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賽·安德森

鎖定
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1923年4月17日—1994年8月30日),出生於印度班加羅爾卡納塔卡,英國導演、編劇、製作人。
1948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 《Meet the Pioneers》。1954年,執導紀錄短片《星期四的孩子》 [1]  ,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短片)獎。1957年,執導紀錄片《聖誕節以外的每一天》 [2]  。1963年,執導劇情電影《如此運動生涯 [3]  ,該片入圍第1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4]  。1968年,執導劇情電影《如果》 [5]  ,該片獲得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6]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2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7]  。1973年,執導奇幻喜劇電影《幸運兒 [8]  ,該片入圍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9]  。1979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The Old Crowd》上映。1982年,執導喜劇電影《大不列顛醫院》 [10]  ,該片入圍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1]  。1987年,執導劇情電影《八月的鯨魚 [12]  。1993年,執導喜劇電影《Is That All There Is?》。
1994年8月30日,林賽·安德森法國多爾多涅休假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享年71歲。
中文名
林賽·安德森
外文名
Lindsay Anderson
別    名
indsay Gordon Anderson
出生地
印度班加羅爾卡納塔卡
出生日期
1923年4月17日
逝世日期
1994年8月30日
星    座
白羊座
職    業
導演、編劇、演員、製片人、剪輯師 [15] 
代表作品
星期四的孩子
代表作品
如此運動生涯
如果
幸運兒
大不列顛醫院 展開
主要成就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短片)
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
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
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
第1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林賽·安德森人物經歷

林賽·安德森
林賽·安德森(8張)
1923年4月17日,林賽·安德森出生於印度班加羅爾卡納塔卡。父親是位英國軍官。長大後,他先後求學於喬汀漢學院和牛津大學的伍德翰姆學院。1947年,開始擔任《次序》雜誌的編輯,該雜誌由他與加文·蘭伯特卡雷爾·賴茲一起共同創辦。後來,供事於英國電影協會的期刊《畫面與音響》和左翼政治週刊《新政治家》。同時,在他早期的論爭文集中一篇叫“Stand Up, Stand Up”的文章,安德森闡述了關於英國電影應該是什麼的理論。
1948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Meet the Pioneers》。1952年,執導紀錄片《沃克菲爾德快報》。1954年,執導由理查德·伯頓主演的紀錄短片《星期四的孩子》 [1]  ,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短片)獎。1955年,執導劇情短片《A Hundred Thousand Children》;同年,執導劇情短片《Foot and Mouth》 [2] 
1957年,執導由阿倫·歐文主演的紀錄片《聖誕節以外的每一天》 [2]  。1959年,執導紀錄片《March to Aldermaston》。1963年,執導由理查德·哈里斯、瑞秋·羅伯茨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如此運動生涯 [3]  ,該片探討了底層工人階級在個人情感和事業前途上的出路問題 [13]  ,入圍第1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4]  。1967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白色巴士》上映。
1968年,執導由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大衞·伍德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如果》,該片根據戴維·舍文和約翰·霍雷特的電影劇本《反叛者》改編而成 [5]  ,獲得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6]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2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7] 
1971年,開始在皇家宮廷劇院擔任助理藝術導演。1973年,執導由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海倫·米倫共同主演的奇幻喜劇電影《幸運兒 [8]  ,該片入圍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9]  。1979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The Old Crowd》上映。
1982年,執導由雷納德·洛塞特、格拉漢姆·克羅登共同主演的喜劇電影《大不列顛醫院》 [10]  ,該片入圍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1]  。1986年,執導紀錄片《威猛在中國——天外有天》;同年,執導紀錄片《Free Cinema》 [14] 
1987年,執導由貝蒂·戴維斯麗蓮·吉許文森特·普萊斯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八月的鯨魚 [12]  。1993年,執導喜劇電影《Is That All There Is?》。1994年8月30日,林賽·安德森法國多爾多涅休假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享年71歲。

