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聖教寺塔

鎖定
興聖教寺塔,位於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街道中山東路235號方塔園內,因其塔身為方形又被俗稱作“方塔” [1]  ,該塔建於北宋熙寧、元祐年間(1068-1094年),共9層,高度為42.65米 [2] 
興聖教寺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佛塔 ,磚砌塔身,方木結構,平面呈正方形。塔下的地宮發掘出包括舍利和古錢幣在內的大量文物。
1996年11月20日,興聖教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興聖教寺塔
外文名
Xingshengjiao Temple Pagoda
地理位置
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街道中山東路235號方塔園內
門票價格
12元
建築年代
北宋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4-83-3-5

興聖教寺塔歷史沿革

興聖教寺塔建於北宋熙寧、元祐年間(1068-1094年),因該塔建在興聖教寺中而得名。在南宋和元明時曾多次對該塔進行修葺。 [1]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興聖教寺的僧人募款對興聖教寺塔進行修葺。元大德六年(1302年),塔上的塔剎相輪和欄杆被颱風吹壞,後被該寺僧人募款修復。元末戰亂中,興聖教寺被毀,只剩下塔和一座鐘樓。
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僧在塔旁建懺堂,題匾額“興聖塔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興聖教寺塔再一次被颱風刮壞,並於隨後由院內僧人們募資修繕 [4] 
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巡撫周忱捐款重建興聖教寺塔。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提督梁化鳳施資修塔 [4]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興聖教寺塔進行了大修,原七、八、九層圯毀重建,更換塔心柱和塔剎。在第八層的樓板上,豎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過塔頂露出8米在外 [1]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興聖教寺塔再一次修葺。明清的幾次重修中都保存了宋代建築的特點。這次修復後,興聖教寺塔被譽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 [5] 
民國時期,興聖教寺塔遭到嚴重損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興聖教寺塔的牆壁上被當地少年夏秋生寫上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幾個大字。
抗戰期間,日軍對松江進行轟炸,轟炸過後,除了興聖教寺塔與照壁倖免於難外,其他古建築都已損毀 [1] 
到了解放前,興聖教寺塔的磚身出現了裂縫,塔內各層的木結構也幾乎全部毀壞,樓板扶梯僅剩1層,塔身向西北傾斜約54釐米,地坪一片殘磚碎瓦、荒草枯藤。因而亟待進一步維修 [1] 
1955年7月,松江縣文教科採取了保護性措施。 [1] 
1974年,上海市文物部門復原了底層附階。同年,當地考古部門發現了興聖教寺塔下的地宮,並於1974年11月7日至10日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
1975~1977年,在市文管會指導下,松江文化部門組織力量進行復原大修,以“不改變原狀”為原則,凡宋代原構件以及元、明、清代修補件,未損壞的全部保留;損壞的予以修補、加固;殘缺的照原樣修復;找不到原樣的則參照江南地區同時代的塔型,結合此塔的風格特點,予以重製。重製時,換去腐蝕的塔心木,重裝塔剎,補換相輪。塔剎由塔心木、銅葫蘆、相輪鑄件、浪風索等組成,高7.85米。相輪鑄件共29件,重約5噸。塔心木長15米餘,重約900千克,因年久滲水,腐朽嚴重。此次修繕,重鑄更換八角龍頭露盤1個,相輪5個,鐵箍筒7個,仰蓮覆盆1個,並新換了塔心木。恢復各層扶梯、樓板、平座、腰檐和“尋杖式”欄杆,重建了圍廊。對歷代遺存的木構件,都採用間苯二酚縮水甘油醚調製的高分子封護加固劑塗抹,其餘木構件都用桐油塗刷多遍。經過加固塗刷後的木構件,既能防蛀、防腐,又增加了強度和承重力,而木紋清晰,保持“古舊”的風貌。 [1] 
1978年,松江縣政府在原興聖教寺寺址開拓和興建園林,以方塔為中心,四周組合古代建築文物羣,其中包括從閘北區河南路橋北境遷移而來的天后宮大殿,塔下佔地160餘畝的長方形土地被開發成了方塔公園 [6] 

