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口縣

鎖定
林口縣,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北部,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28°10′—131°08′,北緯44°45′—45°58′之間。總面積6688平方千米。 [13]  [18]  林口縣屬寒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顯著,四季分明,春秋季短,氣候多變,夏季温熱多雨,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山區局部小氣候比較明顯。 [12]  截至2019年7月,林口縣下轄11個鎮,176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林口鎮。 [10]  2022年,林口縣户籍總人口318785人。 [8] 
林口縣因地處張廣才嶺、老爺嶺森林峽口處而得名。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林口縣始建縣,1983年9月,為牡丹江市轄縣。 [21]  林口縣位於牡丹江、七台河、雞西三市交匯的交通樞紐處,鶴崗—大連公路(201國道)和牡佳鐵路縱貫南北,省道方虎公路和林密鐵路橫貫東西,並且與縱向的201國道和牡佳鐵路相交於林口鎮。 [15]  林口縣先後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等稱號。 [2-4]  2011年,林口縣境內國家3A級旅遊景區有“八女投江”烈士殉難地景區、蓮花峯旅遊度假區、響水河驚險漂流景區、林泉河情侶漂流景區4個。 [21] 
2022年,林口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161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3000萬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78545萬元,同比增長0.7%;第三產業增加值370067萬元,同比增長4.2%。三次產業結構為43:10:47。 [8] 
中文名
林口縣
外文名
Linkou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231025000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北部
面    積
6638.27 km²
下轄地區
11個鎮
政府駐地
林口鎮
電話區號
0453
郵政編碼
157600
氣候條件
寒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18785 人(2022年户籍人口)
著名景點
“八女投江”烈士殉難地景區
蓮花峯旅遊度假區
火車站
林口站林口南站
車牌代碼
黑C
地區生產總值
781612 萬元(2022年)

林口縣歷史沿革

林口縣因地處張廣才嶺老爺嶺森林峽口處而得名。
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林口縣域便有人居住。夏、商、周、秦時為肅慎人居住地,此間,戰國時期隸屬燕國遼東郡,秦代隸屬秦朝遼東郡。 [12] 
漢、晉時,林口縣域為肅慎後裔挹婁人居住地。此間,西漢時期隸屬漢朝玄菟郡,東漢時期隸屬漢朝遼東郡,三國時期隸屬魏國昌黎郡,西晉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縣域為北燕屬地。 [12] 
北魏時,縣域屬勿吉人拂涅部轄區。 [12] 
隋代,縣域為靺鞨人居住地。 [12] 
唐代,縣域大部分屬黑水靺鞨都督府轄區,小部分屬粟末靺鞨渤海都督府轄區;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林口縣域為其獨奏州郢州屬地。 [12] 
遼代,靺鞨族稱女真,縣域為遼王朝東京道遼陽府五國部之一越裏吉直轄地。 [12] 
金代,屬上京路所轄的胡裏改路轄區。 [12] 
元代,縣域為遼陽行中書省水達達路胡裏改萬户府轄治。 [12] 
明代,縣域初為建州女真部轄區,後建州部南遷,縣域為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部轄區。 [12] 
清代,順治四年(1647年),設牛錄章京駐防寧古塔(今寧安)地區,縣域歸其所轄;順治十年(1653年),縣域轄於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縣域轄於寧古塔將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縣域為吉林將軍屬下的三姓(今依蘭)副都統和寧古塔副都統分轄;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縣域為吉林行省屬下的依蘭府和寧安府分轄。 [12] 
中華民國成立後,林口縣域為吉林省東北路道(依蘭道)依蘭府和東南路道(延吉道)寧安府分轄。 [12] 
民國七年(1918年)後,林口縣域為吉林省屬下的依蘭、密山、穆稜、方正、寧安和勃利等縣分別轄治。 [12]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開始屬偽滿吉林省公署轄。 [12]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0月,劃歸新成立的偽滿三江省和濱江省分轄。 [12]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偽滿洲國設牡丹江省,縣域西南部隸屬寧安縣部分和東南部隸屬穆稜縣、密山縣部分劃歸牡丹江省轄。 [12]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偽滿洲國政府將“三江省勃利縣、牡丹江省密山縣及穆稜縣區域之一部”劃出合一成立林口縣,歸偽滿東安省轄。 [12]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林口縣劃歸偽東滿總省轄。 [12]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歸偽東滿省轄;同年8月,林口縣解放;同月,國民黨地方勢力建立林口縣國民政府;10月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江人民自治軍接管林口縣國民政府,建立縣民主政府;12月底,縣政府人員被迫撤離。 [12]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合江軍區剿匪部隊再建縣政府,隸屬合江省;4月,綏寧省正式成立,林口縣隸屬綏寧省;5月,牡丹江市五河林地區與林口縣合併為五林縣,隸屬綏寧省,林口縣建制撤消;10月,綏寧省撤消,8日,東北各省(市)行政聯合辦事處行政委員會(10月16日改稱東北政委會)直屬牡丹江專區建立,牡丹江專區在區劃上屬松江省,在行政上直屬東北政委會,五林縣行政上隸屬牡丹江專區,區劃上屬松江省。 [12]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從勃利縣劃出刁翎地區,設立刁翎縣;2月,從五林縣劃出3個區恢復林口縣建制,隸屬合江省,由第一行政專員公署(勃利專署)領導,原五河林地區仍稱,隸屬牡丹江專區,今林口縣域進入刁翎、五林、林口三縣並存時期;8月,牡丹江專區與合江省東安專區合併成立牡丹江省,林口縣與五林縣隸屬牡丹江省;同月,勃利專署撤消,刁翎縣直屬合江省政府領導。 [12]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撤消牡丹江省,五林縣劃歸松江省轄,林口縣劃歸合江省轄,13日,牡丹江省政府撤消,林口縣政府隸屬合江省政府領導;9月,五林縣與新海縣合併為海林縣,管轄五林、新海兩縣全部區域。 [12] 
1949年1月6日,撤消刁翎縣建制,所屬區域併入林口縣;4月,林口縣政府改稱林口縣人民政府;5月,合江省與松江省正式合併,稱松江省,林口縣隸屬松江省。 [12] 
1954年3月,林口縣人民政府改稱林口縣人民委員會;8月,松江省與黑龍江省正式合併,稱黑龍江省,林口縣歸其所屬。 [12] 
1956年3月,黑龍江省設牡丹江專區,林口縣隸屬牡丹江專員公署。 [12] 
1967年6月,林口縣成立革命委員會,隸屬牡丹江地區革命委員會。 [12] 
1980年9月,屬牡丹江地區行政公署。 [21] 
1983年9月,為牡丹江市轄縣。 [21] 

