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林本源园邸
- 外文名
- the Lin Family Mansion and Garden
- 别 名
- 林家花园
- 总面积
- 约1.3公顷
- 特 点
- 台湾仅存最完整的园林建筑
- 位 置
- 台湾省新北市板桥区西门街9,42号
基本介绍
播报编辑
园林概况
林本源园邸占地约1.3公顷,属中型宅园,可分成“园”和“邸”两个部分:园又被称作“板桥林家花园”,指的是住房之外的庭园部分,其中包含来青阁、月波水榭、定静堂等多处房舍与人造山水;邸指的是林本源家族居住处,即庭园西侧的三落大厝。三落大厝仍属于林氏祭祀同业公会,需专人带领才能酷炒厦入内订祝臭导提民婆览。
历史文化
林迁讲本源园林为台湾望族林应寅家族所建。林应寅,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由福建来台,其子林平侯兆旬誉跟随赴台,后逐渐经商致富,为收租之便,于板桥镇兴建弼益馆,此为林家园林之始。而后林平侯育有五子: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分别立五号:饮、水、本、思、源,以国华"本记"和国芳"源记",对家族发展影响最大,故合称"林本源"。此后,国华子林维源、林维让时,林家花园建牛誉成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至1893年(光绪十九年),费银50万两,聘请大陆名师,仿苏州园林在三落旧大厝旁建造一座私家园林。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皆由唐山海运而来,无疑为台湾庭园的代表。
台湾光复初期,花园仍维持原来的规模。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一时之间,人口大增,人们缺乏栖身之所,林家慨然将花园部分借出,供来台同胞暂住。然经过二十多年后,渐渐被占用摧毁,杂居人口百余户。1972年,林家将花园部分捐出,并由台北县道洪纸主政府和花园内的住户协调。1976年获协议拆迁125户,且由林家第四代子孙林柏寿捐款一千三百多万元,供作拆迁补偿费。 1976年至1982年期间,被人潜入窃取建物及拍戏,烤蕃薯等,加以刮风下雨,宅园破落不堪。1982年10月31日,在相关单位的努力之下,终于开工修遥棕艰建,并于1986年12月竣工,耗资一亿五千多万元,1987年元旦正式开放,以供民众参观。1985年八月十九日经内政部核定为园林类二级古迹。并有“园林之胜冠台北”之称。
园林艺术
播报编辑
全园利用建筑大致划分为五个区域,各有各的功能特色,而又相互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区:园主人书屋“汲古书屋”和“方鉴斋”。
第二区:接待宾客的“来青阁”和观赏花卉的”香玉簃“。
第三区:作为宴集场所的“定静堂”。
第四区:登高远眺的“观稼楼”。
第五区:山池游赏的”榕荫大池“。
全园设有两座园门,一座设在第一区南端,另一座设在第三区东端临街。主人和内眷由内宅入园,宾客则须经老宅东林的窄而长的”白花厅“方可到达正门,这种做法与苏州留园的备弄相似。不同的是,白花厅还兼作林家接待宾客的客厅,前后两进院落,从第二进之后经过修长的游廊折而向东,才能进入园内的汲古书屋小庭院。 [1]
汲古书屋与方鉴斋
正厅坐东朝西,庭院十分雅静,设置花台、树木、鱼缸、盆景,南端以两层游廊连接另一个小庭院方鉴斋。方鉴斋轴线转折,正厅坐南朝北,是林维源兄弟读书会友之处,取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之诗意(宋·朱熹 《观书有感》)。庭院深处为水池,池岸边两株大榕树浓荫蔽日犹如伞盖,池中设立戏台以供小型演出、拍曲,利用水面回声增加音响效果。庭院右侧假山倚靠墙壁,其上有小径渡曲桥可达戏台;左侧游廊通往来青阁,墙壁镶嵌宋明大家书画条石。
来青阁
园内最大的一个三合院,轴线至此再作转折。正厅来青阁坐东朝西,重檐歇山两层楼,全用樟木制造。室内安装西洋进口大玻璃镜,光彩照人,益见豪华,是园内最精美的一栋建筑物,乃贵宾住处,李鸿章、刘传铭均下榻于此。登楼四望,园外景色尽收眼底。庭院当中建造方亭”开轩一笑“,亦作表演用的戏台。方亭周围放置若干园林小品,诸如仿制当地高山族草寮之茅亭、鸟亭、硓古石台等,西面为开阔的唭哩岩石坪。庭院沿墙三面设置游廊,南部与方鉴斋游廊连接,向北则通两路,一路为香玉簃,一路到达观稼楼。香玉簃是来青阁附属小庭院,内部有菊圃、花台,间置石桌。每到秋天,满院菊黄似锦,乃为观赏花卉的地方。 [1]
观稼楼
西山墙紧邻老宅,登楼远望,可借得观音山下一片稼穑之景,阡陌相连。楼前后用围墙围合成小空间,透过云墙上的漏窗,可窥见前庭院中的假山、梅花亭和后面的海棠形装饰水池,以及榕荫大池一区的山池花木之景,形成一系列框景的小品画面。这一区较为封闭的空间与气候的榕荫大池区间开朗山水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也是进入后者的一个前奏空间。
定静堂
园内最大的建筑物,也是主人招待宾客、举行宴会的地方,坐南朝北,北临二小院,园墙设漏窗。右侧当街的另一座园门,额匾曰”板桥小筑“。入门正对规整式小园,以海棠形水池为中心。池中建六方套环亭,前为草坪,后为小型山池一座。自定静堂左侧月洞门,即进入榕荫大池。 [1]
榕荫大池
不同于其它各区,是全园创造开朗景色取胜的一区,此区以大水池”云锦淙“为中心,顺应于不规则的地段亦用不规则的池面,驳岸用料石砌筑。池西跨水建半月桥和方亭,将池面划分为大小两个水域以增加层次深度。水池北岸仿林家故乡漳州山水而堆砌假山,其或起或伏、或聚或散,沿墙布列。其间穿插隧道、山洞,种植花木,颇有气势。 [1]
地理位置
播报编辑
林本源园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