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放

(現代報人)

鎖定
林放,即著名報人趙超構(1910年5月4日-1992年2月12日),男,原名景熹,林放是其筆名。出生於浙江省文成縣龍川鄉下村。青年時期在温州藝文中學、甌海公學、温州一中就讀時開始接觸進步書報,參加學生愛國運動,高中未畢業被迫退學。1929年秋去日本,遊學東京、京都等地。1930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政經系。1934年畢業,受聘於南京《朝報》任編輯、記者,並開始撰寫新聞評論,頗多憂時愛國言論。1946年,參與籌建《新民報》上海版晚刊,任總主筆。
發表有《延安一月》等。為紀念林放,設有“林放雜文獎”、“趙超構新聞獎”、“温州超構獎”。
中文名
林放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省文成縣
出生日期
1910年5月4日
逝世日期
1992年2月12日
畢業院校
上海中國公學 [1] 
原    名
景熹
性    別

林放人物簡介

林放,即趙超構(1910年5月4日 [1-3]  -1992年2月12日),男,原名景熹,林放是其筆名。生於浙江省文成縣龍川鄉下村。1930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政經系。1934年畢業,受聘於南京《朝報》任編輯、記者,並開始撰寫新聞評論,頗多憂時愛國言論。先後任《新民報》副總主筆、總主筆,兼任上海《新民報》(晚刊)總編輯。發表有《延安一月》等。為紀念林放,設有“林放雜文獎”、“趙超構新聞獎”、“温州超構獎”。

林放人物生平

林放早年經歷

1934年,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政經系,任南京《朝報》編輯。1938年,任重慶《新民報》主筆,撰寫《今日論語》。 [1] 
1944年,參加中外記者團訪問延安,發表系列通訊《延安一月》,向大後方人民介紹延安真實情況。 [1] 
1946年,參與籌建《新民報》上海版晚刊,任總主筆,併為《人世間》雜誌撰寫專欄雜文,篇幅短小,但筆酣墨飽。遠至世界各地政壇風波,戰場烽煙,近在街頭巷尾社會見聞、市井瑣事,無不聚其筆端。 [1] 
1948年冬,趙超構遭國民黨當局迫害避居香港,次年進入解放區。上海解放後返滬,趙超構繼續主持《新民報》晚刊工作。 [1] 

林放抗戰期間

抗日戰爭開始不久,南京淪陷。趙超構積極參加新聞、文化界救亡運動,著有《戰時各國宣傳方案》一書,在武漢出版。1938年他在重慶受聘於陳銘德鄧季惺創辦的《新民報》,任主筆兼國際新聞編輯。由於周恩來和文化界進步人士的參與、支持,報紙深受讀者歡迎。
1944年春,他作為《新民報》特派員,參加中外記者訪問團,訪問延安。回重慶後,在《新民報》發表長篇通訊《延安一月》,十餘萬言,客觀公正地反映了革命根據地的實際情況。被認為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之後,中國記者寫的第一篇反映延安風貌的力作。

林放勝利之後

抗戰勝利後,《新民報》一度獲得較大發展,在上海南京北平重慶成都設五個分社八張日晚報。趙超構先後任副總主筆、總主筆,兼任上海《新民報》(晚刊)總編輯。1948年12月,受國民黨特務機關追 迫,經中共地下組織安排,潛往香港。不久,由香港赴華北解放區。1949年3月抵達北平。5月,隨解放大軍回上海新民報社工作。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林放解放之後

解放後,歷任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六至七屆政協委員,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1953年加入民盟,先後擔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員,常委,副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委員,常委,中央參議會常委。在新聞界歷任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顧問,全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會長。

林放文革初期

“文化大革命”初期,《新民晚報》被迫停刊,他受到衝擊,下放奉賢“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調上海人民出版社辭書編輯室工作,1982年《新民晚報》復刊,重任社長至1992年2月。

林放文革之後

1984年兼任《聯合時報》社長,還擔任過上海市文聯副主席,辭書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等職。
趙超構在看報 趙超構在看報

林放筆名“林放”

1982年1月1日,《新民晚報》復刊,六個版中《夜光杯》佔了兩個版。復刊第一天的《夜光杯》上,趙超構以“林放”為筆名的雜文專欄“未晚談”也開始與讀者見面。 [4] 

