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季周

鎖定
林季周(1928—1997)四川南充人。農學家、玉米育種家、農業科技管理專家。1951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0年在前蘇聯獲農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陝西省農科院院長、陝西省副省長等職。育成“武105”“陝單1號”等10多個玉米雜交種,推廣面積佔全省雜交育種玉米麪積的70%以上。曾獲全國和陝西省科學大會獎,農業部成果一等獎等。著有《玉米遺傳成育種學》《陝西玉米品種志》等。 [1] 
中文名
林季周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8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畢業院校
西南農學院
職    業
玉米育種家,原陝西省副省長
主要成就
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農業部一等成果榮譽獎
出生地
四川省南充市

林季周人物經歷

1928年,林季周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的一個大家庭,父親早逝,由伯父資助撫養長大。1947年春,他考入進步民主人士在重慶南温泉創辦的西南學院土木工程系。這個學校民主空氣較濃,政治鬥爭激烈。在地下共產黨員羅廣斌(《紅巖》作者)的影響下,他參加了進步學生組織的“清明學會”。創辦了《清明壁報》,評論時局,動員和組織學生與學校反動勢力作鬥爭。由於他對國民黨的政治腐敗、社會黑暗不滿,參加了地下黨團結進步青年的秘密組織“學習社”,學習進步報刊,參加“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為了壓制學生運動,重慶當局查封了西南學院。不久,林季週考入北碚相輝學院農藝系(解放後併入西南農學院),參加過在重慶沙坪壩舉行的學生示威遊行活動。同時,他刻苦學習,與一些同學組織了“田間學會”並擔任總幹事,創辦刊物《農家事》,廣泛獵取專業知識,創造條件進行田間實驗,掌握實踐技能。
1951年,林季周大學畢業,學校決定他留校當助教。當時國家號召畢業生到西北、華北和東北,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他主動申請到最艱苦的西北地區工作。於是他告別了故鄉和親人,來到了古城西安,分配到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技術室工作。西北農科所在楊陵(當時屬武功縣)成立後,又調入該所工作。主要負責西北各省區農業試驗農場的管理和協助領導起草有關文件,並創辦《西北農業技術彙刊》。同時,深入基層進行農業生產調查,兼搞水稻品種和栽培試驗。
1955年,國家考選留蘇預備生,林季周被錄取,隨即到北京學習俄語一年。1956年冬,他進入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深造,攻讀作物栽培學,為雅庫希金院士研究生。院士年老退休,後由斯捷潘諾夫教授任他的導師。林季周在蘇期間,先後受到在蘇訪問的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切的接見,深受鼓舞。他決心努力學好本領,回國後為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事業多做工作,多創成果。
林季周的生活十分儉樸,省下的助學金沒有買“三機”(照相機、收音機、縫紉機),而都買了書。回國時。他帶回了兩大箱書籍,還陸續給原所在單位寄過一些專業書。但他的學習卻刻苦勤奮,博聞強記,注重實踐,在圖書館他是常客,博覽羣書;在試驗地裏,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他那頎長清瘦的身影。四年中,他夜以繼日地刻苦鑽研,研究了穀子、燕麥、高粱、飼用粟和一年生黑麥草、蘇丹草以及箭苦碗豆等多種行做的栽培。他寫的論文《一年生飼草生物學特徵和生產量比較的研究》,發表在學院刊物上。在畢業答辯時,導師和辯護人認為他的研究結果對蘇聯非黑鈣土地帶一年生飼草的栽培有實際指導意義,被授予農學副博士學位。
林季周學成回國後,仍然回到陝西農科院工作。為了報效祖國。他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出國前,他曾通過多點試驗和調查,明確關中可以改種粳稻,鑑定出適合品種為“銀坊粳”。同時,他還發現北方稻區存在一些書本上沒有記載的非粳非秈類型品種。回國後他繼續主持水稻科研課題,他的助手們走遍了全省稻區,在農村設點進行品種和栽培試驗,發現秦嶺北麓的關中雖屬北方稻區,但和屬南方稻區的漢中盆地的水稻生態條件相似,品種可以相互利用。這為以後水稻引種和品種更換提供了依據。為此,他撰寫了稻田輪作和栽培技術等研究報告及指導生產的文章。
60年代初,國家處於經濟困難時期,糧食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大問題。玉米是陝西省僅次於小麥的第二大糧食作物,但生產和科研卻遠遠落後於兄弟省市。主管部門從國外引進的大量玉米雜交種都不適應,甚至給生產造成了損失。1962年,院領導為了加強玉米工作,決定由林季周主持玉米育種。對他來説,在玉米這個領域進行科學研究,一切得從頭開始。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組織分配的任務,不管遇到多大困難,也要一定想方設法去完成。在研究工作中,他潛心鑽研,努力開拓,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裏,也沒有停止過工作。他虛心向前輩學習,但不因循守舊,更不迷信書本和權威,敢於提出與前輩名家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他注重聯繫實際,不斷對實踐中的問題作出科學的概括總結。很短時間內在他和全體同志共同努力下,使陝西的玉米育種和栽培研究工作有了起色。1965年中國農科院《簡報》第51期曾以《陝西省糧作所破舊立新,玉米育種工作進展迅速》為題,進行了通報表揚。
林季周是我國較早提出利用玉米單交種的農學家之一。在他的率領下,玉米育種組應用他的理論,在十幾年內取得豐碩成果。先後育成了武字號玉米自交系和陝字號玉米雜交種各十多個品種。70年代初,在省內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如陝玉661、陝玉652、陝玉683。黃白單交、黃白雙交、陝單一號、陝單五號等分別成為春夏播玉米的骨幹品種,推廣面積曾佔省內雜交種面積約1000萬畝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據計算,由於這些雜交種的應用,使陝西玉米單產由1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公斤以上,增產的糧食摺合人民幣約三億元以上。這些品種有的也為其他省市廣泛引用。
1978年,召開全國科學大會,帶來了科學的春天。林季周參加了大會,聆聽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講話,心情萬分激動,決心把在“文革”中耽誤的時間再奪回來。1979年,他被任命為陝西省農科院副院長,隨後擔任院長。從領導一個科研領域到管理擁有十四個專業研究所的多學科、多層次的綜合科研機構,對他來説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他服從組織安排,挑起了重擔,一方面仍然負責玉米攻關課題,另一方面抓緊時間學習業務,擴大知識面,熟悉全院科技情況,提高組織管理能力。通過很短時間的工作,贏得了院內科技人員的擁護和愛戴。
1983年4月,陝西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林季周為副省長。就任之後,林季周主管教育、科技衞生、計劃生育等工作。還兼任了省廣播電視大學校長、省考試委員會主任、省委地方病領導小組組長、省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等十多個職務。在相當長時期內他住在辦公室,白天處理事務,走訪調查,熟悉情況,夜間翻閲材料,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有關業務知識以及經濟管理知識。他堅持在幹中學,學中幹,終於由很不適應,到比較適應,由不敢大膽工作,到敢於負責地工作,在新的征途中邁開了新的步伐。但林季周,沒有陷入具體事務圈子之中,他不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總是注意抓大事,指方向,給思想,想辦法,在宏觀上進行指導。與此同時,他也十分體諒下屬部門的困難,總是盡力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他不打“官腔”,推託責任,處理事情果斷而穩妥,贏得了廳局同志的信任。林季周長期在基層工作,深感現行管理體制的弊端甚多,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改革就不能實現黨的戰略目標。他堅決擁護黨中央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並積極貫徹執行。他與有關廳局同志一起,調查研究,統一認識,明確各項改革的指導思想,提出改革的辦法和措施,對陝西省普教、高教、科技和衞生等各項工作的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 [2] 