林口縣行政區劃

林口縣區劃沿革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林口縣下轄林口村,轄阜隆崗、向陽、趙瞎子店、楚山、山東會、太平、洞子、馬鞍山8個屯;龍爪村,轄龍爪屯;古城村,轄古城、馬鹿溝、西亞河沁、湖水別拉、小馬當溝5個屯;青山村,轄青山、秋皮溝兩個屯;奎山村,轄奎山、安山、安樂、吉祥、麻山5個屯。 [12]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林口縣大致下轄林口街,轄東街、西街、街東(今戰鬥)、街西(今勝利)、東關(今東關、東風)、西關(今團結)、阜隆崗、六號(今六合)、太平、洞子、馬鞍山等村屯;古城村轄古城鎮和七星泡、新立、烏斯渾、馬鹿、德安、湖水別拉、亞河沁等屯;龍爪村轄龍爪鎮和向陽、山東會、頭道河子(今頭道)、二道河子(今龍豐)、興隆(今龍興)、西山、植場、灣龍、十八方地(今萬寶)等屯;奎山村轄奎山村和安山、安樂、吉祥、餘慶、麻山、大楊木背等屯;青山村轄青山村和小二龍、青山河口、大二龍、虎山、佛嶺(今屬勃利縣)等屯。 [12] 
1956年,海林縣撤銷,所屬五林、朱家溝、二道河子、柴河、柳樹河子5個行政區劃歸林口縣;同年4月,林口縣轄1鎮、2區、38鄉;9月,合併為1鎮、2區、22鄉。 [21] 
1957年,合併為1鎮、14鄉,麻山鄉劃歸雞西市。 [21] 
1958年8月,鄉改公社。 [21] 
1962年10月,林口縣柴河、二道河子、三道河子3個公社劃歸復建的海林縣。 [21] 
1984年,林口縣轄林口鎮、中興、古城、龍爪、亞河、奎山、寶林、柳樹、朱家、五林、五星、蓮花、三道通、刁翎、雙豐、建堂16公社;同年4月、公社改鄉、鎮。 [21] 
2001年,中興、雙豐、五星、寶林4鄉分別併入林口、刁翎、五林、龍爪和柳樹5鎮,292個村合併為200個。 [21] 
2008年1月,五林鎮劃歸牡丹江市陽明區。 [21] 
2011年,林口縣轄林口、古城、龍爪、青山、朱家、柳樹、蓮花、三道通、刁翎9個鎮,建堂、奎山2個鄉,共11個鄉級政區;下設11個居民委員會,176個村民委員會;設有53個居民小組,768個村民小組,有125個屯。 [21] 
2016年8月,林口縣建堂鄉撤鄉設鎮,以建堂鄉行政區域為建堂鎮的行政區域,原隸屬關係、政府所在地不變,鎮政府駐東興村。 [1] 

林口縣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7月,林口縣下轄11個鎮,176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林口鎮。 [10] 
行政村/社區
站前辦事處第一社區、站前辦事處第二社區、站前辦事處第三社區、站前辦事處第四社區、站前辦事處第五社區、站前辦事處第六社區、站前辦事處第七社區、站前辦事處第八社區、站前辦事處第九社區、站前辦事處第十社區、東街辦事處第一社區、東街辦事處第二社區、東街辦事處第三社區、東街辦事處第四社區、東街辦事處第五社區、東街辦事處第六社區、東街辦事處第七社區、東街辦事處第八社區、西街辦事處第一社區、西街辦事處第二社區、西街辦事處第三社區、西街辦事處第四社區、西街辦事處第五社區、西街辦事處第六社區、西街辦事處第七社區、南山辦事處第一社區、南山辦事處第二社區、南山辦事處第三社區、南山辦事處第四社區、南山辦事處第五社區、七星村、新發村、振興村、紅升村、紅旗村、六合村、友誼村、東豐村、東關村、團結村、鎮東村、鎮北村、鎮西村、興華村、阜龍村
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新立村、烏斯混村、德安村、湖一村、前進村、馬路村、長安村、安民村、河北村、沿河村、紅石村、四間房村、湖水二村、湖北村
長青村、永安村、保安村、治安村、東溝村、四合村、三家子村、東崗子村、下馬蹄村、上馬蹄村、樣子溝村、興隆村、原發村、東發村、德勝村、勝利村、雙豐村、二道村、雙發村、東風村、黑背村、生產村、中合村、新合村、五七村、互利村
三合村、萬家村、大鹼村、小鹼村、牛心村、解放村、站前村、興豐村、仙洞村、太安村、富家村、朱家村、新安村、新興村、鹼北村、良種場村、新勝村
柞木村、雙河村、戛庫村、柳西村、柳新村、萬壽村、復興村、柳樹村、榆樹村、土甸子村、柳毛村、柳寶村、寶山村、三道村
江東村、江南村、一村、二村、 長勝村、四道村、署光村、新建村、新青村、五道村、大屯村
龍爪村、暖泉村、灣龍村、山東會村、向陽村、紅林村、泉眼村、寶林村、綠山村、高雲村、興隆村、民主村、龍豐村、植場村、小龍爪村、保安村、新龍爪村、合發村、楚山村、龍山村
江西村、柳樹村、蓮花村、東河村、東柳村、字砬子村、新富村、大發村、新民村
立民村、亞河村、亞東村、永河村、合樂村、青山村、青發村、青平村、小二龍村、大二龍村、新合村、虎山村、聯合村
馬橋河村、西北楞村、山河村、小盤道村、大盤道村、靠山村、東興村、北興村、永進村、河西村、通溝村、土城子村、河興村、大百順村、小百順村、紅旗村
奎山村、雙龍村、安樂村、餘慶村、吉慶村、安山村、共禾村、永安村、太平村、馬鞍山村、前楊木村、後楊木村、慶嶺村、中山陽村、上山陽村、長豐村
中南區社區、中北區社區、河北區社區、河西區社區、四道經營所社區、勝利經營所社區、向陽生活服務公司社區、湖水經營所社區、青山經營所社區、曙光經營所社區、紅石經營所社區、蓮花經營所社區、西北楞經營所社區、團結經營所社區、前哨經營所社區、刁翎經營所社區、戰鬥林場生活區、奮鬥林場生活區、東昇林場生活區、朝陽林場生活區、先鋒林場生活區
參考資料: [11] 

林口縣地理環境

林口縣位置境域

林口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北部,地處張廣才嶺、老爺嶺和那丹哈達嶺交接地帶,東與雞東縣、雞西市麻山區、滴道區毗鄰,西與方正縣海林市相連,南與牡丹江市陽明區、穆稜市交界,北與依蘭縣勃利縣接壤,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28°10′—131°08′,北緯44°45′—45°58′之間。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50千米,總面積6638.27平方千米。 [13]  [18] 

