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枇杷葉

(中藥)

鎖定
枇杷葉,中藥名。為薔薇科枇杷屬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Lindl.的葉。枇杷,分佈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之功效。主治肺熱痰嗽,陰虛勞嗽,咳血,衄血,吐血,胃熱嘔噦,妊娠惡阻,小兒吐乳,消渴及肺風面瘡。
別    名
巴葉
蘆桔葉《中藥材手冊》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枇杷屬
枇杷
採收時間
全年皆可採收
毒    性
無毒《別錄》

枇杷葉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蜜枇杷葉、炒枇杷葉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枇杷葉入藥部位

葉。

枇杷葉性味

味苦、微辛,性微寒。

枇杷葉歸經

入肺、胃經。

枇杷葉功效

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

枇杷葉主治

肺熱痰嗽,陰虛勞嗽,咳血,衄血,吐血,胃熱嘔噦,妊娠惡阻,小兒吐乳,消渴及肺風面瘡。

枇杷葉相關配伍

1、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五錢,川貝錢半,叭旦杏仁二錢,陳皮二錢。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熱咳嗽,枇杷葉9g,桑白皮12g,黃芩6g,水煎服。或蜜炙枇杷葉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3、治風熱咳嗽,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藥》)
4、治肺風咳逆,幹枇杷葉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葉5片。水煎,衝紅糖,早晚頓服。(《天目山藥用植物誌》)
5、治肺燥咳嗽,幹枇杷葉(去毛)9g,幹桑葉9g,茅根15g,水煎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枇杷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鮮品15-30g;或熬膏,或入丸、散。

枇杷葉使用注意

入湯劑,需包煎。胃寒嘔吐及風寒咳嗽證禁服。

枇杷葉炮製

一、採集加工:全年皆可採收,以夏季採收者為多。採下後曬至七八成幹,紮成小把,再曬至足幹。此法所得成品不易破碎,質量較好。亦有拾取自然落葉曬乾者,其色較紫。
二、炮製方法:1、枇杷葉,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絨毛,用水噴潤,切絲,乾燥。生品常用於肺熱咳嗽。
2、蜜枇杷葉,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枇杷葉絲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枇杷葉100kg,加煉蜜20kg。蜜枇杷葉多用於肺燥咳嗽。
3、炒枇杷葉,取淨枇杷葉,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有香氣,取出放涼。炒枇杷葉常用於和胃止嘔。

枇杷葉形態特徵

枇杷,別名盧橘(廣東)。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鏽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柄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鏽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鏽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枇杷葉生長環境

常栽種於村邊、平地或坡地。分佈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枇杷葉鑑別

一、藥材性狀:葉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麪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有光澤,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綠色,密被黃色茸毛。主脈於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茸毛。革質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綠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枇杷葉呈絲條狀,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背面無絨毛,革質而脆。無臭,味微苦。

枇杷葉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蜜枇杷葉、炒枇杷葉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枇杷葉藥理作用

1、平喘鎮咳作用。
2、降低血糖作用。

枇杷葉現代應用

治療蟯蟲病。

枇杷葉相關論述

1、《本草經集註》:“其葉不暇煮,但嚼食,亦差。人以作飲,則小冷。”
2、《新修本草》:“用葉須火炙,布拭去毛。不爾,射人肺,令咳不已。”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