景比較隆重。王直還寫了一篇《贈翰林林修撰詩序》,婉轉規勸了林震不要辜負皇恩,不要一去不回。
宣德十年(1435),宣德帝逝世。翰林院修《宣宗實錄》,一直修到正統三年(1437)完成,林震都沒有參與,也沒有侍正統帝於經筵。
林震請假三年,一直到正統元年(1436)。在此期間,他再娶龍溪香州社黃長史之女為妻。林震偕黃氏一起回北京。黃氏後來生一女,閨名妙娘,一男曰禎。回北京後,林震屢次辭歸,朝廷不允許。
正統二年(1437)十一月二十七日,朝廷封林震繼室黃氏為安人,敕書猶存。
正統四年春(1439),朝廷終於允許林震辭職回家。他在朝廷任職,連本年計算在內,前後有十年之久,而實際在北京工作也就只有六年。林震慚愧地悄悄地離開北京後,在家裏辦學教書,生徒很多,時時以讀書為樂。林文説“所作詩文,有遺稿藏於家”,林有孚説“有詩若干首,文集若干卷”,而林有孚最後實際總結只説“詩作一本”,所以我們能看到的林震詩只有若干首而已,林氏族譜也湊了十七首張弼詩冒充林震的詩。
正統六年(1441),廣東聘林震主持鄉試。他選拔舉人,至公無私,所發解者,皆一時之俊英。
正統十年(1445),長泰縣重修學宮,在明倫堂立歷代科貢題名碑,請狀元林震作記。林震應邀寫了《儒學科貢題名記》。文章言簡意賅,富有勸勉力學之情。
正統十三年(1448)六月十一日巳時,林震以疾卒於正寢,享年六十一歲,停棺於家。兒子林禎年方五歲。
正統十四年(1449),鄧茂七沙尤悍寇侵境陷城,焚燬民居,延及其家,毀林震之柩。時黃氏帶着林禎逃亂於漳州城,賊寇退去才回到縣城。黃氏與兒子林幹收拾林震的遺骸,重新置棺殯斂。不幸的是林幹在這年也夭折了。
景泰三年(1452)十二月十三日,卜葬林震於欽化裏康林山之原(今屬官山村),坐丙向壬。墳墓僅土丘,竟無墓碑。天順(1457~1464)初,林禎寄信給尚寶司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林文求墓誌銘。林文遂含淚執筆為林震作墓誌銘。
總而言之,林震學問賅博,道德修養良好,但厭倦仕途。為人謙虛謹慎,雖不喜歡社交活動,但在社會上做人還是可以站得住腳的;雖貴為狀元,但與世無爭,這可以影響和改變那些世俗的傲慢的人。
林震是漳州府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正德五年(1510)庚午,武陵陳洪謨宗禹來當漳州知府,第二年,為作牌坊於郡治左方,匾曰:“漳南三俊”。下書狀元林震、榜眼李貞、探花謝璉,將以為來學勸。隆慶六年,知府羅青宵改塔口街“拱辰坊”為“狀元坊”。一面為明初征對人才第一劉駟,一面為宣德庚戌科狀元及第林震立。
長泰縣在南街景元坊附近為林震立“狀元坊”,以示彰揚。正德六年(1511),提督楊子器重修,可惜毀於康熙年間的火災。

林震個人著作

一、確實是林震詩作
1、《和黃公文史<題西宮>詩》(《和黃公文史<題紫極宮>詩》):這首詩是林震自己到紫極宮讀書時,看到黃文史在西宮牆壁上的題詩而和作的。
2、《長短歌》:這首詩是林震未中舉人時作的。
3、《歸省》:宣德九年甲寅,林震從北京回家探親,到達閩南時作。
4、《贈<鄭氏族譜>》:林震應同僚鄭深道之請而書贈的。
5、《得致仕歸》:正統四年,林震辭職後作。
6、《自敍》:林震辭職後的回憶之作。
7、《勸學歌》:林震辭職後在家辦學,當教師時作。
二、可能是林震詩作
1、《題漳之第二鋪仙亭巖一首》:題在仙亭巖壁上。仙亭巖在長泰往漳州第二鋪路程。
2、《喜雨》:歌頌某知縣求雨成功。
3、《麥秋》:喜見閩南暮春麥子成熟。
4、《贊顏子》:歌頌孔子弟子顏回安貧樂道。
5、《感懷》:表達作者無憂無慮,輕鬆自如的心情。
三、別人送林震的詩作
按照詩的題目和內容是送給別人的。
1、學士劉溥《送行》:這首詩是太醫劉溥送林震辭職悄悄回家的,歌頌林震高潔的品質。
2、解元主事黃文史《送梅並詩一首》:老鄉黃文史老前輩送給林震的歌頌梅花的詩。
四、記文一篇
《儒學科貢題名記》
五、《林狀元集》
林震詩十六首。在《四庫全書》裏,至今沒有能看到。《四庫全書》/集/別集類/明朝 / 《林狀元集》。
參考資料
  • 1.    盧奕醒,鄭炳炎.閩地多雄傑:漳州歷史名人傳説 上[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