林口縣地質

  • 構造&地層
林口縣大地在黑龍江省地層區劃中位於興凱湖——佈列亞山地層區,分屬於佳木斯隆起帶和張廣才嶺優地槽褶皺帶兩個三級構造單元。縣域牡丹江以東地區屬於佳木斯隆起帶南部的老爺嶺和完達山地塊,稱林口凸起,包括三道通鄉、蓮花鄉牡丹江以東地區和其他14個鄉鎮的全境;牡丹江以西地區屬於張廣才嶺優地槽褶皺帶的一部分,包括三道通鄉、蓮花鄉牡丹江以西地區。 [12] 
林口縣地層包括上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層次,其分佈特點是:上太古界一元古界分佈廣泛,由一套變質岩系組成;古生界缺失;中生界分佈零星,由一套含煤的火山——沉積岩系組成;新生界出露較少。 [12] 
  • 地質運動
林口縣域地質地層最初形成於地質年代的太古代前寒武紀,距今約25億多年以前,當時縣域為一片海洋。前寒武紀時,今興凱湖一帶發生了“興凱旋迴運動”,這個運動使所涉及的地域固結隆起,抬升為陸地,造成“興凱一佳木斯隆起帶”,縣域絕大部分位於佳木斯隆起帶的南端。其基底是最古老的太古界麻山羣、元古界興東羣、黑龍江羣地層和元古代晚期花崗岩侵入岩。此時期縣域地質地層構造活動強烈,多次出現海進、海退和沉積間斷,並有大量元古代岩漿侵入活動,造成元古代地層發生程度不同(一般都較深)的變質作用。古生代,地球上發生了“加里東和華力西”兩次造山運動,距今約2.3—6億年。加里東運動在縣域主要表現為上升運動,它使林口南部老爺嶺地塊上升並與褶皺整體分離開來,稱老爺嶺地塊林口台塊。 [12] 
之後的華力西運動使老爺嶺兩側地槽褶皺成山,對縣域起擠壓、抬升作用,在縣域大地構造活動中,主要表現為斷裂構造,並有少量岩漿侵入。這一時期,張廣才嶺優地槽也褶皺成山,在華力西旋迴中升降頻繁,局部造火山岩淺海。二迭紀時期,距今約2.5億年,主脊呈帶狀展布,露出海面,其中包括縣域牡丹江以西地區。距今2.3億年進入中生代,地球發生“印支、燕山”兩大造山運動。在白堊紀中晚期,距今約1億年,受燕山運動影響,張廣才嶺、老爺嶺和完達山脈起伏加大,地勢西高東低,統一了構造線的發育走向,形成了以北北東為主新華夏系構造體系。此時期,由於褶皺帶最終形成,縣域各主要河流均已出現。燕山期構造運動在縣域主要表現為斷裂作用,伴隨斷裂活動有火山活動,在縣域及邊緣地區形成了一些火山盆地。距今6500萬年進入新生代,地殼處於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時期,差異上升運動不斷。近200萬年以來,林口南部老爺嶺地帶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約上升130米。由於新構造運動十分強烈,火山、地震頻繁。火山噴發又形成玄武岩台地。第四紀全新世中期以後,地殼進入相對穩定時期,縣域大地沒再有大的地質構造運動發生。 [12] 

林口縣地形地貌

  • 地形
中低山地:中低山地屬老爺嶺、張廣才嶺餘脈和完達山脈延伸部分,面積4404.2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61.3%,一般海拔在400—600米。位於縣域西北部、北部和中部,包括10餘個鄉鎮山區,但主要分佈在三道通、建堂、亞河、寶林和柳樹鄉。地貌特徵是地勢高拔,山峯連綿,支脈縱橫;山體廣闊,坡度大,多呈渾圓狀;出露岩石多為花崗岩及其變質岩,覆土較薄,土壤母質較粗,植被茂密。 [12] 
漫崗坡地:位於縣域中部和南部,處在中低山地周圍,面積1939.9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27%;一般海拔200—400米,相對高程較小,只有20—40米。主要分佈在烏斯渾河與五林河上游兩岸的山麓台地上,包括奎山、古城、中興、林口、龍爪、朱家、五林、五星等鄉鎮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地貌特徵是斜坡較緩,崗地較平,形成坡崗連綿、波狀起伏的漫崗坡地。 [12] 
河谷平原:位於牡丹江、烏斯渾河兩岸的沖積平地和階地上,面積495.7平方千米,佔全縣面積的6.9%;一般海拔150—240米。主要分佈在三道通、蓮花、刁翎、雙豐、建堂等鄉鎮。地貌特徵是地勢平坦,江河縱橫。 [12] 
溝谷窪地:位於五林河、鯰魚河、亮子河兩岸,面積344.9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4.8%;一般海拔200—350米。地貌特徵是地勢平坦,比較狹窄。 [12] 
  • 地貌
林口縣是一個山區縣份,境內羣山起伏,重巒疊嶂。縣域西北部是張廣才嶺,北部、東北部是完達山餘脈,南部是老爺嶺,西部和東部分別是屬於老爺嶺山系的鍋盔山和肯特阿嶺,中部是林口構造盆地。整個地勢為四周高,中間低。西部、西北部山勢險峻,地勢最高;東部山勢稍趨平緩;中部偏南有大楚山突起,成為縣內兩條較大河流烏斯渾河與五林河的分水嶺。 [12] 
林口縣境內最高點是三道通鄉大綜崗子山,海拔1357米;最低點是三道通鄉大屯村,海拔124米。全縣平均海拔650米。境內河流大部分注入西北部的牡丹江。從地貌形態上看,全縣大體分為中低山地、漫崗坡地、河谷平原和溝谷窪地四種地貌。 [12] 

