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鈞

(上海籍革命烈士)

鎖定
林鈞(1897年~1944年),又名林少白,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浦東新區)人。青年時期受五四運動影響,激發追求真理的熱情。1924年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與組織上海工人起義,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歷任中共浦東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松浦特委書記等職。1944年被國民黨特務逮捕,5月19日於浙江德清被殺害。 [1-2] 
中文名
林鈞
別    名
林少白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7年
逝世日期
1944年5月19日
畢業院校
上海大學
出生地
江蘇川沙

林鈞人物生平

林鈞,又名少白、建瑛,曾化名王少英。上海川沙人。生於1897年。幼喪父母,由姨母扶養長大。小學畢業後,當過學徒,後考入省立師範學校,因家境貧困,中途輟學。1915後,在南匯、川沙幾所小學任教多年。1924年夏,林鈞考入上海大學攻讀社會學科。他在共產黨人瞿秋白、惲代英等的直接教導下,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懂得了革命真諦,立志獻身革命。他為人熱情,善於言辭,有出色的活動能力,不久被推選為“上大”附設的平民學校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上大”學生會候補委員、執委。他組織書報流通社、報刊編輯會、社會問題討論會等,積極從事社會活動。1924年冬,林鈞在“上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5年5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林鈞作為學聯領袖,協同上海總工會、商會等各羣眾團體,排除種種障礙,六月一日起聯合舉行罷市、罷工、罷課。六月十一日,在南市公共體育場召開有二十萬人蔘加的市民大會,林鈞擔任大會主席,李立三、李鳴鐘任副主席,聲討英帝罪行,提出“懲兇”、“賠款”、“取消領事裁判權”、“撤退外國軍隊”等十七項交涉條件。大會發表了宣言、組織示威遊行。林鈞、李立三等五人被推選為工商學界代表,向英殖民當局交涉。
從1926年十月到1927年三月,林鈞積極參加了上海工人為配合北伐勝利進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的三次武裝起義。1926年12月,林鈞擔任市民黨團組織的黨團書記。1927年三月二十二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成功。第二天召開市民代表大會產生了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林鈞被選為委員,又被任命為秘書長,主持日常工作。四月十二日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捕殺共產黨員、工人領袖和革命羣眾,臨時市政府被扼殺。
1927年4月27日,中國共產黨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林鈞作為上海十三名代表之一前往參加。會後,林鈞參加武漢國民政府勞動部工作,任秘書。此時,蘇、浙、皖、滬的進步人士紛紛來鄂,武漢政府成立了聯合辦事處,林鈎是負責人,接待各方人士。
“七·一五”政變後,汪精衞公開叛變革命。林鈞在周恩來同志領導下,參加南昌起義,並任政務委員。在部隊南下廣東途中,遭到敵人圍攻,他與部隊失去聯繫,歷經艱難,轉道香港,由海上返滬。返滬後,接中共江蘇省委指示,在奉賢曙光中學秘密成立了奉南川聯合支部,以學校為據點,開展農民革命運動。1928年九、十月間,中共淞浦特委成立,杭果人為書記,陳雲為組織部長,林鈞為宣傳部長,組織和領導了九縣的農民、鹽民、漁民的抗租、抗税鬥爭。
1930年1月,林鈞和周大根、宋益三等向沿海鹽民宣傳回來,途徑周浦鎮時遭國民黨保安隊截捕,先送押南匯縣署,幾經轉輾關押,最後解至南京中央軍人監獄,被判刑八年。獄中有我黨的支部,林鈞是支部負責人之一。1934年4月,經邵力子保釋出獄。由於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林鈞回滬後無法與組織接上關係。
1936年,“上大”同學會總會在上海創辦華華中學,林鈞被聘任為首任校長。林鈞一面從事教育事業,一面在工人、學生中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我黨在上海設立八路軍駐滬辦事處。林鈎與組織接上關係。在“八辦”領導下,機智勇敢地搞情報、策反和軍事組織工作。
1938年夏,林鈞受黨的派遣,打入“邊區民眾抗日自衞團第四大隊”。這支隊伍原是烏合之眾,經過林鈞整頓、改造,並把來自“抗大”、“陝公”的共產黨員及一批上海青年工人、學生調去當骨幹,使它成為真正具有戰鬥力的抗日遊擊隊伍。林鈞還同浙東四明山根據地的軍事幹部何克希合作,在上海秘密辦起“抗日遊擊工作訓練班”,不斷充實力量,使這支隊伍發展到四百多人。在浦東多次襲擊日偽軍,鼓舞人民抗日戰鬥意志。
1940年初,“邊抗四大”為國民黨雜牌武裝張阿六部所迫,撤離浦東。林鈞回滬繼續從事情報工作。同年冬為汪偽特務“76號”誘捕,關押了二個多月,經營救保釋出獄。1941年夏,林鈞去浙西從事策反工作,改名王少英。
1943年夏,林鈞獲悉原“邊抗四大”的一部份舊部轉往浙江後為國民黨收編,活動在浙江淳安一帶。他遂去進行工作,説服總隊長潘可平等人準備在太湖邊建立抗日根據地。
1944年5月20日林鈞所帶部隊至浙江德清縣時,被國民黨特務逮捕,慘遭殺害,光榮犧牲。 [3] 

