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西縣

鎖定
林西縣,隸屬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赤峯市北部,西接克什克騰旗,東鄰巴林右旗,南連翁牛特旗,北達西烏珠穆沁旗,總面積3933平方千米。 [10]  2020年,林西縣户籍總人口22.59萬人。 [12]  有蒙古族、回族、滿族等10個少數民族。 [10]  截至2021年10月,林西縣下轄2個街道、7個鎮、2個鄉。 [9] 
林西縣,因在“巴林草原之西”、故名“林西”。 [5]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劃巴林右翼旗西境和克什克騰旗部分地置林西縣, [6] 承德府赤峯直隸州 [5]  1983年,昭烏達盟改為赤峯市,林西縣隸屬赤峯市 [8]  2018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林西縣退出貧困縣。 [1] 
2020年,林西縣地區生產總值8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7.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9.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4324元。 [12] 
202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04.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0.1%。 [26] 
中文名
林西縣
外文名
Linxi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150424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內蒙古赤峯市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赤峯市北部
面    積
3933 km²
下轄地區
2個街道、7個鎮、2個鄉
電話區號
0476
郵政編碼
02525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22.07 萬(2020年) [26] 
火車站
林西站
車牌代碼
蒙D
地區生產總值
104.6 億元(202,3年) [26] 

林西縣歷史沿革

林西縣地名由來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熱河都統廷傑奏請清廷批准,始建制,縣治設於烏梁蘇汰川口(今林西鎮址),因在“巴林草原之西”、故名“林西”。 [5] 

林西縣建置沿革

5000多年前,即有人類繁衍生息,並創造了鍋撐子山細石器文化。
2700多年前,就有前人從事青銅冶煉生產,留有聞名於世的大井古銅礦遺址 [5] 
秦朝,屬東胡
西漢,屬烏桓,東漢屬鮮卑。三國,屬東部鮮卑
西晉,屬鮮卑,東晉和南北朝時屬庫莫奚
隋朝,屬和契丹。 [6]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契丹部附於唐朝, [6] 潢水北岸(今新城子鎮西櫻桃溝村)設松漠都督府 [5]  隸屬於東夷都護府河北道 [6] 
遼天慶元年(1111),置有饒州(治所在今林西縣境南雙井店鄉)、安民縣(治所約在今林西縣境內),隸屬於上京道臨潢府。 [6]  林西南部屬上京道臨潢府饒州,北境屬慶州 [5]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今林西縣境屬慶州轄區,隸屬於臨潢路。 [6]  嘎斯汰河以北屬慶州慶民縣,嘎斯汰河以南屬臨潢府盧川縣 [5] 
元代,今林西縣境屬全寧路魯王封地。 [6] 
明初,林西屬全寧衞,永樂元年(1403年)以後,屬兀良哈三衞之一泰寧衞。十六世紀中葉,隸屬於北元(亦稱韃靼察哈爾部。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林西地區劃歸巴林部 [5] 
清順治五年(1648年),今林西縣境屬巴林右翼旗管轄。 [6]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劃巴林右翼旗西境和克什克騰旗部分地置林西縣, [6] 承德府赤峯直隸州 [5] 
林西縣 林西縣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22年(1933年),林西縣隸屬熱河省。 1933年3月6日,日本侵略軍侵佔林西后,林西縣屬偽滿洲國興安西省。民國31年(1942年),撤興安西省、建興安總省,林西縣隸屬興安總省興西地區行署。 1945年8月,林西獲得解放,隸屬熱河省熱北地委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6月,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東蒙自治政府的昭烏達省合併,建立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林西縣隸屬熱河省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 [5]  7月,熱中、熱遼、昭烏達盟3個行政區組建熱遼行署,林西縣隸屬熱遼行署。10月,林西縣隨熱遼行署劃歸熱河省 [7] 
1949年,熱河省昭烏達盟(今赤峯市)北五旗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隨昭烏達盟一起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69年,林西縣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
1979年,林西縣隨昭烏達盟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1983年,昭烏達盟改為赤峯市,林西縣隸屬赤峯市 [8] 