林口縣氣候

林口縣屬寒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處於西風環流控制下,季節顯著,四季分明。春秋季短,氣候多變;夏季温熱多雨;冬季漫長,寒冷乾燥。由於全縣屬中低山丘陵漫崗地帶,地形複雜,山區局部小氣候比較明顯。 [12] 
  • 季節劃分
林口縣的春季始於4月終於5月,春季氣温回升快,縣域氣旋活動頻繁,受氣旋和反氣旋追逐式移動影響,氣温忽高忽低,冷暖交替變化大;夏季始於6月終於8月,在副熱帶太平洋高壓控制下,盛行東南季風,氣候温熱,水氣充足,氣温和降水量在全年最高;秋季始於9月終於10月,此時副熱帶太平洋高壓南撤,西伯利亞大陸性冷高壓開始增強,在北方冷空氣逐漸控制下,降温快,降水少,多秋高氣爽天氣,晝夜温差大,秋涼明顯;冬季始於11月終於次年3月,此時在西伯利亞大陸冷空氣控制下,嚴寒乾燥,盛行偏西風,四季中冬季持續時間最長,降水量在各季中最少。 [12] 
  • 氣温
1957—1990年,林口縣域平均温度2.8℃;1990年最高4.4℃,1969年最低1.4℃。一年中氣温變化幅度很大,7月最熱,1957—1990年平均21.1℃,極端最高温度37℃(1962年7月11日);1月最冷,1957—1990年平均-19℃,極端最低温度-39.7℃(1959年1月16日)。一般年份高於或等於10℃年有效活動積温2000—2600℃,其中6—9月2100℃以上。 [12] 
1957—1990年,林口縣域地面年平均温度1.6℃;7月最高24.6℃;1月最低-20.1℃。地面極端最高温度61.5℃(1958年7月12日),最低-44.1℃(1959年1月4日)。初凍在10月下旬,封凍在11月中旬;全年土壤凍結期150天左右。凍土平均深度1.72米。4月初土壤開始解凍,4月中旬末可解凍30釐米;一般5月中、下旬化透,有些年份6月初化透。 [12] 
  • 降水
1957—1990年,林口縣域平均年降水量530.3毫米。年際變化較大,1960年最高720.6毫米,1975年最低316.6毫米。一年中各季降水變化差異懸殊,夏季雨量充沛,佔全年總降水量的60—65%。1957—1990年平均夏季降水342.6毫米,佔年均降水量的64.6%;冬季降水35.7毫米,佔6.7%;春季降水70.8毫米,佔13.4%;秋季降水81.2毫米,佔15.3%。此期間,日降水量最大時達114.3毫米(1960年8月23日)。全縣降水量分佈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增多。西北部三道通、蓮花、刁翎、雙豐和建堂五鄉鎮,降水較多,是全縣降水中心,年均540—570毫米。中部和南部地區年均降水量520毫米。 [12] 
1957—1990年,林口縣域平均年積雪深度27釐米;最大積雪深度38釐米(1968年),最小積雪深度4釐米(1987年)。初雪一般始於10月15—21日,終雪終於4月18—24日。全年積雪日數170—180天。1977年初雪最早9月21日,1959年初雪最晚10月29日。1985年終雪最早3月31日,1980年終雪最晚5月16日。全縣積雪受地形影響,分為深山、淺山和漫崗平原3個積雪區。 [12] 

林口縣水文

林口縣境內有牡丹江和穆稜河兩條水系,共有主要河流104條。 [12] 
  • 牡丹江
牡丹江為全縣最大過境河流,位於縣域西北部,在縣境內的流經段共彙集支流22條,由南向北先後彙集的主要支流有小夾皮溝河、東柳河、四道河子、五道河子和烏斯渾河,發源於縣內的五林河與流經縣域的亮子河在縣境外匯入牡丹江,也是牡丹江水系的主要支流。 [12] 
  • 烏斯渾河
烏斯渾河是林口縣域牡丹江水系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寶林鄉大楚山東麓,流經寶林、龍爪、中興、林口、古城、建堂、刁翎等7個鄉鎮,在刁翎鎮東崗子村附近注入牡丹江。流域面積包括全縣10個鄉鎮。此河由南向北縱貫縣域大部分地區,是全縣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12] 
烏斯渾河有大小支流55條,其中主要支流從上游至下游先後有小龍爪溝河、頭道河子、大楊木背河、亞河、湖水東溝河、大馬當溝河、西北楞河、源發河等。烏斯渾河干流源頭段稱楚山河,上游河段稱鯰魚河,在古城鎮以下河段稱烏斯渾河。 [12] 
  • 五林河
五林河又稱五虎林河,是林口縣域牡丹江水系的第二大支流。發源於寶林鄉大楚山西麓,流經寶林、柳樹、朱家、五林4個鄉鎮,在五林鎮西南部流出,入海林縣柴河鎮注入牡丹江。有支流22條,其中較大的支流從上游至下游有寶林河、柳毛河、柳樹河子、嘎庫河、牛心河、馬西溝河等。 [12] 
  • 穆稜河水系
林口縣境內只有小穆稜河屬穆稜河水系。小穆稜河發源於奎山鄉的寨新山南麓,由吉慶河、雙龍河、餘慶河等3條小支流匯合而成。在奎山鄉安樂村東部出縣境,入雞西市郊區注入穆稜河。 [12] 

林口縣土壤

林口縣土壤在全國土壤區劃中屬針闊葉混交暗棕壤地帶,暗棕壤占主導地位,與其他土壤呈網狀分佈。全縣有暗棕壤、白漿土、草甸土、沼澤土、泥炭土、河淤土和水稻土等7類土壤,從中又分為17個亞類、24個土屬、25個土種,土壤類型複雜。在耕地中,暗棕壤佔54%,白漿土佔24%,草甸土佔5.2%,沼澤土佔4.7%,泥炭土佔1.4%,河淤土佔7.4%,水稻土佔3.3%。全縣土壤平均深度40—60釐米,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質地疏鬆,有礦性,易耕作,通氣透水性較好。 [12] 

林口縣植被

林口縣域自然植被以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為主,在分佈上沒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而有明顯的垂直分佈層次。中低山區以森林植被為主,丘陵漫崗區以疏林草甸植被為主,山間溝谷與河流沿岸開闊地區以草甸植被為主,低窪地帶分佈着沼澤植被。 [12] 

林口縣自然災害

林口縣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低温、霜凍、雹災、風災和蟲災等7種,其中旱災、水災、低温、霜凍和雹災經常發生,對農作物生長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1949—1992年出現了10餘個歉收年,農業生產出現較大波動。1960年全縣糧食歉收,平均畝產只有49.5公斤;1978年豐收,平均畝產167.5公斤,豐歉相差懸殊。這10餘年歉收的主要原因都是遭受旱災、水災、低温或霜凍,有的年份幾種災害同時發生。 [12] 

林口縣自然資源

林口縣水資源

林口縣水資源總量17.18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量4066立方米,耕地畝均佔有水量680立方米;水能薀藏量81940.3千瓦,實際可開發量24582千瓦。全縣有蓮花電站、龍華電站、保流電站、小蓮花電站、河口一電站、河口二電站,總裝機容量60.40萬千瓦。 [17] 
  • 地表水
林口縣的地表水包括主要江河104條,較大泡沼64個,中小型水庫15座。淨水域面積587.16平方千米。全縣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深16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47560.2萬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7108立方米/秒;保證率P=80%年平均流量25641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17226立方米/秒。 [17] 
  • 地下水
林口縣的地下水基本上屬第四系和第三系組成的承壓水為主的雙層含水岩層組,主要分佈在縣域西部和中部。地下水靜貯量1982297.3萬立方米,年開採量24259萬立方米,年補給量69916.8萬立方米。其中:中低山區靜貯量1901260.8萬立方米,年開採量11580.7萬立方米,年補給量61884.9萬立方米。 [17] 

