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寨村

(廣東境內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鎖定
林寨村,位於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境內,是廣東省首批27個古村落之一,以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建築羣而聞名。林寨村位於林寨河(即浰江)北岸,距鎮政府1千米,村域面積8.84平方千米。 [3] 
林寨村內有清代、民國古民居200多幢 [1]  ,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4座,是典型客家民居風格的四角樓
2012年12月17日,林寨古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4] 
中文名
林寨村
外文名
Linzhai ancient town
村落屬性
自然村
所屬政區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
村域面積
8.84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秦代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林寨村村落歷史

林寨古村
林寨古村(6張)
秦至明中葉,境域屬古龍川縣管轄。
明清時期,屬和平縣仁義圖。
民國時期,屬和平縣林寨鄉。
1949年,屬和平縣林寨區。1958年,屬和平縣浰江公社。1963年至2009年,先後屬和平縣林寨鎮石鎮、興井村。 [3] 
2013年3月13日,廣東省委常委、紀委書記黃先耀到林寨古村調研,指出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通過保護開發古村落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8月6日,《林寨古村旅遊開發總體規劃》評審會在和平縣舉行,由來自中山大學等院校研究所的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對《林寨古村旅遊開發總體規劃》進行評審,一致通過。

林寨村地理環境

林寨村位置境域

林寨古村,隸屬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位於林寨河(即浰江)北岸,距鎮政府1千米,面積8.84平方千米。 [3] 

林寨村水文

浰江河在兩山中間,自西向東流經林寨鎮,長約14千米,在東水匯入東江 [3] 

林寨村村落特色

  • 空間佈局
林寨古村坐落於浰江北盆地中間,村前是古云山、大嶺山,正面遠眺林寨主峯銅鑼嶂。 [3] 

林寨村經濟社會

林寨村人口

2015年末,林寨村有户籍人口6373人,常住人口4963人。村民大多為漢族,屬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還有數户共19人為畲族。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10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3人,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 [3] 

林寨村經濟

林寨村民傳統以經商為主,包括船運、典當、屠宰等行業,又兼養魚、種植蔬菜。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甘蔗、花生、大豆等。傳統食品有醃蕎頭、炒番薯幹、糖餅、粄皮、米糕、油果、油餈、餈粑、灰水粄、涼粉、艾粄、奶姑粄等。1980年以後,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 [3] 

林寨村主要景點

  • 豐翔第
豐翔第是下鎮鼎公元通派系鳳旗公建造的樓房,其建築特色有異於其他四角摟的圍樓式建築,重門深巷、曲徑迂迴、庭院深沉、井台露天、屋後留門。
  • 謙光樓
謙光樓始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正方形,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以四個樓閣為定點,中間以瓦屋連接樓閣。其中樓閣高4層,以石灰牆、火磚、百年木材及硬麻石條為主要材料徹成。天井、走廊道邊以長短不一的麻石條鑲成,門匾、橫樑、窗、護欄等製作手工非常考究,雕刻有文案圖畫、黃金材料題字。
  • 宣儀第
宣儀第是興堂玄孫陳鏡中的新樓,陳鏡中字寶三,因該樓閣樓牆上繪有一個時興的八卦鍾,指針永遠都是9時正,故鄉人稱寶三的鐘一天兩次準點,所以大家直呼此樓為寶三。
  • 赤樓
赤樓是清咸豐辛酉歲(1862年)侯任知府陳肇鑑的祖屋,當年建樓地基需填方,建築基礎不太堅實,建成後牆體出現一些小裂縫,當地人稱裂縫為“爆拆”,因是諧音“赤”,村民戲稱赤樓;後來因四角樓弟子較早接受革命思潮,舉辦農民運動講習班,組織農會,後東縱二支隊駐在這裏,指揮紅色暴動,鄉民們將這所紅色指揮所稱之為革命的“赤樓”。
  • 洋樓
"洋樓”是古村中又一座特別的樓,是陳襄廷在其祖屋南薰第前面興建的一幢仿西洋式建築。洋樓的建築與佈局,完全按照中國傳統建築文化進行設計,在造型和設計上巧妙地結合西洋建築藝術,其樓頂按中國古代重檐式建築,飾以綠色疏璃檐瓦,護欄用通花窗和花瓶柱,室內和樓梯鋪上意大利彩磚,光彩照人,吶喊回音, 美不可言。
  • 永貞樓
永貞樓是古村中最高大的建築,是清乾隆甲寅歲馳贈朝議大夫從四品候選知府陳興堂的新樓。永貞樓是較早建築的四角樓,它造型獨特,氣派蔚然,曲徑幽巷,通屋連通,炮樓巷道,水井馬廄,一應俱全。永貞樓固若金湯,據傳咸豐年間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將途經林寨,曾久攻不下,後朝廷下旨拆除四個兀角,以安匪患。
  • 薰南樓
薰南樓建於清道光丙午歲(1847年)是林寨富紳陳襄廷祖父陳豫年的當鋪,這裏是林寨地區早期的鄉村銀行,其下屬在龍川、河源、連平、興梅、贛南以及廣西等地開設分行,體現着東江客商的氣派。

