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松漠都督府

鎖定
松漠都督府是唐朝時管理契丹的羈縻都督府。屬東夷都護府。西南接饒樂都督府,南接營州
中文名
松漠都督府
時    代
唐朝
類    型
管理契丹的羈縻都督府
直    屬
東夷都護府

目錄

松漠都督府歷史沿革

648年十一月廿三,契丹大賀窟哥率領所部內屬。唐太宗契丹部為松漠都督府,管轄今赤峯通遼一帶(即今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帶),治在今西拉木倫河北岸林西縣櫻桃溝古城址。以窟哥為都督;又以其別帥達稽部為峭落州,紇便部為彈汗州,獨活部為無逢州,芬問部為羽陵州,突便部為日連州,芮奚部為徒河州,墜斤部為萬丹州,伏部為匹黎、赤山二州,一共為九州。各以其辱紇主為刺史。十一月廿四,於營州東夷校尉官。696年—717年,因契丹反唐,一度撤銷。安史之亂後,僅剩名譽稱號(唐肅宗上元以後廢)。耶律阿保機在唐末,就是以松漠都督府的轄區為基礎,統一契丹建立遼國的。

松漠都督府設立

隋朝末年,中原板蕩,戰亂頻仍,隋朝政權自顧不暇,四裔失控,歸善王契丹於是獲得了一個發展擴張的絕好時機。到了唐初,契丹社會在原有的軍事聯盟基礎之上發展,出現了第一個永久性的部落聯盟,這便是延續了100餘年之久的大賀氏部落聯盟。《唐書·契丹傳》説:“契丹有八部,族之大者曰大賀氏”,由於大賀氏族所在的部落在八部契丹中最為強大,以後的部落聯盟長都是由大賀氏家族成員擔任,因此這個聯盟史稱大賀氏聯盟。《舊五代史·契丹傳》説:“八部,每部皆號大人,內推一人為主,建旗鼓而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説:契丹八“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這就是説,第一,大賀氏聯盟的首領不是終身制,而是有一定任期,一般以3年為限,到期即選舉更替;第二,聯盟首領必須守職盡責,接受八部成員的共同監督和考績,倘因失職給聯盟事業造成損失,即遭罷免。這種制度,即便是放到今,也仍然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進步意義。
大賀氏時期,聯盟首領的權利尚十分有限,八部大人會議是聯盟的最高權利機關,“若有徵發,諸部皆須議合,不得獨舉”。②軍事大計一律由八部酋長會同商定,聯盟首領無權專決,各部也無權單獨行動。至於內部事務,則仍由各部自理,聯盟首領也無權干預,這種形式的聯盟就是所謂“獵則別部,戰則同行”。①聯盟首領倘若妄自尊大,獨斷專行,就會立遭取締,乃至被殺。因此,唐玄宗曾説:契丹“多無義於尊長,自昔如此。”②關於這一時期契丹的活動區域,《舊唐書·契丹傳》載:“契丹居潢水之南,黃龍之北,鮮卑之故地,在京師東北5300裏。東與高麗鄰,西與奚國,南至營州,北至室韋。冷陘(XING)山在其國,西與奚西山相畸”。《新唐書·契丹傳》説:“東距高麗、西奚、南營州 、北靺(MO)鞨(HE) 室韋、阻冷陘山以自固。”又《遼史·地理志》也説:“遼國其先曰契丹,本鮮卑之地,居遼澤中,……南控黃龍,北帶潢水,冷陘屏右,遼河蜇左”。這裏的黃龍、營州,都是今遼寧省朝陽市,《元和郡縣誌》曾明確載有:“營州境北至契丹50裏,西北至契丹70裏,東北至契丹90裏”。關於北界,史言:“北至室韋”,或“北靺鞨、室韋、阻冷陘山以自固”,冷陘山即遼代黑嶺一帶,位於今巴林右旗北境罕山西北,為大興安嶺南行餘脈。所謂“西與奚國”,“東鄰高麗”,“遼河蜇左”這個地理概念就比較清楚了。總的説來,唐朝時期的契丹,已經基本上波及到今整個赤峯,而其活動中心,仍然是西拉沐淪河老哈河之間。
貞觀二年(628年),大賀氏聯盟長摩會率領契丹各部,依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遵照契丹傳統習俗,頒賜旗鼓於摩會,表示正式承認其部落聯盟長職務,要他代表唐朝統率契丹。貞觀22年(648年),唐朝進而在契丹駐地設立松漠都督府(今翁牛特境內老哈河西拉沐淪河交匯處附近),以契丹大賀氏聯盟長窟哥為左領軍將軍兼松漠都督,並賜姓李氏。契丹八部分設為九州,其中,達稽部為峭落州,紇便部為彈汗州、獨活部為無逢州,勞問部為羽陵州,突便部為日連州,芮奚部為徒何州,墜斤部為萬丹州,析伏部為匹黎、赤山二州,加上松漠都督府,合為十州建制,並隸松漠府統轄。契丹各部落首領一律相應的改為諸州刺史

松漠都督府意義

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所領契丹各部,便成為唐朝統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了,雖然這些契丹州同中原地區的州相比尚有許多不同,但這對契丹族來説,是前所未有的,它對契丹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松漠都督府的設立,是契丹社會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毫無問題,這自然是赤峯古代史上發生的一件重大事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