林口縣土地資源

林口縣土地資源面積一覽表(2019年12月31日)
類型
面積
子類型
面積
耕地
220935.27公頃(331.40萬畝)
水田
10525.55公頃(15.79萬畝)
水澆地
47.29公頃(0.07萬畝)
旱地
210362.43公頃(315.5萬畝)
園地
753.65公頃(1.13萬畝)
果園
422.35公頃(0.63萬畝)
其他園地
331.3公頃(0.50萬畝)
林地
403318.07公頃(604.98萬畝)
喬木林地
391576.32公頃(587.36萬畝)
灌木林地
3894.63公頃(5.84萬畝)
其他林地
7847.12公頃(11.77萬畝)
草地
6054.21公頃(9.08萬畝)
天然牧草地
0.09公頃(0.0001萬畝)
其他草地
6054.12公頃(9.0799萬畝)
濕地
3591.84公頃(5.38萬畝)
森林沼澤
1322.46公頃(1.98萬畝)
灌叢沼澤
859.91公頃(1.29畝)
沼澤草地
973.04公頃(1.46萬畝)
內陸灘塗
434.91公頃(0.65萬畝)
沼澤地
1.52公頃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11185.23公頃(16.78萬畝)
建制鎮用地
2074.7公頃(3.11萬畝)
村莊用地
8220.48公頃(12.33萬畝)
採礦用地
844.98公頃(1.27萬畝)
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
45.07公頃(0.07萬畝)
交通運輸用地
5852.4公頃(8.78萬畝)
鐵路用地
1031.85公頃(1.55萬畝)
公路用地
2078.66公頃(3.12萬畝)
農村道路
2741.89公頃(4.11畝)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11500.13公頃(17.25萬畝)
河流水面
9482.91公頃(14.22萬畝)
水庫水面
502.44公頃(0.75萬畝)
坑塘水面
888.09公頃(1.33萬畝)
溝渠
493.35公頃(0.74萬畝)
水工建築用地
133.34公頃(0.2萬畝)
參考資料: [14] 

林口縣生物資源

  • 植物資源
林口縣的植物資源豐富。林木類有紅松、白松、樟子松、落葉松、雲杉、冷杉、胡桃、黃菠羅(黃柏)、水曲柳、榆樹、楊樹、樺樹、椴樹、柞樹、桑樹等許多品種,其中紅松、胡桃、黃菠羅、水曲柳等是有經濟實用價值的珍貴樹種;雲杉、冷杉屬於珍稀自然保護樹種。草類有小葉樟、大葉樟、五花草、烏拉草、蘆葦等,無論是放牧牛羊,還是用做工業原料,都有較大的經濟實用價值。 [12] 
林口縣的野果類有山葡萄、山梨、山杏、山丁子、核桃、榛子、松子、橡子等。芳香類有野刺玫、野菊、暴馬子等幾十種植物。山野菜類有蕨菜、薇菜、刺老芽、黃花菜、猴腿菜等許多種類,其中蕨菜、薇菜、刺老芽、黃花菜還是地方出口特產。菌類有猴頭、元蘑、榛蘑、榆蘑等品種,還有木耳。藥材類有人蔘、黨蔘、平貝、黃芪、元胡、龍膽草、天麻、百合、刺五加、黃柏、山杏、芍藥等300多種。此外還有椴樹花、梢條花等。 [12] 
  • 動物資源
林口縣的森林中棲息着多種野生動物。在獸類中,有東北虎、金錢豹、梅花鹿、馬鹿、狐狸、紫貂、猞猁、狍子、獾子、黑熊、野豬、山兔、水獺、狼、貉、刺蝟、松鼠、黃鼬等;禽類有雉(野雞)、野鴨、麻雀、喜鵲、沙雞、鵪鶉、啄木鳥、貓頭鷹、斑鳩、雲雀、百靈、蒼鷺(老等)、鷹、茶腹鴟、蘇雀、雁等。還有爬蟲類、魚類和昆蟲類。水域中常見魚類有9科34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棲鯉科魚類21種。長春鯿(鯿花)、鱖魚(鰲花)、吉花、雅羅、哲羅、胡羅、三角魴(法羅)和銅羅,稱“三花五羅”,與大麻哈、鰉魚、鱘魚、甲魚同屬地方稀有魚類。產量比較大的是鯽魚、鰱魚、鯉魚、鯰魚、蛇鈎(川丁子)等。 [12] 

林口縣礦產資源

林口縣部分礦產資源統計表 林口縣部分礦產資源統計表
林口縣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分佈廣。截至2020年底,林口縣發現各類礦產32種(含亞礦種、下同),其中具有查明資源儲量礦產13種,已經開發利用礦產17種。發現小型以上礦產地37處,礦點、礦化點28處。列入《截至二○二○年底黑龍江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礦區37處。按規模分大型9處、中型3處、小型25處。勘查程度達到勘探7處、詳查11處、普查19處。大中型礦區主要礦種煤炭、石墨、水泥用大理岩、矽線石、飾面用花崗岩、火山灰。全縣縣域內探礦權35個,其中煤炭探礦權2個,金屬探礦權21個,石墨探礦權8個,其他非金屬4個。 [16] 
林口縣石墨、煤炭、水泥用大理岩、飾面用花崗岩資源儲量豐富。鐵礦資源儲量豐富,品位高。石墨資源潛力大。重要礦產分佈相對集中。煤炭主要分佈於青山、七星屯一帶;鐵礦主要分佈在紅石、大盤道一帶;石墨主要分佈在碾子溝、西北楞一帶;水泥用大理岩主要分佈在大盤道、大雲山,飾面用花崗岩主要分佈在張家溝和楚山。截至2020年底,全縣各類礦山共70家,其中大中型礦山3家,小型礦山67家,生產的礦山18家。大中型礦山佔比為4.3%;礦山從業人數861人,採礦業產值0.6億元。 [16] 

林口縣人口

2022年,林口縣户籍總人口318785人。在户籍人口中,城鎮人口99878人,鄉村人口218907人。男性人口164264人,女性人口154521人,男女性別比為106.3(以女性為100)。在户籍人口中,全縣出生人口806人,死亡人口194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35‰。 [8]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林口縣常住人口為238193人。 [5] 
2011年,林口縣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6.44萬人,佔96.8%;有滿、朝鮮、蒙古、回等18個少數民族,共1.2萬人,佔3.24%。超過1000人的少數民族有滿、朝鮮2個民族,其中滿族7825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65%;朝鮮族3394人,佔28%。 [21] 

林口縣政治

林口縣委書記:付剛 [28] 
林口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忠 [29] 
林口縣委副書記、縣長:高輝 [30] 
林口縣政協主席:王龍 [31] 
林口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孫慶彬 [32] 
林口縣人民法院院長:杜藴青 [33] 
林口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雷 [34] 