林鈞人物事蹟

林鈞參與組織上海工人起義

1926年至1927年,在北伐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上海工人先後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1926年10月11日,上海學聯代表林鈞和上海總工會代表汪壽華同國民黨上海特派員鈕永建會晤,雙方就國共聯合舉行暴動等問題開始商談。1926年10月23日的第一次起義,由於起義時機失誤,準備工作不充分等原因,失敗了。工人領袖陶靜軒、奚佐堯等10餘人被捕,壯烈犧牲。
第一次起義失敗後,革命形勢仍然向前發展。孫傳芳在江西打了敗仗,準備從上海退卻。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則準備進駐上海。中共上海區委利用上海人民反對直魯聯軍南下這一時機,一面積極開展上海自治運動,指示林鈞、王劍三等成立奉賢、南匯、川沙三縣聯合會;一面恢復了“五卅”運動時期被封閉的上海工商學聯合會。
12月3日,工商學聯合會改為上海特別市市民公會,準備在條件成熟時由市民公會召開市民大會,組織市民政府。12月6日,中共上海區委又決定林鈞擔任市民公會黨團書記。市民公會為擴大影響,吸收資產階級組織的“三省聯會”加入市民公會,由林鈞、沈鈞儒、王曉籟任市民公會總務委員。
1927年2月22日發動的第二次武裝起義,仍由於準備不足等原因,再度失敗。上海的軍閥部隊在鎮壓了這次起義後,調動頻繁,準備阻止北伐軍進攻上海。英法等國在上海的駐軍也增至9000餘名,隨時準備出兵干涉。這時北伐軍已進至杭州。為了響應北伐進軍,中共上海區委醖釀發動更大規模的第三次起義,在工人中組成一支5000人的武裝糾察隊。3月21日,在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參加的中央特別委員會的領導下,上海全市工人實行總同盟罷工,並立即轉入武裝暴動。經過30小時的血戰,次日晚六時,起義工人佔領了上海,起義終於成功。在第三次起義中,林鈞在南市區參加指揮。南市區有軍閥的政權機關上海縣署、淞滬箸察廳、戒嚴司令部和最大的軍工基地江南製造局、武器庫等。南市的起義工人在起義後四小時內就解除了全區軍警的武裝,取得了完全勝利。
在第三次武裝起義前10天,即3月12日,上海市民公會黨團書記林鈞根據區委指示,以市民公會名義召開了市民代表會議,預先選出侯紹裘、林鈎等31人組成市民代表會議執行委員會。在起義勝利的當天,又在南市九畝地新舞台舉行第二次上海市民代表會議,出席大會的有1000多團體的4000多名代表。在這次大會上,林鈞是主席團成員之一。林鈞按預定計劃向大會提出立即成立臨時市民政府的建議,在與會大多數代表的支持下,這一天產生了史無前例的、有廣泛代表性的“上海特別市市民政府”。市民政府實際上由共產黨領導,林鈞是市民政府十九名委員之一。 [4] 

