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寒碧

鎖定
林寒碧(1886~1916),原名昶,字亮奇,以別字寒碧行世,生於侯官(今福州)仕宦之家。1909年與秋瑾摯友徐藴華結為連理,並雙雙加盟南社,常以詩詞唱和,時人稱羨。辛亥革命前夕,林寒碧學成歸國,奔走戎馬,不辭勞瘁,在革命隊伍中頗有聲譽,也是日後最為堅定的反袁鬥士之一。
中文名
林寒碧
別    名
原名昶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16年

目錄

林寒碧主要經歷

1907年春,在日本留學的林寒碧回國休假,到上海拜訪女革命家秋瑾,在秋瑾寓所認識了秋瑾的女弟子徐小淑。林寒碧個子高挑,容貌清秀,才思敏捷,性情温和,給秋瑾和小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秋瑾悄悄地對小淑説:“賜可妻也。”
秋瑾犧牲後,徐小淑追隨徐自華和吳芝瑛義葬秋瑾於杭州西泠並集會追悼,林寒碧也參加了這次活動,並認識了小淑的老師陳去病,陳去病對寒碧的評價是:“温文爾雅,弱冠奇才。”徐小淑眼中的林寒碧是一位純潔的青年、日後必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棟樑之材,再加上有兩位師長的讚許,芳心遂動。
1909年5月2日,陳去病為媒,林寒碧和徐小淑在上海張園舉行婚禮,出席賓客有數百人。後來,林寒碧和徐小淑雙雙加盟南社,常以詩詞唱和,時人稱羨。
辛亥革命前夕,林寒碧學成歸國,奔走戎馬,不辭勞瘁,在革命隊伍中頗有聲譽。民國建立後,宋教仁出任農林總長,禮聘寒碧為秘書,寒碧成了宋教仁的左右手。宋教仁被刺後,身為眾議院秘書的林寒碧成為堅定的反袁分子,經常在報上發表激烈的反袁言論,以至一度不得不離開上海避禍。
1915年夏,徐小淑帶着5歲的女兒林惠隨寒碧赴遼東瀋陽附近的本溪湖避難,過了近一年清苦的生活。返回上海後,林寒碧出任《時事新報》總編輯,以筆桿討伐袁氏,抨擊軍閥。1916年8月7日夜,寒碧從報館外出赴摯友梁啓超之約,在靜安寺路馬霍路口被英國人克明的汽車撞死。此時,他的小女兒林隱(字北麗)出生才17天。 [1] 

林寒碧墓址

林寒碧死後四年,即1920年,徐藴華把他葬到杭州的孤山之陰,同時也築了自己的生墓。
1962年,徐藴華在上海去世,享年79歲。雖然當時徐藴華自己和林寒碧之墓還保存在西泠橋畔,但合葬的願望已經不現實了,於是徐藴華最後被葬在上海梅隴公墓。
1964年,林寒碧墓與其他孤山上的墓一同被遷到吉慶山馬坡嶺,也就是後來的西湖文化名人墓地。

林寒碧著作

徐藴華、林寒碧詩文合集 徐藴華、林寒碧詩文合集
周永珍女士在參與編輯《柳亞子文集》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少徐氏姐妹的作品,後來當她看到中華書局出版了《徐自華詩文集》時,深感“雙璧缺一,甚為憾事”。於是,在林寒碧幼女林北麗女士的全力協助下,多方查找,廣為蒐集,在1999年編輯出版了《徐藴華、林寒碧詩文合集》,使這對詩侶動人魂魄的情懷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也為中國近代詩史留下了珍貴的一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