林西縣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林西縣下轄2個街道、7個鎮、2個鄉:城北街道、城南街道、林西鎮、新城子鎮、新林鎮、五十家子鎮、官地鎮、大井鎮、統部鎮、大營子鄉、十二吐鄉,另轄:內蒙古林西工業園區。 [9]  4個國有林牧場,103個行政村、645個自然村, [10]  10個社區。 [8] 

林西縣地理環境

林西縣位置境域

林西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赤峯市北部,地處西遼河上游,大興安嶺南段,西接克什克騰旗,東鄰巴林右旗,南連翁牛特旗,北達西烏珠穆沁旗,總面積3933平方千米。 [10] 

林西縣地形地貌

林西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北高、南低的中、低山山區地貌形態。北部為大興安嶺山脈,屬中山山區;中南部為低山丘陵區;縣境內大的川穀有4條、均為平川河谷,其中東西向的有西拉沐淪河川穀,嘎斯汰河川穀和巴爾汰河川穀,北西向又轉北南向的有查干沐淪河川穀。 [11] 

林西縣氣候

林西地處中温帶,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且寒冷,夏季短暫而温熱,晝夜温差較大。熱量條件自東南向西北隨海拔增高而逐減,年平均氣温在1-5℃,年平均生長期90-120天,降水量較少且時空分佈不均,年際間變率較大,年平均降水量370多毫米。 [11] 

林西縣水文

林西縣境內河流均屬西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水系,總流長193公里、總流域面積3784平方公里,年平均總徑流量13744萬立方米。較大的河流有西拉沐淪河(古稱潢水、潢河、饒水)及其一級支流查干沐淪河(又稱黒水河),二級支流嘎斯汰河(又稱色不敦廟河)和巴爾汰河(又稱沙巴汰河)等4條,有自然泡澤9個,水面900畝。 [11] 

林西縣自然資源

林西縣水資源

林西縣地下儲水量5.6億立方米。 [11] 

林西縣土地資源

林西縣耕地118萬畝、林地257萬畝、草牧場24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1%。 [10] 

林西縣生物資源

林西縣境內野生植物共有73科、252屬、385種。知母、甘草、黃芩、防風、柴胡、益母草等藥用植物具有較大開發價值。 [11] 

林西縣礦產資源

林西縣礦產資源儲量較大,境內已探明有開採價值的金屬、非金屬礦藏23種,有礦牀、礦點、礦化點124處,銅、鉛、鋅、錫、銀、螢石、石灰石大理石等礦藏較為豐富。 [11] 

林西縣人口

2020年,林西縣總户數108769户,户籍總人口22.5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1802人,鄉村人口144184人。全縣常住人口18.56萬人。出生人口817人,出生率4.0%。死亡人口701人,死亡率3.44%。性別比105.7。人口自然增長率0.56%。流動總人口37462人。其中:流出總人口30658人;流入總人口6804人。 [12] 
2023年全縣户籍總户數106493户,户籍總人口為220664人。其中:城鎮人口76280人,鄉村人口144384人。出生人口1593人,出生率7.22‰;死亡人口1459人,死亡率6.62 ‰。出生男女性別比103.2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 ‰。全縣常住人口為17.15萬人。 [26] 
林西縣有蒙古族、回族、滿族等10個少數民族。 [10] 

林西縣經濟

林西縣綜述

2020年,林西縣地區生產總值8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3億元,增長0.2%,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18.5%;第二產業增加值27.9億元,增長10.1%,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33.7%;第三產業增加值39.5億元,增長-1.5%,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47.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4324元,增長3.4%。 [12] 
202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04.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1億元,同比增長5.4%,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2%;第二產業增加值36.3億元,同比增長18.4%,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4.7%;第三產業增加值48.2億元,同比增長6.7%,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9772元,同比增長13.2%。 [26] 
財政
2020年,林西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055億元,增長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1.57億元,增長6%。 [12] 
人民生活
2020年,林西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0元,增長2.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26694.63元,增長36.5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88元,增長9.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12662.14元,增長44.97%。城鎮常住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27.23%,農村常住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27.44%。 [12] 
固定資產投資
2020年,林西縣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比上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增長652.4%。第二產業下降25.1%,第三產業增長1.3%。
2020年,林西縣房地產開發投資(不含農户)比上年增長28.1%。商品房銷售面積138687平方米,增長406.7%;商品房銷售額7.12億元,增長425%。商品房待售面積34372平方米,增長807.9%。 [12] 

