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光

(明代學者)

鎖定
林光,(1439年10月17日一1519年5月17日),字緝熙,號南川,晚年更號南翁,明朝茶山(今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下埗林屋人。 [1] 
少時家貧就在春光的燈下讀書。1456年補庠生,明成化元年(1465年)中舉人。成化五年(1469年),上京會試,下第,適與同下第的陳獻章相遇,話很投機,同船南返。至新會白沙鄉,拜陳獻章為師,往來向學於白沙,幾二十年。巡撫朱英勸他做官,他以學未成辭之。成化二十年(1484年),從母命,復赴會試,中副榜,任浙江平湖縣教諭。在平湖任職九年,其間曾主考福建和湖廣鄉試,順天府同考,修《嘉興縣誌》。
弘治六年(1493年)十月,秩滿還家。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升山東兗州府儒學教授,因丁憂,回家守制。弘治十一年(1498年),起補嚴州府儒學教授。弘治十四年(1501年),升國子監博士。
其所著書有《晦翁學驗》(今佚)、《南川冰櫱集》。陳獻章弟子百餘人中以他和湛若水(甘泉)最著名。
(概述圖來源 [1] 
全    名
林光 [1] 
緝熙
南川
所處時代
明代
出生日期
1439年10月17日
逝世日期
1519年5月17日
本    名
林光

林光生平簡介

林光(1439年10月17日一1519年5月17日),字緝熙,號南川,晚年更號南翁,明朝茶山下埗林屋人。林光相貌清瘦,品行端正,自幼立志,苦學不懈,博通經史。小時候家貧,家裏沒有點燈的油,便去到春米間的燈下讀書,常常讀到半夜。雖然父親林彥愈勸他不用過分刻苦,但他依然讀書不懈。1456年,入縣學讀書,讀到元朝理學家吳澄的著作時有很深的感悟,便在寓所的樹旁築“得趣亭”,每日在亭裏讀書,涵養品德、學問。林光又曾在象山南麓的東嶽廟旁築書室靜居讀書,研究天人之道。每當山裏的梅花盛開,潔白的梅花就像是晴天的白雪,幽香襲人,林光時常與二三友人遊歌其下。 [1] 

林光求學經歷

成化元年(1465年),林光考中舉人。
成化五年(1469年),林光入京會試,落第,在神樂觀遇到同落第的陳獻章,談得很投契。林光感嘆地説:“英雄豪傑的學問,豈能只侷限於科舉考試。必定有更宏大的境界,可持久地研習。”遂和陳獻章同船南返。
成化六年(1470年)在陳獻章的家鄉新會白沙拜陳獻章為師。林光説:“有老師了。”陳獻章亦對林光抱有極高的期望。接着,林光在欖山營建書室,閉門讀書,和陳獻章往來研習學問有二十年之久。
成化十五年(1479年),廣東巡撫朱英力勸林光出仕。林光在復朱英的書信中婉拒説:“善於求學的人,不計較身外的成敗得失,而是計較是否符合內心的權衡。寧願學成而不用,不能學未成而勉強去用。”本年,林光之父林彥愈去世。林光守孝三年後,朱英照會兩廣佈政使司,催促林光參加遠年舉人會試。林光家貧,母親年老,需要官祿養家,在請示母親後。 [1] 

林光人物年表

成化二十年(1484年)參加會試,中乙榜,任浙江平湖教諭。林光到任後,平湖士人仰慕林光的聲名,全縣聞風而動。林光以尊師重道為己任,以自身去教育、感化學子,認為當時的學問支離破碎、過於繁雜,學子沉溺其中,已遠離學問的本質。他勉勵學子先要探究學問的本源,再回歸自身修行。林光勸勉、獎掖學子,唯恐不夠周到。一時之間,平湖學風大變。其時,上司出巡,教官、生員須提前迎接、下跪叩頭,林光認為士人風氣事關重大,便向皇帝奏《論士風疏》,建言“敦風化、養廉恥”,皇帝批准,頒行學校,迎接、下跪之風遂停息。浙江提學每年考查學子,都交由林光審閲試卷。浙江巡撫到平湖巡視縣學,以尊師之禮對待林光。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林光主考福建鄉試,福建官員向林光饋贈錢財,林光都謝絕了。
弘治二年(1489年),林光主考湖廣鄉試,總修《憲廟實錄》。
弘治四年(1491年),參與編修《嘉興府志》。
弘治五年(1492年),同考順天府鄉試。林光三次主持科舉考試,遴選得到眾多優秀的學子,人們都很佩服他的眼光。工部主事林沂、浙江布政使吳繹思分別以“方行卓異(品行政績卓異)向朝廷舉薦林光,但林光請求不升職。
弘治六年(1493年)十月,林光在平湖九年秩滿,還家。
弘治七年(1494年)正月,至家,本年再赴部謁選。
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十四,林光母親去世,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林光沒有收到死訊。三月,林光升任兗州府儒學教授。林光以母親已八十二,兗州離家更遠,難以侍奉母親,上疏請求改為任職廣東省鄰府,沒有得到批准,遂到山東赴任。林光到達山東上任時已是四月二十六日。林光收到母死訊時,兗州府以原籍公文未至,不肯放回。林光請求山東布政司下文兗州府,才得放回守制。七月十三日,始得離開兗州。
弘治十一年(1498年),補嚴州府儒學教授。 [1] 

林光古籍記載

林光,字緝熙,廣東東莞人。成化乙酉舉人。乙丑會試入京,見白沙於神樂觀,語大契,從歸江門,築室深山,往來問學者二十年。白沙稱“其所見甚是超脱,甚是完全。蓋自李大崖(按:即陳門另一弟子李承箕世卿)而外,無有過之者。”嘗言:“所謂聞道者,在自得耳。讀盡天下書,説盡天下理,無自得入頭處,終是閒也。”
甲辰復出會試,中乙榜,授平湖教諭。歷兗州、嚴州府學教授,國子博士,襄府左長史。致仕。年八十一卒。
初,先生依白沙,不欲仕。晚以貧就平湖諭。十年官滿來歸,母氏無恙。再如京師,將求近地養親,未及陳情,遂轉兗州。於是奏請改地,冢宰不許。未及一年,而母氏卒。白沙責其“因斗升之祿以求便養,無難處者,特於語默進退斟酌早晚之宜不能自決,遂貽此悔,胸中不皎潔磊落也。”又言:“定山為窘所逼,無如之何,走去平湖,商量幾日求活,一齊誤了也。”
然則平湖之出,亦白沙之所不許,況兗州乎。其許之也太過,故其責之也甚切耳。(黃宗羲明儒學案》之《白沙學案》卷二款“長史林緝熙先生光”)
參考資料
  • 1.    東莞市茶山鎮人民政府,陳賀周.茶山鄉賢: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21:封面頁、版權頁、077、078、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