林季周科研成果

從60年代起,林季周主要致力於玉米育種、水稻栽培研究,先後主持育成武字號玉米自交和雜交種10多個,是我國較早提出直接利用玉米單交種的農學家之一,併成功地解決了制種產量低、成本高等問題,對陝西糧食增產做出重大貢獻。其中陝玉611、652、683、黃白單交、雙交、陝單一號、五號、七號、九號等,成為陝西春夏玉米的骨幹品種。陝單一號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陝西省科學大會獎,陝單七號1980年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和陝西省科研成果一等獎,陝單九號1982年獲陝西省科研成果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是《玉米遺傳育種學》一書的主要編寫人,還主編了《陝西玉米品種志》。 [3] 

林季周榮譽稱號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和陝西省科學大會上,均被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89年被評為陝西科技精英。 [3] 

林季周人物評價

林季周是新中國培養的農學家和領導幹部。他深深懂得,自己的每一點成績和進步,都離不開黨的培養和羣眾的支持。他常説:“我是一個只想乾點實事而沒有多少雄心壯志的人,我至少有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會出國深造;二是沒想到在科研上取得一點成績會受到表彰獎勵;三是更沒想到會當上副省長。我的命運是與黨的事業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緊密相聯的,所幹許多事都是逼出來的。”幾十年來,他盡最大努力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人民展示出了一個新中國培養的優秀知識分子的光輝形象。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