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嶺雀

鎖定
林嶺雀(學名:Leucosticte nemoricola):為燕雀科嶺雀屬的鳥類。體重16-25克,體長142-167毫米。雄雌同色,是一種體型中等而形似麻雀的褐色嶺雀。羽毛帶淺色縱紋,具淺色的眉紋和白色或乳白色的細小翼斑,凹形的尾無白色。雛鳥較成鳥多暖褐色。新疆亞種多棕褐色,下體色淡,無縱紋。與高山嶺雀的區別在頭色較淺,腰部羽的羽端無粉紅色。虹膜深褐色,嘴角質色,腳灰色。
見於主要生活於海拔較高的山坡、草地、高山草原和樹木稀疏的石礫堆處,海拔高度3600-5200米。為垂直遷移的候鳥,冬季下至海拔1800米以下的耕地邊緣。留鳥。常單獨和成對活動,冬季有時也見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羣。主要在地上覓食。以各種高山植物種子為食,繁殖期間也吃少量昆蟲。分佈於中亞及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至中國中部及蒙古。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林嶺雀
拉丁學名
Leucosticte nemoricola
外文名
Plain Mountain Finch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燕雀科
嶺雀屬
林嶺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 183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林嶺雀形態特徵

林嶺雀
林嶺雀(10張)
林嶺雀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和整個上體均為暗褐色,羽緣淡棕色,從而使頭頂和上體形成明顯的暗褐色縱紋。腰褐灰色微具棕色或白色羽緣,尾上覆羽黑褐色具寬的白色端斑,尾暗褐色具窄的棕色羽緣。翅上中覆羽暗灰色具白色端斑,大覆羽褐色亦具白色尖端,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外翈具窄的棕色或淡棕白色羽緣,內側次級飛羽具寬的棕色或棕白色羽緣,眼上有一不明顯的污白色眉紋,頰和耳覆羽棕褐色具淡色羽軸紋,肛周和尾下覆羽灰褐色具寬闊的白緣和尖端,翅下覆羽白色,腋羽黃色。 [3] 
幼鳥上體棕褐色,頭頂淡紅褐色,背具黑褐色縱紋,但較成鳥少。胸淡紅褐色,其餘下體皮黃色。 [3] 
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淡褐色或角褐色,背具黑褐色縱紋、但較成鳥少。胸淡紅褐色,其餘下體皮黃色。 [3] 
大小量度:體重♂16-25克,♀19-25克;體長♂142-167毫米,♀145-167毫米;嘴峯♂9-11毫米,♀10-11.5毫米;翅♂92-102毫米,♀90.5-101毫米;尾♂67-77毫米,♀66-76毫米;跗蹠♂19-23毫米,♀19-21.5毫米。(注:♂雄性;♀雌性)(指名亞種) [3] 

林嶺雀棲息環境

棲息於樹線以上、永久雪線以下的高山和亞高山草甸、灌叢和林緣地帶。海拔高度隨地區而不同,在中國從海拔3000-4500米皆見有分佈。是典型的高山灌叢草甸鳥類。在林緣和杜鵑灌叢中、也在有稀疏灌木生長的山邊岩石草地或裸露的岩石荒坡中的小塊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冬季也下到低山和溝谷地帶的灌叢草地等開闊地方,有時甚至進入農田地邊。 [3] 

林嶺雀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和成對活動,也成3-5只或6-7只的小羣,冬季有時也見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羣。主要在地上覓食,休息時多站在灌木上或一些孤立的樹上,有時也棲息在電話線上和突出的岩石上。以各種高山植物種子為食,也吃植物的葉、芽和花蕾,繁殖期間也吃少量昆蟲。 [3] 
鳴聲為尖聲的dui-dip-dip-dip,從岩石棲處發出。叫聲為輕柔的chi-chi-chi-chi或雙聲的尖哨音。 [3] 

林嶺雀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不丹、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區)、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4] 
常見。指名亞種見於中國西藏北部及東部、青海東部、甘肅、四川、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新疆亞種見於中國西北部和極西部。 [3] 
林嶺雀分佈圖 林嶺雀分佈圖

林嶺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營巢於巖壁和石頭縫隙中或洞中,也利用哺乳動物廢棄的洞穴。巢主要由草莖、草葉、鬚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獸毛和鳥類羽毛。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4-5枚,卵純白色,有時微沾粉紅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19-22毫米×14.8-16.1毫米,雛鳥晚成性。 [3] 

林嶺雀亞種分化

林嶺雀(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Leucosticte nemoricola altaica
Eversmann, 1848
2
Leucosticte nemoricola nemoricola
Hodgson, 1836
[2] 

林嶺雀保護現狀

林嶺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林嶺雀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