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蝟

鎖定
林蝟(學名:Mesechinus hughi)是蝟科、林蝟屬動物。體長平均178毫米。耳較短,平均23.2毫米,其長不超過周圍棘刺之長。體背具棘刺,頭寬而吻尖,爪較發達。背棘暗黑褐色,棘刺較普通刺蝟細短,且由兩種顏色的棘刺組成,但幾無純白色棘。頭骨較細弱,頜關節盂後突與顳乳突等長。 [1] 
林蝟是林蝟屬惟一棲息於1400-2100米山地森林景觀的種類。營地面生活方式。屬夜行性動物。通常白天在灌木叢、岩石旁、大樹根邊、樹葉下,以天然的石穴、樹洞、土穴為巢。有冬眠習性,在秦嶺及隴山地區,大致在10月中旬左右開始陸續進入冬眠。當時氣温最高15℃,最低7℃。冬眠時,體温下降,和氣温僅相差1-2℃。林蝟的食性亦基本與普通刺蝟相似。以剖檢胃食性分析,動物性食物為蚯蚓、甲蟲、螞蟻、蟬和昆蟲的幼蟲等;植物性食物為漿果和樹葉,其中主要為漿果。中國特有種,分佈於陝西、四川、重慶、河南、湖北、甘肅、山西中條山山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林蝟
拉丁學名
Mesechinus hughi
別    名
侯氏蝟
秦嶺刺蝟
侯氏短棘蝟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蟲目
蝟科
林蝟屬
林蝟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3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Thomas,190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英文名
Hugh's Hedgehog
同義學名
Hemiechinus hughi、Erinaceus hughi、Hemiechinus sylvaticus

林蝟動物學史

Thomas(1908)將採自中國陝西寶雞的1個雌性刺蝟標本定名為侯氏蝟(Erinaceus hughi)。嗣後,中國國內外學者對其分類地位有所爭論。Allen(1938)等人將其作為普通刺蝟的同物異名Erinaceus europaeus dealbatus,而Corbet(1978)等人把它作為達烏爾蝟Hemiechinus dauuricus)的同物異名。馬勇等(1964)將採自中國山西中條山的刺蝟定名為Hemiechinus sylvaticus。陳服官等(1980)、吳家炎等(1982)將獲自中國陝西秦嶺的刺蝟歸屬為普通刺蝟(Erinaceus europaeus)。宋世英(1983)將產於中國陝西秦嶺和隴山的刺蝟列為Hemiechinus sylvaticus [1] 
宋世英(1985)在調查研究了中國陝西省蝟類後,認為侯氏蝟(Erinaceus hughi)確係短棘蝟一個獨立的種,林煒等(1987)亦同意。同時指出侯氏短棘蝟(Hemiechinus hughi)在陝西隴山同普通刺蝟 (Erinaceus europaeus)同域分佈。在陝西秦嶺分佈的刺蝟絕非是普通刺蝟,而是侯氏短棘蝟(後訂名林蝟),河南商城地區所產的刺蝟亦屬該種。馬勇等(1964)定名的Hemiechinus sylvaticus實系林蝟(Mesechinus hughi)。 [1] 
經過查看了中國隴山地區大量的林蝟和普通刺蝟的標本,認為林蝟在外形上比普通刺蝟弱小,在體色上顏色比普通刺蝟深暗,且背棘幾無純白棘。在頭骨上外形較弱小,頜關節盂後突和乳突等長,且向內凹進。而普通刺蝟則頭骨粗大,頜關節盂後突短於乳突,且不向內彎進。在分佈上,這兩個種同域分佈。顯然,林蝟並非普通刺蝟,而是一個獨立的種。
林蝟在外形、毛色、頭骨結構與達烏爾蝟(Hemiechinus dauuricus)不但有明顯的區別,而且染色體數亦有差別。林蝟染色體2n=48,而達烏爾蝟的染色體數則為2n=44。在生態地理分佈上,林蝟是林蝟屬惟一的山地森林種類,而達烏爾蝟則是荒漠、半荒漠、草原種類。 [1] 
Hemiechinus sylvaticus與林蝟(Mesechinus hughi)的主要形態特徵基本相同,但彼此差異亦明顯。故將Hemiechinus sylvaticus作為林蝟的地理亞種,即山西亞種(Mesechinus hughi sylvaticus)。 [1] 

