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松落針病

鎖定
松落針病是由散斑殼屬的真菌引起的、發生在松的病害。該病主要為害松樹的針葉。發病初期產生黃色斑點或段斑,後病斑顏色加深呈淡褐色,至晚秋全葉黃褐脱落。 [3] 
松落針病分佈較廣,是松樹針葉常見的病害之一。苗木、幼林以至成林都能發病,以幼林及中齡林受害重。病害嚴重時,造成樹木提早落葉,影響生長,嚴重者可致病株死亡。 [2] 
對於松落針病的防治,合理營林很重要。要多營造混交林;減少侵染來源;加強栽培管理,增加土壤肥力,促進樹木生長勢,提高抗病能力等。 [1] 
中文名
松落針病
別    名
松樹落針病
病    原
散斑殼屬的真菌
為害植物
松樹
為害部位
針葉

松落針病病原特徵

松落針病是由子囊菌亞門盤菌綱、星裂盤菌、斑痣盤菌科、散斑殼屬的真菌引起的,已知中國有該屬真菌21種,分佈於河北、安徽、江蘇、陝西、雲南、海南、貴州、廣西、福建、湖南、廣東、浙江、四川、遼寧、西藏、吉林、黑龍江、湖北、上海、江西、新疆等21省市,危害松樹。 [2] 

松落針病為害症狀

松落針病主要為害松樹的針葉。發病初期產生黃色斑點或段斑,後病斑顏色加深呈淡褐色,至晚秋全葉黃褐脱落。第二年春季在凋落的針葉上產生典型症狀,即先在落針上出現纖細的黑色橫線,將針葉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兩橫線間產生橢圓形黑色子實體即分生孢子器,以後再形成帶光澤漆黑或灰黑色米粒狀小點,中央縱裂成一道窄縫。 [3] 
松落針病

松落針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子囊盤)在病落針葉上越冬後,第二年3—4月間形成子囊盤,4—5月間子囊孢子陸續成熟;在雨天或潮濕的條件下,因子囊盤吸水膨脹而張開,露出乳白色的子囊羣;子囊孢子從子囊內擠出後進一步借氣傳播。病菌由針葉氣孔侵入,經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出現明顯的症狀。由於分生孢子器中產生的分生孢子萌發力很差而無侵染力,故無再侵染髮生。但因子囊孢子放射時間很長,達3個月左右,自春至夏都可能有新的侵染髮生。 [4] 

松落針病流行規律

病原菌子囊孢子萌發的最適温度為18C。空氣濕度大或有雨水,有利於子囊孢子的擴散、萌發及侵入。通常土壤瘠薄、積水較多且時間較長,易引起發病。凡栽植地塊或盆栽的土壤較幹,或樹木水分供應失衡,針葉細胞膨壓降低,皆有利於發病。 [5] 

松落針病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營造針、闊樹種混交林,加強撫育管理,使樹木生長旺盛,增強抗病力;適時撫育間伐,清除林地帶病針葉,改善林地衞生狀況,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抗病力;對小面積人工林、苗圃等有條件的地方,在子囊孢子飛散前清除病葉,以減少侵染來源。 [3]  [4] 
化學防治:在重病區幼林地,在子囊孢子成熟後飛散期間,噴1:2:200倍量式波爾多液,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25%可濕性多菌靈400—500倍液,或65%可濕性代森鋅800倍液防治2—3次,每次間隔10—15天。 [4] 

松落針病分級標準

松落針病分級標準:Ⅰ級,代表值0,健康;Ⅱ級,代表值1,1/4以下枝、葉、果感病;Ⅲ級,代表值2,1/4—2/4枝、葉、果感病;Ⅳ級,代表值3,2/4—3/4枝、葉、果感病;Ⅴ級,代表值4,3/4以上枝、葉、果感病。 [1] 
參考資料
  • 1.    鮑雙玲1, 張亞莉1, 朱學泰2等.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松落針病初步調查[J]. 中國森林病蟲, 2017, 第36卷(3):45-48,41.
  • 2.    於桂雲1, 唐冠忠2, 馬利紅3等. 松落針病與油松正常落葉的鑑別[J]. 河北林業科技, 2011, (3):77.
  • 3.    李南林,梁遠楠.100種常見林業有害生物圖鑑.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9.01:90-91
  • 4.    魏遠新,趙全申,董建軍.主要用材林樹種病蟲害防治.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8.08:60-62
  • 5.    曹恆生,唐燕平.花木病蟲害防治.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