林口縣交通運輸

2020年,林口縣公路運輸客運量302萬人,比2020年下降60.0%;旅客週轉量11344萬人千米,比2020年下降60.0%;公路運輸貨運量390萬噸,比2020年下降40.1%;貨物週轉量57579萬噸千米,比2020年下降40.0%。 [9] 
林口縣位於牡丹江、七台河、雞西三市交匯的交通樞紐處,是綏芬河、東寧、密山、虎林等對俄貿易口岸的前沿腹地,縣域對外交通以鐵路、公路為主。鶴崗—大連公路(201國道)和牡佳鐵路縱貫南北,省道方虎公路和林密鐵路橫貫東西,並且與縱向的201國道和牡佳鐵路相交於林口鎮。 [15] 
  • 公路
林口縣中心城區對外交通主要聯繫依靠G201、G11和S203、S206及S315對外公路連接外圍城市及鄉鎮。縣域內有長途汽車客運站1處(林口客運站),為二級公路長途客運站,佔地2.2萬平方米,年客運量160萬人次/年,發往省內各地。 [15] 
2018年,林口縣中心城區城市道路用地72.83公頃,交通樞紐用地1.68公頃,人均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7.36平方米,占城市建設用地的6.12%;道路總長度51.93千米,其中道路質量好道路長度為14.49千米,道路質量一般道路長度為35.38千米,道路質量差道路長度為5.13千米。 [15] 
  • 鐵路
林密鐵路穿林口縣中心城區,在中心城區設林口站,向北至勃利縣,向東至密山市。林口站位於站前大街,隸屬哈爾濱鐵路局雞西車務段,為三等站。 [15] 

林口縣經濟

林口縣綜述

2022年,林口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161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3000萬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78545萬元,同比增長0.7%;第三產業增加值370067萬元,同比增長4.2%。三次產業結構為43:10:4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4.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3.7%。 [8] 
2022年,林口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經濟控股投資同比增長1.2%;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0.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50.1%;第二產業投資同比增長96.9%;第三產業投資同比下降40.1%。從工程類別看,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同比增長2%;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672.3%。從投資規模看,計劃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0個,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35.2%。 [8] 
2022年,林口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8442萬元,同比下降20.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7601萬元,同比增長5.0%;全縣税收收入63550萬元,同比下降14.8%。 [8] 

林口縣第一產業

2022年,林口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7229.3公頃,同比增長2.6%。其中:水稻播種面積6587.8公頃,同比下降13.2%;玉米播種面積77491.0公頃,同比下降7.9%;大豆播種面積72006.7公頃,同比增長19.5%。糧食作物總產量64.0萬噸,同比增長1.5%。其中:稻穀產量4.0萬噸,同比下降14.4%;玉米產量46.6萬噸,同比下降2.7%;大豆產量13.2萬噸,同比增長30.5%。生豬存欄6.5萬頭,同比下降6.2%;肉牛存欄7.9萬頭,同比下降3.7%;羊存欄9.1萬隻,同比增長1.1%;活家禽存欄92.4萬隻,同比下降24.6%。豬肉產量7401噸、牛肉產量8766噸、羊肉產量2096 噸,分別同比增長7.9%、3.2%和2.8%。全縣禽蛋產量達到6979噸,同比下降10.2%;生牛奶產量72噸,與2021年持平。全年水產品產量2315噸,同比增長11.1%。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1.9萬噸,同比下降0.19%。 [8] 

林口縣第二產業

截至2022年末,林口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户數為19 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1.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1億元,同比增長4.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中,白酒1640.78千升,同比下降19.2%;水泥36200噸,同比下降48.7%;混凝土110042立方米,同比下降2.3%;發電量26999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29.1%。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共計10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9億元,同比下降14.4%。 [8] 

林口縣第三產業

2022年,林口縣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1億元,同比下降75.5%。全縣房屋施工面積35.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7%,其中住宅28.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 [8] 
2022年,林口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4%。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2.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2.7%。全縣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59455萬元,同比增長57.7%。 [8] 
截至2022年末,林口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550375萬元,同比增長14.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1428359 萬元,同比增長16.9%;貸款餘額368029萬元,同比增長3.5%。 [8] 

林口縣社會事業

林口縣教育事業

2021年,林口縣有普通中學15所,小學校8所,幼兒園20所;幼兒園在園(班)人數2914人,普通小學在校生8825人,普通中學在校生10478人,其中初中在校生5658人、高中在校生4820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05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934人,小學專任教師873人,幼兒園專任教師255人。 [19] 
2022年,林口縣普通小學在校生8028人;普通中學在校生9957人,其中初中在校生5224人、高中在校生4733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03人。 [8] 

林口縣科學技術

2011年末,林口縣各類科技人才94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5111人,經營管理人才500人,技能人才1465人,農村實用人才2324人。縣科學技術協會下屬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學會175個,會員2萬多人;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科普示範基地20個,推廣新技術10餘項、新品種20多個;各協會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馬鈴薯、食用菌、大豆、果樹、瓜菜、樹莓、禽等品種100多個。主要科研機構有縣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水產技術推廣站、食藥用真菌研究所、北方經濟作物研究所等。 [21] 
2021年,林口縣全年專利授權27件。 [19] 

林口縣文化事業

2011年末,林口縣有文化藝術團體10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職人員26人;劇場1個,座位1200個,年演出20場次,觀眾達2萬人次;電影放映單位1個,在全縣176個村進行放映,年放映場次2112場次,觀眾達15萬人次;俱樂部1個;文化館,建築面積2880平方米;圖書館,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藏書6萬冊;博物館1個,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文化站11個。村文化活動室159個,農家書屋176個,文化專業户100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06人。攝影、書法、美術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成員433人;每年舉辦的文化活動春節聯歡晚會,燈展、廣場文化周、送戲下鄉等。 [21] 

林口縣體育事業

2011年末,林口縣有籃球場240個,200平方米以上的田徑場210個,體育活動室170個。體育社團3個。75%的城市社區和3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 [21] 

林口縣醫療衞生

2011年末,林口縣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21個;病牀752張,其中公立衞生機構牀位395張。專業衞生人員1688人,其中執業醫師485人,執業助理醫師180人。註冊護士33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4.5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50.53萬人次,住院手術3502台次。 [21] 
截至2022年末,林口縣有醫療衞生機構數共計20個,在職人員886人。 [8] 

林口縣社會保障

2011年,林口縣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6432户,人數14940人,支出3531.82萬元,月人均197元;城市醫療救助95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4785人次,共支出459.2萬元;城市生活無着落人員救助197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4500 户,人數13559人,支出1415.56萬元,月人均87元;農村醫療救助201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489人次、共支出705.3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04人,支出116.76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65人,支出117.99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59人,撫卹事業費支出514萬元。社會福利費123萬元;社會服務單位6個,收養機構牀位1290張。 [21] 
2011年,林口縣有社區服務設施23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2個,社區服務站10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個。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和慈善超市各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49萬元,捐贈物資折款6萬元,接收捐贈衣被0.4萬件,使1100人(次)困難羣眾受益;銷售福利彩票300萬元,籌集公益金40萬元。新增就業人員5607人,有5068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129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00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全年組織32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21] 
2011年末,林口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4456人,其中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8833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57296人。參加失業保險6836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444人。 [21] 