林蝟形態特徵

林蝟
林蝟(6張)
外形:體長平均178毫米。耳較短,平均23.2毫米,其長不超過周圍棘刺之長。體背具棘刺,頭寬而吻尖,爪較發達。 [1] 
毛色體背暗黑褐色。體被棘刺由兩種顏色組成,一種為純白色,為數極少;另一種為基部純白或灰褐色,其後為黑色,第3段為淡白色或淡褐色,尖端為黑褐色。一般頭部、前胸部、下頜部、腹部、體側及前後肢的毛色為赤褐色或棕灰色,僅少數個體為灰白色或白色(約25%)。耳覆短毛,呈淡白或灰白色。 [1] 
頭骨較為弱小,吻部短而稍細,鼻骨狹長,其後端尖削;額骨上“V”字形隆起不顯著,二額骨之間不具明顯的凹溝,整個額部較為平直。矢狀脊不發達,但明顯可見。枕部之人字脊發達,其中部向前凹進,僅少數個體向後突出,使整個人字脊呈弧狀。眶間部前後約等寬。顴弓呈弧狀,顎骨橫脊窄而平直,頜關節窩後突和顳乳突等長,且向內彎進。 [1] 
牙齒:第1上門齒粗長,第2上門齒甚短小,第3上門齒約為第2上門齒的2倍大。犬齒不發達,約等於第3上門齒或第1上前臼齒。第2上前臼齒呈三角形狀,小於第1上前臼齒,第3上前臼齒冠面大,外側齒尖發達。第1、2上臼齒齒冠面呈方形,第3上臼 齒甚小,齒冠面脊狀,且向內斜向排列。齒式:
[1]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尾長
後足
耳長
雄性
185-750克
150-174毫米
-
31-45毫米
19-21毫米
雌性
300-345克
194-220毫米
19-22毫米
35-38毫米
21-33毫米 [1] 
頭骨
性別
顱骨長
齶長
顴寬
眶間寬
後頭寬
上齒列長
雄性
47.8-50.7克
26-27.2毫米
28-30.2毫米
12.7-12.8毫米
24.3-25毫米
24.5-25.2毫米
雌性
50克
26.6毫米
30.6毫米
13.1毫米
25.4毫米
25.5毫米 [1] 

林蝟生活習性

行為:林蝟是林蝟屬惟一棲息於1400-2100米山地森林景觀的種類。營地面生活方式。屬夜行性動物。活動時間大致在晚上8點到次晨6-7點。通常白天在灌木叢、岩石旁、大樹根邊、樹葉下,以天然的石穴、樹洞、土穴為巢。活動時常獨來獨往;如彼此相遇則發出“噗噗”的警告聲,同時低頭將頭上的刺指向對方,然後後肢用力蹬,前肢猛然躍起,將頭頂的刺向對方刺去,這樣反覆多次,直到將對方擊退。如遇到天敵,其自衞的方式與普通刺蝟相同,即立即蜷縮成刺球狀。 [1] 
冬眠:有冬眠習性,在秦嶺及隴山地區,大致在10月中旬左右開始陸續進入冬眠。當時氣温最高15℃,最低7℃。冬眠時,體温下降,和氣温僅相差1-2℃。 [1] 
食性:林蝟的食性亦基本與普通刺蝟相似。以剖檢胃食性分析,動物性食物為蚯蚓、甲蟲、螞蟻、蟬和昆蟲的幼蟲等,其中主要為蚯蚓,約佔胃內容物重的70-90%;植物性食物為漿果和樹葉,其中主要為漿果。林蝟的食量很大,一次可食蚯蚓200克,斷食和水40天左右即可死亡。 [1] 

林蝟分佈範圍

中國特有種,分佈於陝西(留壩、太白、佛坪、寧陝、柞水、山陽、洛南、商南、鎮巴)、四川、重慶、河南(商城)、湖北、甘肅、山西中條山山區。 [4]  [3] 
林蝟分佈圖 林蝟分佈圖

林蝟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1次,春季交配。在5月末剖檢時可看到雌體子宮膨大增厚,陰道內有乳白色膠凍狀黏液,即精栓。雄體睾丸下降,睾丸大小為18毫米×15毫米,附睾大小為20毫米×4毫米。到6月12日剖檢時,可發現懷孕雌體,胚胎大小約11毫米。7月底8月初開始產仔,宮斑約為2-6個。 [1] 

林蝟亞種分化

3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林蝟指名亞種
Mesechinus hughi hughi
Thomas,1908
分佈於陝西南部、四川、重慶、河南和湖北。
林蝟山西亞種
Mesechinus hughi sylvaticus
Ma, 1964
分佈於陝西和甘肅。
林蝟陝甘亞種
Mesechinus hughi miodon
Thomas,1908
分佈於山西中條山山區。 [1]  [4-5]  [3] 
指名亞種亞種與山西亞種的主要差別是體色較暗,絕大多數個體的頭部、下吻、前胸部或腹部及前肢為赤褐色或灰褐色,而非白色;頭骨人字脊絕大多數在其中部向前凹入或稍凹入,人字脊與枕骨相交的角度,在多數個體中亦非90°,而呈鈍角。 [1] 

林蝟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林蝟主要價值

林蝟捕食大量有害昆蟲及其幼蟲,對農、林業有極大益處。肉是美味佳餚,並有醫治反胃之療效。其皮入藥,是常用而效果較佳的中藥之一。 [1] 

林蝟最新發現

2022年7月,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師生在大學生暑期實習中,在黃山風景區內發現了不同於常見刺蝟的另一種刺蝟:侯氏蝟。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