林鈞敵後抗戰

1938年夏,林鈞受組織的委派,打入浦東一帶陸阿祥的“邊區民眾抗日自衞團第四大隊”。
陸阿祥原名陸祥生,原籍寶山,貧農出身,開過鹽行。為了自衞,在那兵荒馬亂的歲月,拉起一支隊伍,掛在國民黨雜牌軍張阿六的“川沙自衞團”名下,號稱“邊區民眾抗日自衞總團第四大隊”,簡稱“邊抗四大”。“邊抗四大”原是一支缺乏戰鬥經驗的隊伍,林鈞利用和陸阿祥的私人關係,決定去改造它,使它成為一支真正的抗日武裝。他先後派人去該部擔任秘書和教官,他還和新四軍的幹部何克希合作,在上海一旅館內秘密開辦“抗日遊擊訓練班”,把在這裏受訓過的幾十名青年輸送到“邊抗四大”。這支隊伍經過整訓,不僅官兵的素質有顯著提高,而且數量也從原來幾十人發展到400多人。
1938年冬,“邊抗四大”這支游擊隊在朱家店伏擊日偽軍,首戰告捷。1939年5月31日,和另一支中共領導的“保衞四中”游擊隊共同發起潘家泓戰鬥,圍擊下鄉掃蕩的日寇,打得鬼子在麥田裏亂竄,結果擊斃鬼子數人,俘虜兩人。10月上旬“邊抗四大”在寶山縣小川沙襲擊日軍海軍陸戰隊40多人,激戰三小時,日軍全部被殲滅,繳獲一批汽車和武器彈藥,大長了我抗日軍民的志氣,打擊了日敵偽軍的威風。
1940年7月。林鈞又派顧忠等人以國民黨“淞滬青年抗日工作團”名義到浦東組建一支抗日武裝。這支武裝於1940年12月16日曾在魯家匯偷襲汪偽部隊,也為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
從此,林鈞受到了日偽組織的嚴密注意。1940年年底他正在崇明、浙江一帶進行艱苦鬥爭時,不幸被汪偽“七十六號”特務組織逮捕。林鈞被關押了兩個多月後,才巧妙地通過關係,脱離虎口。
1941年夏,林鈞與中共聯絡員江鋒取得聯繫,經黨的同意,到他的舊部做策反工作。他的舊部在他關押期間已被國民黨江南行署收編,改名為“江南挺進總隊”,活動在浙東一帶。組織上指示他,設法把這支部隊帶到浙西去。這時,他化名王少英。當林鈞説服了江南挺進總隊總隊長潘可平,正準備帶領部隊向太湖邊進發,創建抗日根據地時,不幸於1944年5月19日被國民黨特務、浙西聯防處副主任卓清寶秘密殺害。 [4] 

林鈞後世紀念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年八月三十一日,中共上海市委發給林鈞家屬“革命烈士家屬證明書”。川沙烈士墓建成後,將烈士遺骸從川沙樂鄉公墓遷至烈士墓安葬,並由川沙縣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3] 
參考資料
  • 1.    李蓉,張延忠.中國共產黨第一至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名錄(增訂本).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116-117
  • 2.    陳日朋.中華英烈辭典.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1:480
  • 3.    朱鴻伯,顧炳權.川沙鄉土志:上海,1986:72-75
  • 4.    上海市浦東新區史志徵集編纂室,上海市浦東新區烈士陵園管理所.浦東新區英烈傳.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