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松江話

鎖定
松江話,又稱松江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的松江方言大區。
根據聲調調類調值)的差異,今上海市地區分成六大方言區:市區方言區(即新上海話區,現今通用的上海話)、老上海方言區、崇明方言區、嘉定方言區、練塘方言區、松江方言區。
中文名
松江話
別    名
松江方言

松江話簡介

松江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松江話 松江話
在上海市範圍內,松江方言大區覆蓋面積最大,人數最多,其下再分兩個小方言區:松江方言區、老上海方言區。此處的松江話即指松江方言區。
老上海方言是松江方言在黃浦東西兩岸的變體或分支,兩者並不等同,主要區別在陽平調,老上海話大致分佈在原上海縣範圍內,包括浦東和上海市郊話。趙元任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考察上海老城廂的方言時,發現老派近似浦東話,新派已似蘇州話

松江話定義

松江方言,覆蓋範圍包括:松江、金山青浦奉賢以及閔行部分區域如七寶、莘莊、馬橋、北橋、顓橋、塘灣。
覆蓋範圍中,青浦不含練塘片,閔行不含虹橋,華漕,梅隴,陳行,杜行,魯匯,諸翟,紀王,曹行(它們屬於老上海方言區)和閔行、吳涇鎮區的局部地區(上世紀中期的大批市區工業移民使用市區方言)。奉賢區不包括四團、平安兩處(使用浦東話)。

松江話歷史淵源

松江秦時形成集鎮,唐時置縣,元時升府,明清時為全國紡織業中心、東南一大都會,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名將陸遜以功封華亭侯,華亭始見於史志。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至清末,華亭縣、華亭府松江府婁縣均設治於此。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華亭府,翌年改為松江府。
至清嘉慶十年(1805年)演變為1府(松江)、7縣(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1廳(川沙)。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華亭、婁縣合併為華亭縣。民國3年(1914年)改為松江縣。民國時期,松江縣政府及江蘇省第三、第四區專員公署皆設於此。 解放後,蘇南行政署設松江專區。民國初期,該鎮名華亭市、松江市,後改稱城廂區、城區。民國36年(1947年)撤區,由縣直轄
1952年恢復江蘇省建制後松江專區隸屬江蘇省。1958年初,嘉定、寶山、崇明三縣劃歸上海市,松江專區撤銷,原屬專區的松江等七縣劃歸蘇州專區;10月,松江等七縣同時劃歸上海市,成為上海市郊縣。20世紀末開始,各郊縣先後撤縣建區。
上海舊屬松江府,曾隸屬嘉興轄下,語言以嘉興話為主。松江府成立後,松江地區方言在嘉興話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形成吳語中發展相對滯後的松江話。根據《松江府志》記載:明代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嘉興為重”。而到清朝則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蘇州為重”。蘇州話因其權威性和豐富的文學形式(吳語小説、傳奇、彈詞和民歌等)對上海話也有過重要影響。上海話並非寧波話蘇州話簡單合成,而是融合松江方言發展的結果。上海開埠之前,松江是松江府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松江話現狀

相對上海話的強勢,松江話長期以來受到忽視,常被稱作松江話、青浦話、金山話、奉賢話,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而且隨着普通話的推廣、人口融合帶來的快速蜕變、以及上海城區的擴大,松江話面臨着同上海話一樣的處境,甚至更為嚴重。
當今許多松江方言區的兒童已經無法全部使用母語和他人溝通,已有在外不講、在家庭內部不講,全然不會講,甚至出現聽不懂老人的説話的情形。