林賽·安德森主要作品

林賽·安德森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93年
《Is That All There Is?》
電影
1989年
《Glory! Glory!》
電影
1987年
《八月的鯨魚》
電影
1986年
《Free Cinema》
紀錄片
1986年
《威猛在中國——天外有天》
紀錄片
1985年
《但願你在這裏》
電影
1982年
《大不列顛醫院》
電影
1980年
《Look Back in Anger》
電影
1979年
《The Old Crowd》
電影
1975年
《在慶祝》
電影
1973年
《幸運兒》
電影
1970年
《今日劇》
電影
1968年
《如果》
電影
1967年
《白色巴士》
電影
1966年
《NET Playhouse》
電影
1963年
《如此運動生涯》
電影
1959年
《March to Aldermaston》
電影
1957年
《聖誕節以外的每一天》
紀錄片
1956年
《夢幻世界》
電影
1955年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電影
1955年
《Foot and Mouth》
電影
1955年
《Energy First》
電影
1955年
《£20 a Ton》
電影
1955年
《Henry》
電影
1955年
《A Hundred Thousand Children》
電影
1954年
《星期四的孩子》
電影
1952年
《沃克菲爾德快報》
紀錄片
1948年
《Meet the Pioneers》
紀錄片

林賽·安德森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93年
《Is That All There Is?》
電影
1992年
《John Ford: Part One》
電影
1986年
《Free Cinema》
電影
1967年
《列車第一季》
電視劇
1967年
《白色巴士》
電影
1957年
《聖誕節以外的每一天》
紀錄片
1956年
《夢幻世界》
電影
1955年
《Foot and Mouth》
電影
1955年
《Henry》
電影
1955年
《A Hundred Thousand Children》
電影

林賽·安德森製作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68年
《如果》
電影
1967年
《白色巴士》
電影
1959年
《March to Aldermaston》
電影

林賽·安德森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 1982    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11]     大不列顛醫院    (提名)    
  • 1973    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9]     幸運兒    (提名)    
  • 1969    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6]     如果    (獲獎)    
  • 1963    第1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4]     如此運動生涯    (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
  • 1969    第2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導演獎[7]     如果    (提名)    

林賽·安德森人物評價

在電影《如此運動生涯》中,林賽·安德森並不是簡單地描繪主人公,而是刻畫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同時真實準確地還原了周圍環境和塑造典型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影片客觀冷靜的講述過程中,人們可以看到安德森的客觀現實主義的認知,通過具體的事件和主人公的主觀感情發展來推動對真實世界認知的一種呈現,並通過突如其來的暴力來使主人公的憤怒情緒的積累達到頂點並轉化成絕望。而且,他的電影充分顯示出了英國自由電影中關注社會問題,諷刺黑暗現實的特點,通過對不同階級不同職業的人的客觀細緻的描述來反映社會現實,表達社會現狀的不滿。作為自由電影運動浪潮中的代表人物,安德森也通過他的作品承擔了社會責任 [13]  (《教育科學》評)
參考資料
  • 1.    Affuso E. Giving Voice to the Child[J]. 2011, 33(2):284-286.
  • 2.    Macdonald, Scott; Vogel, Amos. Cinema 16[J]. Film Quarterly, 2002, 16(2):61-62.
  • 3.    Review by: Leonard Quart. This Sporting Lifeby Lindsay Anderson[J]. Cinéaste, 22(4):60.
  • 4.    第1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引用日期2019-11-23]
  • 5.    Spiers, D. Lindsay Anderson, If. [J]. Screen, 10(2):85-89.
  • 6.    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引用日期2019-11-23]
  • 7.    Film in 1990  .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官網[引用日期2019-11-23]
  • 8.    Sian Barber. Movers and Shakers[M]// The British Film Industry in the 1970s. 2013.
  • 9.    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引用日期2019-11-23]
  • 10.    Lambert G, Ebrary I. Mainly about Lindsay Anderson[J].
  • 11.    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引用日期2019-11-23]
  • 12.    Fuller G. THE UNPUBLISHED BETTE DAVIS--UNTIL NOW[J]. 2006.
  • 13.    王夢菲 .英國自由電影與林賽·安德森 :教育科學 ,2018(2) .
  • 14.    Helbig J. Free Cinema und New Wave: Die angry young men, des britischen Kinos[M]// Geschichte des britischen Films. 1999.
  • 15.    林賽·安德森  .貓眼電影[引用日期2021-05-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