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板齒鼠

鎖定
板齒鼠(學名:Bandicota indica),是鼠科、板齒鼠屬的動物。板齒鼠體形粗大,吻短而鈍,耳短,尾粗,爪鋭利,背毛黑褐色,腹毛基部灰褐,毛尖棕黃。
板齒鼠晝伏夜出,警惕性較高,挖洞穴居,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一般年產4-6胎,每窩產仔3-7只,喜棲於潮濕近水而較高的地方,分佈在亞種部分地區。
板齒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1] 
外文名
Greater Bandicoot Rat
別    名
大櫃鼠
小擬袋鼠
中文學名
板齒鼠
拉丁學名
Bandicota indic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鼠科
板齒鼠屬
板齒鼠
亞    種
5個
分佈區域
亞種部分地區
命名人及年代
Bechstein,1800

板齒鼠形態特徵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3張)
板齒鼠體形粗大,體長250-300mm,體重0.6-0.7kg,最重者可達1000g。吻短而鈍,耳短,背毛長而硬,突出體外一般40mm,最長大於80mm。尾粗,其長等於或略短於體長。後足寬闊,長45mm左右,掌墊6個,爪鋭利。乳頭6對,即胸部3對,鼠蹊部3對。 [2] 
板齒鼠口鼻及兩眼間為棕黑色,背毛黑褐色,基部灰褐。頭部和背部中央毛色較深,體側略淡,臀部全為黑色長毛覆蓋,四足背面棕褐色。腹毛基部灰褐,毛尖棕黃。背腹間毛色無明顯界限。尾單色,為黑褐色。 [2] 
板齒鼠頭骨粗大,弓發達,鼻骨前緣向前伸不超過門齒。吻寬大於眶間寬。顳骨發達,較直而不平行,微呈弧形向後延伸,至鱗骨處隱約消失於枕外骨。腦顱窄,眶上嵴發達,左右兩側顳嵴平行,向後延伸至鱗骨。聽泡小於枕鼻長。齶骨的後緣超出第三臼齒甚多。 [2] 
板齒鼠門齒粗碩,大而鋭利。臼齒大而寬,臼齒冠面的橫嵴退化成板狀,齒突癒合而消失。第一上臼齒具三橫嵴,而二、三臼齒則各為三板狀橫嵴。 [2] 

板齒鼠棲息環境

板齒鼠喜棲於潮濕近水而較高的地方,如海堤、河堤、灌渠旁、圍基、甘蔗田、甘薯地、高土堆、小土丘、竹林、山麓、茅草叢、水塘邊等採食方便、水源充沛、地勢高、隱蔽條件好的地方以及壟溝、田基的豁口、渠邊、草叢棘籬下。 [3] 

板齒鼠生活習性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3張)
板齒鼠晝伏夜出,離洞活動時間多在黃昏拂曉,其中又以前者為最活躍,白天在田野極少發現其蹤影,只有在人煙稀少或隱蔽條件較好的地方或天陰時,晝間才偶有活動。板齒鼠警惕性較高,一遇敵情,立即逃避,來不及時,即掀起前身,背毛松豎,張牙露爪,撲向“敵人”,且發出吱吱的叫聲。當它們準備出洞時,多先在洞口停留一段時間,察聽外面的動靜,若發現敵情,迅即轉回洞內並用後足快速推土堵塞洞口。為了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板齒鼠有暫時性的遷移現象。其活動範圍比黃毛鼠大,游水的本領也強,往往100多米寬的河也可游過去。 [2] 
板齒鼠挖洞穴居,洞穴多設在地勢較高的地方,結構十分複雜,洞口比褐家鼠、黃毛鼠的大,洞口3-8個,最深的洞道離地面約1m,一般離地面80cm。洞口分前洞口和後洞口兩種:前洞口僅有一個呈圓形直徑約10cm,位於整個洞道的最低處,洞口處堆積着挖洞道時推出的粒狀泥土,形成一個錐形大土堆;後洞口數量較多,一般在3個以上,位置較高,洞口處沒有堆積錐形大土堆。洞道複雜,全長可達數米,窩巢設於通往後洞口的洞道之側,窩巢近於圓形,直徑約220mm,內墊稻草、甘蔗葉等,有的洞穴則在甘蔗葉堆和水塘邊築巢隱居,洞穴分為棲息洞和I臨時洞兩種。前者是板齒鼠較長期住所,結構複雜,洞口7-8個以上;後者簡單,為臨時避難用,洞口只有1-3個。 [2] 
板齒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特別喜歡甘蔗、甘薯和營養價值較高的植物種子。至於以哪種作物為主食,則與所在地區農作物類型有關,且有季節性的差異。例如在種甘薯較多的地方,便以甘薯為食;在甘蔗產區,便以甘蔗為主糧;在水稻區則盜食孕穗和穀粒。如果田間沒有吃的作物時,它們就吃草籽、草根、嫩莖和小漿果等。此外,還吃極少量的動物性食物,如小魚、蝦、螺等。有時也互相殘殺,咬食鼠屍。板齒鼠食量大,在飼養條件下體重平均445g的成鼠,每日取食量達114g。田間野生植物佔板齒鼠食物的比重相當大,這與板齒鼠的棲息環境雜草多有關。 [2] 

板齒鼠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4] 
中國分佈在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台灣、雲南、貴州和四川省的南端。 [5] 

板齒鼠繁殖方式

板齒鼠繁殖力強,一年四季都有繁殖,一般年產4-6胎。雌鼠往往在哺乳期間又能交配受孕,每窩產仔3-7只,最多9只。一般春夏季產仔數少,幼鼠成活率低;秋季產仔數多,幼鼠成活率也較高。孕期4周,幼鼠出生後23-26天就可以自由覓食,為害農作物。幼鼠經3-4個月即達性成熟,可以交配繁殖。 [2] 

板齒鼠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板齒鼠指名亞種
Bandicota indica indica
Bechstein,1800)
2
Bandicota indica nemorivaga
Hodgson,1836
3
板齒鼠蘇門答臘亞種
Bandicota indica setifera
Horsfield,1824
4
板齒鼠泰國亞種
Bandicota indica siamensis
Kloss,1919
5
板齒鼠台灣亞種
Bandicota indica taiwanus
Tokuda,1939
(資料來源: [6] 

板齒鼠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該種在其棲息地很常見,種羣數量呈上升趨勢。 [4] 
在中國深圳,由於板齒鼠棲息地急劇減少,導致其種羣數量急劇減少。1984年捕獲59只,佔11.78%,2000年在寶安區的光明農場捕獲16只板齒鼠,佔2.56%,2005年張小嵐的調查在寶安區發現1只板齒鼠。 [7] 

板齒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4] 
參考資料
  • 1.    Bandicota indica  .planet-mammiferes[引用日期2016-02-19]
  • 2.    李奇偉主編;陳子云,梁洪副主編,現代甘蔗改良技術=Modern Technology For Sugarcane Improvement,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03,第327-328頁
  • 3.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1979年05月第1版,第1417頁
  • 4.    Bandicota indica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6-02-19]
  • 5.    汪誠信主編 劉起勇 姜志寬 袁光明副主編,有害生物治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90頁
  • 6.    Greater Bandicoot Rat  .planet-mammiferes[引用日期2016-02-19]
  • 7.    張韶華,馬漢武,賈鳳龍主編,深圳媒介生物及其防制,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10,第244-2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