林放成就榮譽

林放辦報宗旨

趙構超從事新聞工作近60年,始終筆耕不止,奮鬥不已。自30年代初始,以史鐸、沙、沙駝、林放等筆名,每日撰寫新聞評論,擅長數百字一篇的雜文或時評。見解精闢,觀點鮮明,以幽默犀利的文筆揭露和抨擊國民黨統治的黑暗,伸張正義,為維護人民利益而大聲疾呼。建國以後,他更用自己的筆熱情歌頌黨和人民事業的勝利,歌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同時也對工作中某些失誤,社會上的一些落後現象和不正之風,直言極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雖已年屆髦耋,仍以滿腔熱情宣傳改革開放,振興經濟,洋溢着生氣勃勃的時代精神。他的文章經常被中央和各地報刊轉載、引述。他於九十年代初出版《世象雜談》、《末晚談》(一編,二編)、《林放雜文選》等。
1956年至1957年,他提出“短、廣、軟”的要求進行新聞改革。這時的《新民晚報》,毛澤東同志曾稱讚説“別具一格,我喜歡看”。1982年,在“文革”中被迫停刊16年的《新民晚報》復刊,他發表《我們怎樣辦晚報》的長篇講話,提出“宣傳政策,傳播知識,移風易俗,豐富生活”的編輯方針與“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辦報宗旨。在報社同仁齊心協力與社會各方大力支持下,《新民晚報》發行量從“文革”前的23萬份發展到1992年的150萬份。

林放毛澤東接見

趙超構不是共產黨人,但數十年風雨路程,他與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真誠合作,是中國共產黨的摯友和諍友。早在1944年5月,他隨團赴延安採訪,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同志,《延安一月》中一章《毛澤東先生訪問記》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毛澤東的音容笑貌。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單獨接見他,從上午9時交談至晚飯後。1957年,毛澤東同志先後三次接見他:一次是3月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期間;一次幹6月30日在中南海,他懷着“非常惶恐沉重的心情”去,主席勉勵他好好工作;第三次是9月“反右”以後,主席在上海一見他,就對旁人説“宋高宗的哥哥來了”,會場裏頓時爆發出熱烈的笑聲。1958年1月6日深夜,毛主席在杭州接見他,在杭州第二次接見時,主席希望他回家鄉參觀。當年5、6月間他回家鄉温州,採訪了兩個月,在《新民晚報》上發表了系列報道《我從故鄉來》。毛澤東與他會晤7次,成為知己。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遭迫害,但始終沒有動搖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

林放淡泊名利

趙超構一生甘於淡泊,勤勞儉樸,克己奉公,清正廉潔,不脱書生本色,非份之物一芥不取,對社會上某些人以權謀私搞特殊化的現象,他深惡痛絕。他在虹口區溧陽路一弄堂一幢舊式石庫房裏居住了40多年。幾乎每一位來訪者都會驚訝,他怎麼就住在這種又破又擠的房裏?組織上也多次考慮為他換房,可他就是不願意。他説他住得並不比一般老百姓差,更主要的,在這裏他聽得到羣眾的呼聲、要求。作為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新民晚報社社長,他可以有一部車,但是,他不去享受這個待遇,擠公共車上班。報社買來“母子”電話機,並且送到家中,他硬是退了回去,説“搞什麼特殊!”還是用老式的電話機。大女兒大學畢業在東北呆了30多年,想調回復旦大學。蘇步青、謝希德都是他的朋友,可他一次也沒有向他們提出。如今,女兒已兩鬢斑白,失去了機會。小兒子大學畢業後想留校任教,想請父親與學校打個招呼。他説:“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不要靠別人。”以至兒子分配外地,夫妻分居20多年。
他與同志、朋友相處,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從不疾言厲色。對於歷次政治運動中傷害過他的人,都取寬容態度,從不耿耿於懷,揭人之短。但是,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可一點也不含糊。撥亂反正,他第一個率先公開提出一個議題“江東弟子今猶在”。他可動感情了,因為這些“江東子弟”善變,“東風來了左滿舵,西風來了右滿舵,絕非一股上當受騙的無事者”。他有一套獨到的生活哲理。

林放人物逝世

1992年2月12日,趙超構與世長辭,享年83歲。他的人品、文品足以成為新聞工作者的楷模。

林放出版著作

生平作品結集《趙超構文集》六卷,文匯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林放後世紀念

林放林放雜文獎

林放雜文獎”創立至今已有16年了,對於傳承晚報文脈,弘揚林放精神,繁榮雜文創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 
1996年6月26日,《夜光杯》創刊50週年暨首屆“林放雜文獎”頒獎儀式在新民晚報春燕大廈舉行。 [4] 

林放趙超構新聞獎

2019年5月10日,“趙超構新聞獎永久評獎會址”掛牌儀式在超構故里文成舉行。趙超構新聞獎是中國晚報界的最高獎項,以已故的傑出新聞工作者、中國晚報界泰斗趙超構先生的名字命名,由中國晚協學術委員會組織評選,每年評定一次。 [2] 

林放温州超構獎

首屆温州超構獎評選表彰活動啓動。該獎項為温州市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榮譽獎,由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出3-5名。首屆超構獎評選表彰活動於2019年11月8日記者節啓動,將於2020年5月趙超構先生誕辰110週年之際進行表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