林口縣歷史文化

林口縣文物保護

截至2022年12月,林口縣共有不可移動文物581處,其中古遺址555處、古墓葬1處、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25處。 [18] 
林口縣縣級及以上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
名稱
類型
時代
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及以上)
古遺址
金代
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
1938年
烏斯渾河城址
古遺址
金代
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縣級及以上)
八女投江紀念地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三道通抗聯密營遺址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杜氏家族墓地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刁翎四烈士墓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中朝友誼碑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參考資料: [25-26] 

林口縣風俗民情

林口縣域人民羣眾在社會生活中“人相習,代相傳”的民間風俗習慣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信仰為核心,包括各種禁忌在內的心理民俗;另一類是表現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和表現在禮儀、祈禳、節日、紀念日和遊藝等精神生活方面的行動民俗;第三類是以語言為手段表現人們的思想、願望和要求的語言民俗(“語言習俗”見“方言”目錄)。這些民間風俗習慣在人民羣眾的社會生活中歷代傳承下來,同時也在社會生活的歷史過程中除舊佈新,經歷改革。 [20] 
  • 心理習俗
民間信仰:林口縣域人民羣眾信仰的鬼神主要有觀世音菩薩、土地、城隍、關羽、灶君、門神、財神、龍王、閻王、蟲王、山神、送子娘娘、收生娘娘、十不全、狐仙、黃仙等。這些鬼神大都是道教神祗。除信仰鬼神外,人們還信仰天命、運氣、山川地氣,並希望通過算卦、相面、看風水來預測吉凶禍福,掌握天命和運氣的玄機,從而實現其生活所求。這種信仰表現在行動上就是求財的供奉財神;求子的供奉子孫娘娘;求雨時從廟中請出龍王“神牌”,抬着在鄉間巡行,祈求“龍王”降雨;進山採伐木材時要祭祀山神、土地,請求保佑平安;家中有病人往往祭祀狐仙、黃仙,認為狐狸、黃鼠狼這兩種動物得道成仙,能幻化為人形,既能捉弄人,又能保護虔誠信奉者,一旦得病遭災,祈求“狐黃”二仙便可祛災消禍。 [20] 
  • 行動民俗
1.歲時風俗
(1)春節
林口縣人民從歷代過春節所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也最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春節中封建迷信的內容逐漸被淘汰,但貼春聯,掛彩燈,放鞭炮,扭秧歌,互祝新春及年前的準備活動等習俗仍沿襲至今。 [20]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人們多半從臘月(農曆十二月)起就着手準備過年(春節),陸續購買食品,置辦衣物,拆洗被褥等。 [20] 
b.臘月初八的傳統習俗是吃臘八粥。縣域居民尤其是鄉村農民,大都喜歡在這一天用糯米(或大米)、黃米摻以赤豆、蜜棗、胡桃、松子、青紅絲、芸豆等做臘八粥,拌糖食用。 [20] 
c.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的小年。這天,家家要備辦灶王糖、香供、紙馬祭灶王。入夜以後辭灶,把灶王爺神像及所供紙馬在灶坑焚燒,默祝灶王爺上天吉祥。 [20] 
d.臘月二十四,開始宰豬羊、殺雞鴨,辦置魚蝦海物、木耳、鮮菜,有條件的獵取狍子、野雞等。 [20] 
e.臘月二十五,打掃塵土(打掃衞生)。 [20] 
f.立春日(有時在春節後),生吃蘿蔔,稱之為“啃春”。同時烙春餅吃,春餅的做法是將兩頁比紙稍厚的餅合到一起烙成一張餅。食用時再揭開成為兩頁,捲入瘦肉絲、綠豆芽、雞蛋絲、大葱絲、粉絲等作為餡,輔以大醬等調味品。 [20] 
g.臘月二十八,發麪蒸年餑餑。蒸制的食品主要有饅頭、黃米麪豆包和白麪豆包等。此外,有些人家還要包些餃子凍上,準備在春節期間食用。 [20] 
h.臘月二十九,製作油炸食品,主要是炸麪食乾果等。 [20] 
i.臘月三十,俗稱除夕。清晨貼春聯、春條、福祿字、掛錢、窗花和年畫,俗稱接福迎祥。多數人家還要掛出家譜奉上供品祭祖,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有些人家同時祭祀天地爺、門神爺。 [20] 
j.除夕日傍晚,家家户户懸燈結彩,燈火齊明。家人團聚吃團圓飯,菜中必有一道魚,取意“年年有餘”。晚飯後,包餃子。除夕夜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半夜子時,稱為“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之際,鞭炮齊鳴,煙花昇天。然後,房門洞開迎財神,接喜神,賀灶神回位主政,全家老少祭拜祖先。這些活動統稱為“接神”。迎接財神往往還要往屋中抱些柴禾。“接神”後吃元寶(餃子)。 [20] 
k.大年初一,早餐吃餃子,親友鄰里互相拜年。春節期間,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壓歲錢。整個正月,親友初見時,一般都互相問候一聲“過年好”,或互相祝賀恭喜發財。 [20] 
l.正月初二三,出嫁的女兒須回孃家省親拜年。一般帶4樣、6樣或8樣禮物回門,稱4彩、6彩或8彩禮。禮物必須成雙數,不許為單數。離孃家近的兒女們大都在年前就將禮物先行送到。多數人家初三夜裏送祖先,即焚香、禮拜之後撤下供品、遺像或家譜;也有的初五撤供。初二至初五,人們扭秧歌。 [20] 
m.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天要吃餃子,慶祝春節結束。 [20] 
n.正月初六,取下門前彩燈,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 [20] 
(2)四月十八娘娘廟會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每逢此日,林口鎮南山大廟(即興隆寺)都舉辦大規模娘娘廟會。是日善男信女漫山遍野,進香求福、求子。在半里方圓的場地上,飯館、攤牀和醫卜星相的棚室林立,還有雜耍魔術。各鄉村屯的小廟處,也有大批人前往進香祈禱,求子、求福。解放後,廟會活動逐漸冷落,但此日仍有不少人前往寺廟燒香許願。“文化大革命”時期,廟會活動完全停止。20世紀80年代以後,四月十八逛廟會的習俗逐漸恢復。 [20] 
(3)青苗節
青苗節沒有固定的日子。林口縣域農民一般選在小苗出齊後、開鏟前,到廟上去由道士和村屯頭目主持,祭祀廟中諸神。然後把本屯的馬、牛、羊、豬倌全請來,由主持者向他們講解保護青苗別讓牲口禍害莊稼,違者要受到什麼樣的懲罰等內容。然後,到會者和出錢買豬祭神的農户代表一起聚餐,吃豬肉,喝白酒,愉快度過青苗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節日自然取消。 [20] 
(4)蟲王節
農曆六月六日,是祭祀蟲王的節日。舊時,農民在這一天前往寺廟的蟲王神牌前上供、燒香、跪拜、磕頭,求蟲王爺別降蟲災,保護莊稼茁壯成長。田間地頭遍插彩紙糊的三角旗,上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話。農家在這一天普遍歇工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節日廢除。 [20] 
(5)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舊時,盛行過重陽節。是日,人們爬山登高,喝重陽酒,吃重陽糕(用糯米麪做成)。這天還是祭拜狐仙的日子,稱噹噹會。迷信或供奉狐仙者,都要到狐仙堂或自家供狐仙的地方上供、禮拜、祈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陽節登高的風俗仍為一些人沿襲,但正式過重陽節的人已經很少了。 [20] 
2.生活習俗
(1)飲食:舊時,林口縣域居民一日三餐一般為兩幹一稀搭配。夏季天長三餐,冬季天短兩餐;農忙吃於,農閒吃稀。主食以玉米、小米、黃米為主。吃法主要有玉米麪餅子、窩窩頭、發糕(有時加入飯豆)、豆包、煎餅;玉米𥻗(時摻些大米,做成二米飯);黃米麪豆包、豆餡餅、黃米乾飯、粥(有時摻些大米或飯豆)。大米、白麪僅在年節或招待客人時食用。主要有大米乾飯、粥,白麪饅頭、花捲、油餅、發麪餅、餃子、包子、麪條、面片等。舊時,城鎮居民蔬菜以現買現吃為主,鄉村農民以自種蔬菜為主。 [20] 
(2)服飾:清末民初,林口縣域居民衣着顏色以藍、黑、白為主。布料以家織土(粗)布為主,洋布較少,綢緞等貴重布料為富裕人家所享用。在衣飾方面以中式便服為主,分長衫、短襖、坎肩、長褲等數種。縣域冬季寒冷,居民服飾注重實用。勞動人民冬季一般穿對襟或偏襟棉襖、棉袍,寬腰棉褲,扎腰帶、腿帶、腿綁,頭戴皮帽(多為狗皮、兔皮帽)。條件較好的外穿皮坎肩或羊皮襖。腳穿家做棉鞋、自編草鞋,從事户外勞動的農民多穿牛皮烏拉或氈靴。 [20] 
林口縣的朝鮮族服裝頗具民族特色。女裝為絲綢製成的短衣長裙,色彩鮮豔,款式別緻。短衣為斜襟無扣,以布帶打結,腰間有許多皺摺。男裝是白色短上衣,外着深顏色坎肩,褲子以其肥碩著稱。童裝則以七色彩衣為特色,朝鮮族多在節日、生日着民族服裝,平時與漢族人服飾一樣。 [20] 
(3)居住:清末民初,人們居住的是地窨子或土木草結構的馬架子房。後來,蓋起古式簡易苫草房,門窗軸式開啓,糊窗户紙。20世紀30年代以後,極少數富有人家開始建磚瓦房。至解放前夕,縣域城鄉居民住房絕大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簡易起脊草蓋平房。居室一般是三間屋或兩間屋,一進門便是廚房,廚房又稱外屋,居室稱裏屋。三間屋的以東西屋為居室,中間一屋為廚房。居室南或北面設火炕,也有設南北兩鋪炕的;沿山牆的煙道稱蔓子炕,也稱條炕。滿族住户在西條炕上方牆上設祖宗牌位,因此西條炕不許坐。燒火做飯,煙火經炕內煙道通過,冬季靠燒熱炕取暖。炕上多鋪用秫秸或蘆葦編成的炕蓆。為了防寒,一般都在窗户裏外用毛頭紙糊窗户縫。 [20] 

