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紓墓

鎖定
林紓墓位於福州市北郊新店鄉過溪村白鴿壠。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林紓墓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林紓墓
地理位置
福州市北郊新店鄉過溪村白鴿壠
景點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紓墓所在位置

林紓墓位於福州市北郊新店鄉過溪村白鴿壠。

林紓墓基本概述

林紓墓修復完工 林紓墓修復完工
墓坐北向南,如意形,三合土夯築,三層墓埕,面寬11米,深18.5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前立一塊花崗岩質墓碑,高1.48米、寬0.63米。碑文楷書:“清,蓮塘林畏廬先生之墓”,落款“長樂高鳴岐拜題”。封土後護坡牆正中飾一團形“福”字,徑0.58米。墓柱隸書對聯:“著述儻沾東越傳,功名早淡北山文。”

林紓墓墓主介紹

林紓(1852~1924年),原名羣玉,字琴南,號畏廬,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近代文學家,光緒間舉人,曾任教於京師大學堂。依據他人口述,將英、法、俄、日本、希臘、挪威等十多個國家、近百名作家的小説共170餘種,轉譯成中文(古文)。在白話文未興之前,“林譯小説”風靡一時。善詩、畫,有《畏廬文集》、《畏廬詩存》及傳奇、小説、筆記等傳世。1924年病逝於北京。次年,其妻楊道鬱、子林琮護柩歸葬原籍。林紓墓在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過溪村白塔壟山,三合土構築,寬11米,深18.5米,平面呈“風”字形,三層墓埕。墓碑刻楷書:“清蓮塘林畏廬先生之墓”,旁署“長樂高鳳岐拜題”。轉角石柱上鐫刻隸書對聯:“著述儻沾東越傳,功名早淡北山文”。
林紓由於家境貧寒、且遇亂世,他不得不為生計終日奔波。閒時他也不忘苦讀詩書,13歲至20歲期間校閲殘爛古籍不下兩千餘卷。1882年對於林紓來説是關鍵而又具轉折性意義的一年-----從一個窮秀才一躍成為江南赫赫有名的舉人。在擺脱貧困窘境的同時,他廣結師友、飽讀詩書。愛國心切的他,雖已過而立之年,卻不辭辛苦,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原本一心報效祖國的林紓"七上春官,屢試屢敗"因而從此絕意於仕途,專心致志地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紓捧着《閩中新樂府》和讓洛陽"一時紙貴"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本開始了他遲來且豐碩的著譯生涯。然而,林紓涉入譯界卻是極為偶然的事,他的譯作如此暢銷也在意料之外。當時恰逢林紓母親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幫林紓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譯書。林紓起先再三推脱,最後才接受了這一請求。《巴黎茶花女遺事》得到國人相當的認可,從某種程度上激勵着林紓沿着翻譯文學作品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在之後短暫的27 年生命裏,他不僅用一腔愛國熱血揮就了百餘篇針砭時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筆完成了《畏廬文集》《諷喻新樂府》《巾幗陽秋》等40餘部書,成功地勾勒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人生百態;而且在不諳外文的特殊情況下,與魏翰、陳家麟等曾留學海外的才子們合作翻譯了180餘部西洋小説,其中有許多出自外國名家之手,如英國作家狄更斯著的《大衞·科波菲爾德》、英國哈葛德的《天女離魂記》,俄國托爾斯泰著的《恨縷情絲》,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法國 森彼得的《離恨天》,英國司哥特著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笛符著的《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西洋小説向中國民眾展示了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
它們牢固地確立了林紓作為中國新文化先驅及譯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紓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文壇的開山祖師及譯界的泰斗,並留下了"譯才並世數嚴林"的佳話。

林紓墓文物保護

1983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福州市文管會對墳墓進行全面修繕。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林紓墓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