松江話語音

松江話 松江話
聲母27個(不計鼻邊音陰調變體),韻母56個,聲調8個

松江話韻母

1、陰聲韻
y [ɿ] 紙 思 子 師 豬 嘴 水 吹
i [i] 衣 宣 面 非 二 耳 徐 去 眉 淚 全 泉
u [u] 烏 播 所 鵝 做 火 錯 路
iu [y] 雨 鬼 主 語 需 虧 朱 如
a [ɑ] 媽 柴 帶 擺 罅 加 茄 鞋
ia [iɑ] 借 寫 野 姐
ua [uɑ] 怪 快 拐 娃
ae [ɛ] 板 藍 減 賺 炎 傘 來
iae [iɛ] 念 廿
uae [uɛ] 關 筷 環
e [e] 杯 滿 對 半 川 南 甘 帥
ue [ue] 官 塊 會
oe [ø] 短 歲 安 算 遠 縣 猜 餐
ioe [yø] 捐 勸 阮
au [ɔ] 包 早 毛 牢 下 夏
iau [iɔ] 挑 小 鳥
eu [ɯ] 頭 浮 口 歐
ieu [iɯ] 劉 牛 舊 右
o [o] 爬 蛇 茶 馬 曬 釵 啞 瓦
io [iu] 靴
an [ɛ̃] 打 冷 櫻 長 張
ian [iɛ̃] 娘 想 槍 強
uan [uɛ̃] 橫 光(光火)
aon [ɑ̃] 當 雙 夢 忙 忘 章
iaon [iɑ̃] 旺 眶 王
uaon [uɑ̃] 光 汪 黃 廣 王
en [ɐŋ] 粉 燈 春 論 問 蚊
ien [ɐŋ] 京 迎 音 人 今 傾
uen [ɐŋ] 困 滾 温
iuen [yɐ̃](僅文讀) 軍 羣 雲
in [iəŋ] 清 心 尋
on [oŋ] 翁 風 龍 農 膿
ion [ioŋ] 窮 雄 榮 營 熒 瑩 濃 羣 雲 [1] 
aeq [æʔ] 八 鴨 襪 塔 甲
iaeq [iæʔ] 捏 協 俠 甲(甲乙丙丁)
uaeq [uæʔ] 刮 滑 豁 挖 括
ak [ɑk] 百 麥 客 石 碩 隔
iaq [iɑk] 約 腳 屐 箬 劇 略
uaq [uɑk] 呱(呱呱叫) 劃 摑
eq [eʔ] 折 出 失 喝(喝彩) 疊(疊起來)
iq [iɪʔ] 必 結 薛 雪 絕 律
ueq [ueʔ] 骨 闊 剮 虢
eoq [ʌk] 食 刻 墨 職
ieoq [iʌk] 筆 吃 極 力
aoq [ɔk] 博 木 落 各 樂 作 縮
iaoq [iɔk] (扌肉) 戳 確
uaoq [uɔk] 擴 沃 郭
oq [ok] 北 剝 六 綠 國 獲 叔 哭
ioq [iok] 菊 軸 浴 肉 育 玉
oeq [œʔ] 脱 割 渴 葛 喝(吆喝) 疊(量詞)
ioeq [yœʔ] 缺 屈 血 月
uoeq [uœʔ] 説
4、其他
er [əl] 而
m [m̩] 畝 姆 嘸
n [n̩] 嗯
ng [ŋ̍] 五 魚 吳

松江話聲調

平上去入各分陰陽。
陰平 53 搬、天、高
陽平 31 盤、田、螯
陰上 44 保、短、起
陽上 22 抱、斷、淡
陰去 35 報、替、告
陽去 13 暴、墊、忌
陰入 5 百、鐵、各
陽入 3 白、迭、藥
以“吳語協會”的拼音方案為基礎,將《松江方言志》的音韻,參照《上海吳語手冊2010》以及《奉賢縣誌 方言卷》的排列方式,全部整理了一遍。

松江話語音變化

上述音韻基本按照松江方言志上的老派口音記錄。新派很多特徵已經變化。
與原來記載的老派相比,新派的主要特徵:
1 一是帶緊喉的縮氣音[ɓ]、[ɗ]為[p]、[t]代替,變為與今上海話相同的不送氣清塞音
2 是雙唇音[Φ]、[β]、[ʔw]為唇齒音[f]、[v]、[ʔυ]代替,[ʔυ]有的讀[ʔ(u)]。
3 不分尖團音。將=姜,秋=丘,小=曉(文讀),趨=區
4 入聲韻大量合併:磕=刻=渴;筆=壁。
5 原有的[iu]韻母併入[yø]。
聲母表中紅色為清音,綠色為濁音,帶緊喉即為縮氣音。

松江話差異

1 分司書。上海話中司=書[sɿ],而松江話中司[sɿ]≠書[sy]。同理,資朱、時樹在松江話中都是區分的。
2 分打黨。張/贓、蚌/幫、打/黨、長/上、廠/唱在松江話中前一組字的韻母為[ɛ̃],而後一組字為[ɑ̃]。
3 分襪麥。襪/麥、八/百在上海話中同音,而在松江話中前一組都是[æʔ]的入聲韻。
4 其他。上海話南=暖,歸入[ø]韻。而松江話中前者讀[e]韻,後者[ø]韻。上海話中筆=癟、滴=跌、踢=貼、吃=七,松江話中前者讀[iʌk]韻,後者[iɪʔ]韻。

松江話童謠

松江話童謠《騎馬啷啷啷》 松江話童謠《騎馬啷啷啷》
《騎馬啷啷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