林口縣方言

林口縣域是滿族故鄉。滿族人使用漢語後,仍保留一些滿語詞彙:物體鬆動叫“禿魯”,油脂變質變味叫“哈拉”,不當回事或不放在心上叫“稀拉馬哈”,粗心大意叫“喇忽”,膝蓋叫“玻勒蓋”,腋窩叫“胳肢窩”,乾糧叫“饃饃”等等。 [20] 
由於受外省移民語言的影響,縣域方言詞彙中還融入了大量的其他方言成分:紐扣叫“扣兒”,瞳仁兒叫“眼仁兒”,小路叫“小道兒”等,均來自北京話的兒化韻;太陽叫“日頭”,來自山東話和河南話;酸叫“酸唧溜的”,來自遼寧話;麻雀叫“家雀兒”,瓢蟲叫“花大姐”,來自山西話;伯父叫“大爺”,來自河南話。由於受俄、日等外國移民的影響,縣域方言詞彙中又融入一些外來語:連衣裙叫“布拉吉”,縫紉機叫“馬神”,水桶叫“喂得羅兒”等,來自俄語;檢票口叫“出札口”,出差叫“出張”等,來自日語。 [20] 
隨着歷史的發展,帝國主義殖民時期的外來語逐漸被淘汰,所剩無幾。但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英、美、日等國的一些外來語又作為新詞彙流入方言中:音樂伴唱叫“卡拉(日語)OK(英語)”,再見叫“拜拜”(英語)。 [20] 

林口縣風景名勝

2011年,林口縣境內國家3A級旅遊景區有“八女投江”烈士殉難地景區、蓮花峯旅遊度假區、響水河驚險漂流景區、林泉河情侶漂流景區4個。 [21] 
  • A級景區
林口風光
林口風光(5張)
林口縣博物館景區,位於林口縣博物館建華路4號(四中體育場),為AAA級旅遊景區。 [22]  林口縣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傳承着林口縣的地域歷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成就和文明,截至2018年館藏各類文物9012件,珍貴文物503件,其中館藏金代較長鐵器289件,館藏書畫作品491件。 [23] 
牡丹江八女投江遺址紀念地景區,位於林口縣刁翎鎮人民政府,為AAA級旅遊景區。 [22]  牡丹江八女投江遺址紀念地景區位於林口縣烏斯渾河畔刁翎鎮境內,建有佔地70000平方米的人工湖、1600平方米的“八女投江”遺址紀念館、50000平方米的文化碑廊、雕塑、紀念廣場、旅遊服務區、通景公路大橋、環山抗聯路、停車場等。 [27] 

林口縣地方特產

  • 地理標誌
據2023年1月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信息查詢系統網站顯示,林口縣有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4項。 [24] 
產品名稱
產品編號
登記年份
AGI01512
2014年
AGI02661
2019年
AGI03107
2020年
AGI03301
2021年
參考資料: [24] 

林口縣榮譽稱號

獎項名稱
頒獎單位
獲獎時間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
2020年6月30日 [2] 
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2020年12月22日 [3] 
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國家衞生健康委
2021年1月18日 [4] 
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
2021年9月8日 [6] 
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
農業農村部
2022年3月24日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