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本源園邸

鎖定
林本源園邸,又名林家花園,位於台灣省台北市板橋鎮,是林本源家族的園邸,也是台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該居可追溯至1847年,當時為林本源家族北上屯租的租館——弼益館,用以存放租米,後經林國華、林國芳兩兄弟擴建,成為林本源家族居所。1972年,林本源家族將庭園部分捐給台北縣政府,並於1987年開放參觀。林本源園邸由文建會、內政部、觀光局、台灣省政府以及台北縣政府共同負責保護與整修的工作,併為園林類二級古蹟。
中文名
林本源園邸
外文名
the Lin Family Mansion and Garden
別    名
林家花園
總面積
約1.3公頃
特    點
台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
位    置
台灣省台北市板橋鎮

林本源園邸基本介紹

林本源園邸園林概況

林本源園邸佔地約1.3公頃,屬中型宅園,可分成“園”和“邸”兩個部分:園又被稱作“板橋林家花園”,指的是住房之外的庭園部分,其中包含來青閣、月波水榭、定靜堂等多處房舍與人造山水;邸指的是林本源家族居住處,即庭園西側的三落大厝。三落大厝仍屬於林氏祭祀同業公會,需專人帶領才能入內導覽。

林本源園邸歷史文化

林本源園林為台灣望族林應寅家族所建。林應寅,於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由福建來台,其子林平侯跟隨赴台,後逐漸經商致富,為收租之便,於板橋鎮興建弼益館,此為林家園林之始。而後林平侯育有五子:國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分別立五號:飲、水、本、思、源,以國華"本記"和國芳"源記",對家族發展影響最大,故合稱"林本源"。此後,國華子林維源、林維讓時,林家花園建成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至1893年(光緒十九年),費銀50萬兩,聘請大陸名師,仿蘇州園林在三落舊大厝旁建造一座私家園林。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皆由唐山海運而來,無疑為台灣庭園的代表。
台灣光復初期,花園仍維持原來的規模。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一時之間,人口大增,人們缺乏棲身之所,林家慨然將花園部分借出,供來台同胞暫住。然經過二十多年後,漸漸被佔用摧毀,雜居人口百餘户。1972年,林家將花園部分捐出,並由台北縣政府和花園內的住户協調。1976年獲協議拆遷125户,且由林家第四代子孫林柏壽捐款一千三百多萬元,供作拆遷補償費。 1976年至1982年期間,被人潛入竊取建物及拍戲,烤蕃薯等,加以颳風下雨,宅園破落不堪。1982年10月31日,在相關單位的努力之下,終於開工修建,並於1986年12月竣工,耗資一億五千多萬元,1987年元旦正式開放,以供民眾參觀。1985年八月十九日經內政部核定為園林類二級古蹟。並有“園林之勝冠台北”之稱。

林本源園邸園林藝術

園邸宅園用地不規整,略呈三角形,西鄰老宅舊大厝,南臨新宅新大厝,北面與東面臨街。整體佈局採取了化整為零一系列庭院的方式,這固然是由於園林地形限制與多次擴建,但也保持了嶺南園林重庭園和庭院的傳統格局。
全園利用建築大致劃分為五個區域,各有各的功能特色,而又相互聯繫成一個有機整體。
第一區:園主人書屋“汲古書屋”和“方鑑齋”。
第二區:接待賓客的“來青閣”和觀賞花卉的”香玉簃“。
第三區:作為宴集場所的“定靜堂”。
第四區:登高遠眺的“觀稼樓”。
第五區:山池遊賞的”榕蔭大池“。
林本源園林平面圖(台灣大學《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 林本源園林平面圖(台灣大學《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
全園設有兩座園門,一座設在第一區南端,另一座設在第三區東端臨街。主人和內眷由內宅入園,賓客則須經老宅東林的窄而長的”白花廳“方可到達正門,這種做法與蘇州留園的備弄相似。不同的是,白花廳還兼作林家接待賓客的客廳,前後兩進院落,從第二進之後經過修長的遊廊折而向東,才能進入園內的汲古書屋小庭院。 [1] 

林本源園邸汲古書屋與方鑑齋

汲古書屋與方鑑齋
汲古書屋與方鑑齋(3張)
正廳坐東朝西,庭院十分雅靜,設置花台、樹木、魚缸、盆景,南端以兩層遊廊連接另一個小庭院方鑑齋。方鑑齋軸線轉折,正廳坐南朝北,是林維源兄弟讀書會友之處,取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之詩意(宋·朱熹 《觀書有感》)。庭院深處為水池,池岸邊兩株大榕樹濃廕庇日猶如傘蓋,池中設立戲台以供小型演出、拍曲,利用水面回聲增加音響效果。庭院右側假山倚靠牆壁,其上有小徑渡曲橋可達戲台;左側遊廊通往來青閣,牆壁鑲嵌宋明大家書畫條石。

林本源園邸來青閣

園內最大的一個三合院,軸線至此再作轉折。正廳來青閣坐東朝西,重檐歇山兩層樓,全用樟木製造。室內安裝西洋進口大玻璃鏡,光彩照人,益見豪華,是園內最精美的一棟建築物,乃貴賓住處,李鴻章、劉傳銘均下榻於此。登樓四望,園外景色盡收眼底。庭院當中建造方亭”開軒一笑“,亦作表演用的戲台。方亭周圍放置若干園林小品,諸如仿製當地高山族草寮之茅亭、鳥亭、硓古石台等,西面為開闊的唭哩岩石坪。庭院沿牆三面設置遊廊,南部與方鑑齋遊廊連接,向北則通兩路,一路為香玉簃,一路到達觀稼樓。香玉簃是來青閣附屬小庭院,內部有菊圃、花台,間置石桌。每到秋天,滿院菊黃似錦,乃為觀賞花卉的地方。 [1] 

林本源園邸觀稼樓

觀稼樓
觀稼樓(2張)
西山牆緊鄰老宅,登樓遠望,可借得觀音山下一片稼穡之景,阡陌相連。樓前後用圍牆圍合成小空間,透過雲牆上的漏窗,可窺見前庭院中的假山、梅花亭和後面的海棠形裝飾水池,以及榕蔭大池一區的山池花木之景,形成一系列框景的小品畫面。這一區較為封閉的空間與氣候的榕蔭大池區間開朗山水景觀形成鮮明對比,也是進入後者的一個前奏空間。

林本源園邸定靜堂

園內最大的建築物,也是主人招待賓客、舉行宴會的地方,坐南朝北,北臨二小院,園牆設漏窗。右側當街的另一座園門,額匾曰”板橋小築“。入門正對規整式小園,以海棠形水池為中心。池中建六方套環亭,前為草坪,後為小型山池一座。自定靜堂左側月洞門,即進入榕蔭大池。 [1] 

林本源園邸榕蔭大池

不同於其它各區,是全園創造開朗景色取勝的一區,此區以大水池”雲錦淙“為中心,順應於不規則的地段亦用不規則的池面,駁岸用料石砌築。池西跨水建半月橋和方亭,將池面劃分為大小兩個水域以增加層次深度。水池北岸仿林家故鄉漳州山水而堆砌假山,其或起或伏、或聚或散,沿牆佈列。其間穿插隧道、山洞,種植花木,頗有氣勢。 [1] 
參考資料
  • 1.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