林西縣第一產業

2020年,林西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6020.9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48668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734.2公頃;甜菜種植面積6400公頃。在糧食種植中:小麥種植面積2667公頃;玉米種植面積20667公頃;豆類種植面積3667公頃。 [12] 
2020年,林西縣糧食產量274820噸。其中:玉米167200噸;小麥11300噸;豆類7120噸;薯類23200噸(折糧)。油料12713.70噸;甜菜339000噸;蔬菜及食用菌192983.67噸,增加7609.64噸。
2020年,林西縣營造林面積1867公頃。木材產量5900立方米。
2020年,林西縣農牧業機械總動力24.47萬千瓦。機械耕地面積102萬畝;機械播種面積105萬畝,機械收穫面積55萬畝,農牧機械化經營總收入9746萬元。 [12] 

林西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0年,林西縣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55.86億元,比上年增長4.0%;利潤5698.7萬元,下降83.9%;營業收入利潤率1.0%。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101.6%。 [12] 
建築業
2020年,林西縣建築業增加值11.02億元,增長19.4%。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3家,施工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4397平方米,增長162.1%;竣工房屋面積59473平方米,增長285.3%。 [12] 

林西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0年,林西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8億元,下降5.7%。按消費地區統計,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9億元,下降8.5%,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841.0萬元,下降0.15%。 [12] 
交通和郵電
2020年,林西縣交通運輸及郵政業增加值3.6億元。郵電業務總量18333萬元。年末移動電話用户22.5萬户,年末固定電話用户1.7萬户,互聯網用户4.45萬户。
旅遊業
2020年,林西縣接待旅遊人數53.1萬人次,旅遊收入5.9億元。 [12] 
金融
2020年,林西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988940萬元,增長5.97%。其中:儲蓄存款餘額788052萬元,增長15.7%;單位存款餘額186376萬元,增長30.1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09792萬元,增長11.76%。 [12] 

林西縣交通運輸

303國道、丹東—錫林浩特高速公路集通鐵路穿越東西,306國道、省道204線連接南北。 [10] 
2020年,林西縣公路里程1523.85公里。全社會貨運總量269萬噸,增長-3.4%;貨物運輸週轉量24242萬噸公里,增長-3.4%。旅客運輸總量1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旅客運輸週轉量13913萬人公里,增長-3.4%。 [12] 

林西縣政治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張志剛
縣長
截至2022年11月 [23-24] 

林西縣社會事業

林西縣教育事業

2020年,林西縣普通高中2所,招生1633人,在校生4381人,畢業生1520人;初級中學3所,招生1792人,在校生5463人,畢業生2034人;小學16所,招生1600人,在校生9843人,畢業生1788人;幼兒園35所,入園人數2098人,在園人數4500人,離園人數1695人。 [12] 

林西縣文化事業

2020年,林西縣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家、業餘文藝團體1家、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歌舞廳6家、網吧18家。
2020年,林西縣調頻廣播覆蓋率和電視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數字電視用户2.57萬户。共放映公益電影1755場次。 [12] 

林西縣醫療事業

截至2020年,林西縣共有醫療機構25個(不含診所和村衞生室)。其中:醫院3個,衞生院18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衞生健康綜合行政執法大隊1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個。醫療機構編制牀位1183張。其中:醫院910張,衞生院225張,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30張,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8張。衞生機構共有衞生技術人員1250人。其中:醫院809人,衞生院307人,其它衞生機構衞生技術人員134人。 [12] 

