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木種子檢驗

鎖定
林木種子檢驗是對林木種子播種品質的技術鑑定。目的是判斷各批種子的實用價值、制定合理的價格、選擇改善種子質量的方法。
中文名
林木種子檢驗
外文名
Forest tree seed inspection
説    明
一種檢驗方式
適用範圍
林木種子
介紹
林木種子播種品質的技術鑑定。目的是判斷各批種子的實用價值、制定合理的價格、選擇改善種子質量的方法。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林木種子檢驗標誌着林木種子已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
1869年德國人F.諾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種子檢驗室。1906年在德國漢堡舉行首屆國際種子檢驗會議,尋求國際間的合作。1908年美國和加拿大成立北美官方種子分析人員協會(AOSA)。1924年,在歐洲種子檢驗協會的基礎上改名重建的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STA),是各國政府對國際貿易的種子謀求統一檢驗方法的國際組織。以上兩個機構都把林木種子檢驗作為主要活動內容。ISTA的另一重要任務是為國際間貿易的種子制定種子抽樣和種子檢驗標準的程序和方法,稱國際種子檢驗規程。中國林木種子檢驗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7年林業部頒發《林木種子檢驗技術規程(草案)》,1982年國家標準總局發佈《林木種子檢驗方法》,同年林業部在北京和南京分別建立了北方和南方林木種子的檢驗中心。
種子檢驗結果能否説明整個種批,關鍵還在於送檢樣品對於種批有無代表性。為此需要根據隨機原則進行取樣並完善有關制度。種批在取樣送檢後妥善保存。常規檢驗項目有淨度、千粒重、含水量和發芽能力等。
淨度純淨種子重量佔測定樣品各成分總重量的百分率。舊稱純度或純潔率。是計算播種量的依據之一。貯藏中淨度不高會對種批的發芽能力產生不良影響。風選、篩選或水選是提高淨度的重要手段。在國際種子檢驗史上,早期一般採用精確法,20世紀50年代以後多改用快速法。純淨種子有統一的判斷標準。由於技術上的困難,種子極其細小的如桉樹屬樹種常不測定淨度。
種子千粒重氣幹狀態下1000粒純淨種子的重量,一般以克為單位。計算播種量的依據之一。千粒重隨樹種,也在一定程度上隨產地的地理位置、立地條件、母樹狀況、各年開花結實過程中的天氣條件以及採種期等因素而異。一般認為在同一樹種中千粒重數值較大的種批播種品質較好。測定時,種粒極不勻齊的用千粒法,一般用百粒法。種粒特大的如核桃板栗等習用每千克粒數表示種粒大小。種粒極小的如桉屬樹種常不測定千粒重。氣幹千粒重會隨空氣濕度而波動,為了確切比較各種批的品質,有時要在含水量測定之後計算絕幹種子的千粒重,稱絕對千粒重。
種子含水量遊離水和結合水的重量在測定樣品中的百分率,是影響種子生命狀況的重要因子之一。測定樣品重量取濕重時稱濕基含水量或相對含水量,取乾重時稱幹基含水量絕對含水量。測定樣品從送檢的含水量樣品中隨機提取。常用的方法為烘乾法。即在 105℃或更高的温度中將樣品烘至恆重,以樣品初始重量與恆重之差作為該樣品中游離水和結合水的重量。富含揮發性物質的種子用甲苯蒸餾法可以避免誇大含水量。種子的電導係數與含水量有關,據此設計出的種子水分速測儀可以瞬時自動顯示測定結果。
發芽能力發芽能力可在充分滿足發芽所需的水分、氧氣、温度和光照等條件,即在室內受控制環境中測定。同一樹種各個種批的測定條件需要嚴格一致,以保證測定結果在隨機變異範圍內具有重現性。
發芽的條件和判斷 種子發芽由相互重疊的 3個階段組成。第 1階段是吸脹(吸水膨脹)。吸脹所需水量約為種子乾重的2~3倍,不可缺少,過多則妨礙種子呼吸。吸脹後的內含物向外產生壓力,種皮沿發芽孔破裂,便於胚根伸出。但死亡的種子也能吸脹,有時種皮也能破裂,稱假髮芽。種皮透水性較差的種子則較難吸脹。因此不能以吸脹與否來判斷種子有無發芽能力。第 2階段中種子內部的酶活化,貯藏的營養物質逐步轉化為可溶狀態,供胚萌發時利用。第3階段是胚細胞繼續增大分裂,胚根伸出,最終發育成一個能開始獨立攝取營養的植株。1982年中國國家標準以胚根同該種粒的相對長度作為是否正常發芽的判斷標準。例如細粒種子伸出的胚根與該種粒等長,一般種子伸出的胚根超過該種粒長度的1/2,即認為正常發芽。國際上較普遍接受的正常發芽的定義是從胚中萌出該物種特有的基本結構,即表明有發芽能力。林木種子發芽的適宜温度隨樹種而異,同一樹種有時還因產地而不同,一般為25℃左右。許多樹種更適於晝夜變動的温度。測定時常在24小時中有 8小時供給30℃左右的高温,6小時供給20℃左右的低温。有生理休眠習性的樹種需在測定前施加破眠處理。
發芽能力指標 種子的發芽能力表現在發芽粒的多少和發芽進程的快慢兩個方面。表示前者的常用指標是發芽率,即在規定條件和規定時間內的正常發芽粒數佔供試種子總數的百分率。細粒種子則用單位重量(克)的供試種子中的正常發芽粒數表示。為了確切比較各種批對發芽環境的反應,可僅以飽滿種粒數為基數計算發芽率,稱絕對發芽率。度量發芽快慢的指標有平均發芽時間、發芽速率係數等。發芽速率達到高峯時的累計發芽百分數稱發芽勢。但由於理解上的分歧,這個指標在歐美有廢而不用的趨勢。表示發芽能力的每個指標都只能描述種子發芽能力的一個側面。60年代就有人嘗試組合出一個單一的指標全面概括種子的發芽能力,已有的這類指標有發芽指數和發芽值等。此外人們還在尋找根據室內發芽測定結果更好地預測種子的田間表現的途徑。
生活力快速測定 多在條件不足或時間有限時應用。生活力一般用供試種子中有生命的種粒數所佔百分率表示的方法。有碘化鉀法、硒鹽法、靛藍法等。60年代以來用得較多的是四唑法,即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的水溶液浸種。四唑在種子的活組織中被脱氫酶還原成穩定而不溶於水的紅色物質三苯基甲,而死亡的種子或種子中壞死的組織則仍呈原色。由此可根據不着色的部位及其大小逐粒判斷種子有無生命力。剖切種子觀察胚和胚乳的大小、硬度、顏色、光澤、氣味也可對種子品質作出某種判斷,所得結果用供試種子中優良種粒數的百分率表示,稱優良度。用穿透能力較弱的軟 X射線可使林木種子在感光材料上或通過攝像管等附加設備在熒光屏上清晰成像,顯示種子內部狀況,是林木種子檢驗中唯一的無損檢驗手段,可用於查定樣品中的飽滿粒、半飽滿粒、空粒、澀粒、多胚粒、畸型粒、機械損傷粒、蟲害粒的數量。這種方法可不破壞害蟲的生活環境而觀察它們在種子中的生活史。如配合適宜的襯比劑,還可用以判斷種子潛在的發芽能力(結構潛力)。種子生活力是種子科學中研究得相當活躍的一個新興領域,它的發展將對林木種子檢驗技術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