林寨村歷史文化

林寨村地名由來

相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龍川縣令趙佗為防禦來犯之敵,派林可來此築寨守關。因林可立了戰功,遂獲此地作為其食邑,命名為林寨。 [3] 

林寨村歷史人物

從明代至清末,林寨古村有科考士子208人。近代名人主要有:陳瓊潤,優錄拔貢,清咸豐元年(1851年)考取進士,歷任運鹽司副使、通政使司參議、直隸州知州、道光欽命兩廣巡撫等職。陳國相,曾任清嘉慶廣西容縣知縣。陳襄廷(1875—1944),晚清舉人,民國時期曾兩任和平縣縣長、廣東省參議院議員兼廣東省督軍府顧問。此外,還有抗倭英雄陳學風,抗日烈士陳金章、陳伯權、陳才、陳添元、陳繼茂,革命烈士陳日升、陳伯文、陳榮智、陳仕安等。 [3] 

林寨村傳統民俗

待客風俗
以前客人探親,上午(或下午)來訪,一般到來後,主人必先煮上雞(鴨)蛋米粉給來客,吃意旨墊底(俗稱打點),待午餐或晚餐再次一齊入席用餐。婚嫁相親的一般到來,加上媒婆和陪伴的共有三四個人,每人亦需吃一碗煎荷包雞蛋米粉。
林寨陳姓客家菜特色:豬肉為菜王,盛宴有林寨的特色客家菜的十釀:釀豆腐,釀香信,釀苦瓜乾,釀毫豉,釀全鴨,釀豬腸頭,釀菜卷,釀春捲,釀腐卷、肉丸、紅悶肉等,早年林寨人弄動物內臟吃的時候,很多外人不以為然,吃過後覺得美味可口,所以餐桌上多了幾味菜,諸如炒牛腸肚、豬大腸、狗腑器之類佳餚、加上本土的俐江河魚、林寨烘豆腐、水晶霸雞、羅卜、芹菜、蒜,再配上魷、鮑、參、蠔等海味,堪稱一流。
婚筵喜宴
民間婚筵喜宴以豬肉、雞鴨、魚及豆腐或油炸豆腐、粉絲或香菇、海味、腐竹等為基本菜色,輔以筍乾及各類蔬菜。一般九至十碗,大體上以豬雞鴨魚為主。富裕家庭以釀豆腐、釀香信、釀蠔豉、釀蝦米、魷魚、墨魚、海蔘、紅燜豬肉、牛、羊、雞、鴨、鵝、肉丸等(宴席禁用狗肉),稱之豐盛酒席。
喪事
以吃豆腐、南瓜等為素菜。但正席要有豬肉。一般是豬肉、豆腐(吃白豆腐)、粉絲、腐竹及青菜瓜類等。多為七至八碗,九碗為豐盛。大部分人家以吃肉為主,菜餚不能比婚筵差,甚至要十碗葷,以示對協助辦理喪事及前來弔喪者的敬重和感謝。隨着政府規定實行火葬, 很多事情簡單多了, 喪事也象辦成喜事,甚至比喜事更浪廢,喪事的菜餚吃過是沒人要的,餐餐要新鮮,飲料酒類也用得特別多。做滿月、遷新居及慶壽筵,酒席類似婚筵菜餚,也多到街鎮, 縣城操辦。

林寨村文物古蹟

  • 林寨建築羣
林寨建築羣,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興井村內有清代、民國古民居200多幢,是全國最大的四角樓古建築羣。2015年12月,林寨建築羣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序號59)。 [5] 

林寨村物產美食

主食
林寨古村有勤儉節約之習,對飲食要求不甚苛求,都是以大米為主,配以番茨、芋頭、玉米、粟米及其他雜糧。一日三餐均為米飯,很多村民早餐也改為吃早點(麪食、米粉、肉湯等)。以前家家户户種植油茶樹,摘茶果榨油,食油以山茶油為主,花生油、豬油為輔。
萊餚
自古以來古村村民以自種青菜瓜豆為主,輔以鹹魚、豆豉、欖角、腐乳、南乳及各類蔬菜乾,一般家庭以自家米糠飼養一二條生豬。節日自家磨豆腐買些肉類。一般人年均吃肉量不超過十五市斤。自改革開放後,村民們吃肉量不斷增加,在家門口就能買到豬肉、牛肉、活魚、活雞等。很多家庭每天都有比較豐盛的菜餚,同時,喜歡吃新鮮蔬菜,佐餐也要調味品。

林寨村榮譽稱號

2011至2012年,林寨古村落景區相繼獲“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傳統優秀建築文化遺產名村”和“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稱號。
2014年10月,林寨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2] 
2017年6月,古村的四角樓系列照片在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上獲記錄獎並登上美國郵票。 [1]  2014年10月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2012年12月17日,林寨古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4] 

林寨村旅遊信息

林寨古村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