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樹椿

鎖定
林樹椿(1891—1956),字軒甫,海南省文昌人,早年就讀於湖北武昌中華大學法律系,1915年學成畢業後便追隨孫中山先生,老同盟會會員,1919年成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1921年,林樹椿成為孫中山總統府的中文秘書。1956年逝世。 [1] 
中文名
林樹椿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1年
逝世日期
1956年
畢業院校
湖北武昌中華大學
出生地
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五湖村

目錄

林樹椿人物生平

林樹椿,字軒甫,海南文昌龍樓人。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是老同盟會會員。1919年,28歲的他已經是一名眾議院議員(民國檔案材料顯示),1923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中文秘書,而此時的宋慶齡擔任英文秘書,與林樹椿是老鄉加同仁。
1923年4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帥府,召集瓊崖人士關於海南建立行省的會議,先生懇切地説:“諸位是瓊崖人,要圖救瓊崖,須先將瓊崖改省,直隸於革命政府。”在座的除了瓊籍革命先驅徐成章等人外,還有海南文昌人林樹椿。這是林樹椿首次露面的記載。
林樹椿的青少年時代正是辛亥革命風起雲湧的大時代。1906年前後,孫中山得到海南革命先驅林文英等人的支持,輾轉於南洋一帶,宣傳革命,募集經費,發展組織。在林文英、王斧、符國良等有志之士堅持不懈地宣傳和發動下,很多華僑紛紛慷慨解囊支援革命,這革命的火種也燒到海南島,激發熱血青年和民眾的參與熱誠。其中就有這位生活在文昌僑鄉的青年林樹椿,他也向往着民主革命與法制立國,在革命潮流席捲中華的年代,他並沒有像當時的很多青年一樣選擇了上軍校,成為一名職業軍人,而是懷着建設一個法制新民國的理想,於1915年考上了湖北武昌中華大學法律科,從此開始了他追求法制救國、實踐法律精神的一生。
1918年5月,因被盤踞於廣州的桂系軍閥破壞及干擾,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辭去海陸軍大元帥後離開廣州。1920年,粵系軍事將領陳炯明擊敗盤踞在廣州的桂系、滇系軍閥後,孫中山重回廣州,取消軍政府,並於1923年3月在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大本營建立後不久,先後平定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並改組中國國民黨。
而正是1918年的夏天,身處革命重鎮武昌的林樹椿從武昌中華大學畢業。三年的嚴格修習和目睹革命洪流中的種種現狀,林樹椿越發覺得自己的專業學習對於要建立的民主共和的重要性。1919年,性格沉穩的林樹椿成為一名眾議院議員,這是他從政的開端。
1920年,在海南革命先驅徐成章的舉薦下,林樹椿來到廣州大元帥府,林樹椿為了法律的公正和他認定的法制精神,拒絕加入任何黨派的理念,立即吸引了孫中山的注意。孫中山對這位來自海南島的青年頗為器重。三年法律專業的訓練,讓這位本來就嚴謹內向、心思縝密的年輕人變得更加眼界開闊和信念堅定;無論是宋慶齡還是孫中山,對這位説話帶有海南口音的文昌人有一種先天的親近感。1921年,林樹椿成為孫中山大元帥府的中文秘書。與孫中山相隨的這些日子,決定了林樹椿後來的人生走向。
孫中山和林樹椿常在一起談到的救國治國方略,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如何將這個剛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引向憲政之路。林樹椿當年選擇讀法律,剛好和先生所提倡的依法立國和治國的精神吻合,這就是他們之所以心心相通的原因。
1923年春天,在廣州大元帥府,極少給人留下墨寶的孫中山,一天夜晚與林樹椿小聚之後,覺得心中有話要説。他請人拿來宣紙和硯台,神情非常的專注,胸中似乎藴藏許久,一揮而就,寫下了一副對聯:“道因時以立,事惟公乃成”(見圖)———據考證,這是迄今被發現的孫中山唯一留在世的對聯。這既是孫中山對林樹椿的勉勵,也是先生一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與他著名的“天下為公”如出一轍。而這副不同尋常的對聯,成了日後林樹椿一生追隨孫中山理想的精神支柱,也是最能見證這段不為外界所知的特殊交往的重要物證。
1924年年底,懷揣對聯的林樹椿跟隨孫中山到了北京。此行是受馮玉祥之邀,到北京共商和平統一大計的。根據林樹椿後來的回憶,他們一行人住進了北京的臨時行轅———位於鐵獅子衚衕的顧維鈞私宅。就在這裏,已經34歲的林樹椿經宋慶齡的熱心牽線,認識了前清格格愛新覺羅·恆容。從相識到結婚,中間不到兩個月。
1925年3月12日上午9點30分,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走完了他的一生。林樹椿傷心欲絕地見證了偉人逝世的整個過程。
林樹椿一生堅持司法獨立,他頂住種種升官發財的誘惑,至死也不加入執政的國民黨。在他解放後留下來的口述材料裏,他用清秀整潔的楷體寫道:“吾雖在國民黨做事多年,但視國民黨的組織如一盤散沙。作為司法人員更不應該入黨,這會違反司法獨立與公正的精神。吾當牢記中山先生之教誨:‘道因時以立,事惟公乃成’……”他還表示來自解放區的歌對他有着強烈的吸引力,像當時一切進步人士一樣,他對新生的共產黨抱有好感和嚮往。所以,當他在廈門任首席檢察官時,曾以證據不足為由,冒着被革職的危險,解救了60餘名已經被國民黨司法機關判了死刑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單憑這個功勞,解放初林樹椿曾得到政府的寬待。1952年開始的土改運動,林樹椿的父親在文昌被定為地主。這一年,林樹椿和前妻所生的大兒子被送往勞改農場接受勞動改造。然而,1953年5月4日,林樹椿忽然被提前釋放回家,他的舊友、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沈鈞儒先生在得知林樹椿到勞改場的消息後(林樹椿曾在獄中給他寫過一封信,由格格郵寄),不出一年,林樹椿被釋放。他救過60多名共產黨人的功績沒有被忘記,對此,林樹椿還在坦白書裏説政府對他已經夠寬大了。此時,他曾作為孫中山親近追隨者的身份已經被人遺忘,唯有家中珍藏的孫中山筆墨還能為他驗明正身。
1956年,林樹椿的生命走到了盡頭,這一年他65歲。 [1] 
參考資料
  • 1.    《海南人林樹椿與孫中山不尋常的友誼》,《海南日報》2011年10月17日,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