林西縣社會保障

2020年,林西縣城鎮新增就業1382人。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3502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4%。 [12] 
2020年,林西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4533人,增長1.66%。基金徵收1.32億元,下降28.65%。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8981人,與2019年同比增長1%。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0158人,增長1.46%。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6747人,與2019年同比增長1.1%。各項社保待遇累計支付8.93億元。其中:城鎮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20132人,發放養老金5.53億元;享受遺屬補助人403人,支付待遇320.64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3921人,發放養老金2.44億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享受待遇人員31865人,發放養老金5941.2萬元;享受林西縣試點農村養老保險待遇2745人,發放養老金2205.68萬元;工傷保險享受待遇人員2445人次,支付各項待遇1144萬元。
2020年,林西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5088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6430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168658人。各項醫療保險基金收入16535萬元,支出12431萬元。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收入基金11518萬元,支出6978萬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收入基金5017萬元,支出5453萬元。
2020年,林西縣共有城鎮低保2162户,2738人,保障標準每人每月728元,發放城鎮低保金2208.59萬元。農村低保21184户,22729人,保障標準為每人每年5160元,發放農村低保金7706.43萬元。 [12] 

林西縣風景名勝

林西境內共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4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 [13] 
林西縣博物館
林西縣博物館,位於林西縣城南新區林西大道西、濱河南路北側。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40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1200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件,二級文物45件,三級文物103件,館藏文物以新石器時代和遼、金、元時期為主。 [13] 
白音長汗遺址
白音長汗遺址,位於林西縣雙井店鄉白音長汗村南約0.5公里、西拉木倫河北岸東山坡上。揭露總面積7257平方米,文化內涵包括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南台子類型、興隆窪文化白音長汗類型、趙寶溝文化、西荒山類型、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紅山文化遺存遍佈整個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饒州故城址
饒州故城址,位於西櫻桃溝村民委員會黃土坑村,是遼代時期的古城遺址。遺址分東、西兩城,全長1400米,其中東城長1050米,西城長350米,城牆基寬12米,殘高2-4米,牆為夯築,東西各有2門,有甕城痕跡。發掘出土有瓷片、陶片、壺、瓶、碗、盤、瓷牛頭、馬俑、鍘刀、鎬、鏟、鐵矛、箭簇等物品。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 

林西縣地方特產

赤峯小米
赤峯小米,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赤峯市種植穀子歷史悠久,2003年在興隆溝遺址出土距今8000年的慄和黍的碳化顆粒標本。赤峯小米,粒呈圓形、晶瑩透明,小米適口性好、營養豐富、金黃馨香,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
2016年3月3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赤峯小米”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6] 
赤峯綠豆
赤峯綠豆,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20世紀50年代,赤峯市從東北引進了粳米綠豆,到90年代,赤峯市農牧科學研究院從農家品種資源中選育出赤綠一號、大鸚哥綠豆品種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赤峯綠豆具有粒大顆均、深綠有光,性喜温暖,耐旱,適應性強,生長期短,具有豆味濃香、好煮易爛的特點。
2016年3月3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赤峯綠豆”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6] 
赤峯蕎麥
赤峯蕎麥,內蒙古赤峯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赤峯蕎麥莖光滑,無毛或具細絨毛,圓形,稍有稜角,幼嫩時實心,成熟時呈空腔。葉片呈圓腎形,基部微凹,具掌狀網脈,葉柄細長。果實大部為三稜型,少有2或多稜不規則型。形狀有三角形、長卵圓形等。
2015年11月0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赤峯蕎麥”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7] 
昭烏達肉羊
昭烏達肉羊,內蒙古赤峯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昭烏達肉羊抗逆性和適用性強;生長髮育速度快;體型較大,肉用羊體型特徵明顯;繁殖率較高;產毛性能及羊毛品質較好;繁殖性能強。為肉毛兼用品種,以產肉為主,無角,體格較大,體質結實,結構勻稱,胸部寬而深,背腰平直,四肢結實、相對較長,肌肉豐滿,肉用體型明顯,呈圓桶型,具有早熟性。
2015年11月0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昭烏達肉羊”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7] 

林西縣榮譽稱號

全國農業開發縣 [21] 
全國產糧大縣 [21] 
第三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案例 [21] 
全國節水重點示範縣 [21] 
全國綠化模範縣 [21] 
全國封山育林先進縣 [21] 
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 [21] 
全國文化先進縣 [21] 
全國羣眾體育先進縣 [21] 
內蒙古自治區文明旗縣城 [21] 
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 [21]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22] 
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19] 
2016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20] 
2017年度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 [18] 
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縣城 [2] 
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3] 
全國脱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4]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區、旗) [2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