興聖教寺塔建築格局

興聖教寺塔是樓閣式,磚木結構9層,通高42.65米。底邊長6米,有迴廊,從下往上每層收縮一柱徑(約28釐米),每面3間,正面設壺門,外有平座,欄杆,腰檐,內有木梯相通。 [7] 
第三層西壺門上方拱眼處保留有兩幅宋代佛像壁畫。第八層架橫木交叉,承託塔心木穿出頂層,上套鑄鐵塔剎,由覆盆、露盤、九級相輪、鳳蓋等組成,剎端為銅鑄寶瓶。 [7] 
興聖教寺塔留存木斗拱177垛,其中111垛為宋代原物。 [7] 

興聖教寺塔文物遺存

興聖教寺塔綜述

吳越國銅泗州大聖坐像。興聖教寺塔地宮出土,上海博物館藏 吳越國銅泗州大聖坐像。興聖教寺塔地宮出土,上海博物館藏
1974年,考古人員對興聖教寺塔的地宮展開發掘,在發掘過程中從地宮的封土中找到2枚銅錢。打開地宮後,發現地宮底東西兩側各鋪有一排磚,磚上放置有1個石灰石質地的石函。在石函下方和石函內僅有的1件漆盒裏也找到部分銅錢,共計186枚,時間跨度從唐代開元年間(713年12月—741年12月)至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以唐開元通寶居多,還有部分銅錢因鏽蝕而無法辨認年份。石函中還發現1件銅製卧佛塑像,2件銀匣(一大一小),小銀珠101顆,佛牙2件,9粒舍利子,1塊沉香木,以及部分包裹佛像等的絲織品和紙張(殘)。漆匣左右有兩銀盒,盒內藏舍利和動物化石,底部鐫“蔡溥舍銀造匣追薦亡妻俞氏超生”,“郭椿年舍銀匣追薦亡母趙氏超生”。 [8] 
1975年,在重修興聖教寺塔塔身時,工作人員在塔的第七層的斗拱壁縫中找到了幾枚熙寧、祥符、元豐銅錢 [8] 

興聖教寺塔壁畫

1974年,興聖教寺塔修理時,發現第三層的側壁石灰層內有一幅宋代壁畫,畫的是一尊新色佛像打坐圖,佛像清晰,色彩鮮豔。經專家鑑定,系建塔時的原畫。 [8] 

興聖教寺塔佛經

在興聖教寺塔塔頂的寶瓶內發現了藏有血寫的佛經,這是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的和尚為化緣募捐用手指血寫的 [9] 

興聖教寺塔歷史文化

興聖教寺塔藝文

清代《松江竹枝詞》:“巍巍樓闕梵王宮,金碧名藍杳靄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 [1] 

興聖教寺塔傳説軼事

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興聖教寺塔損壞,傳説由一個和尚用手指血書佛經化緣募捐,才得以恢復舊觀。 [1] 

興聖教寺塔保護措施

修復後的方塔 修復後的方塔
1962年9月7日,興聖教寺塔獲批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並確認了該塔的保護範圍 [4] 
1963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全面勘查興聖教寺塔的結構和損壞情況,同年10月,清理地面,確定塔身圍廊廊柱的地位以及歷代修繕時所用磚瓦等。
1973年4月,上海市文物管理會擬訂《松江興聖教寺塔修繕方案》,1975至1977年,在上海市文物管理會的組織下,松江文化部門組織相關人員以“不改變原狀”為原則,對興聖教寺塔進行了大修。凡宋代原構件以及元、明、清代修補件,未損壞的全部保留;損壞的予以修補、加固;殘缺的照原樣修復;找不到原樣的則參照江南地區同時代的塔型,結合此塔的風格特點,予以重製。重製時,換去塔剎中腐蝕的塔心木,重裝塔剎,補換相輪 [1]  ,恢復各層扶梯、樓板、平座、腰檐和北宋建築物所常用的手杖式欄杆,重建了圍廊。
修復前殘破的方塔 修復前殘破的方塔
修復前,方塔各層木構件,從二層到九層,存斗栱177朵,保存宋代原物111朵,佔62.7%,以松木制,華栱用足材,卷剎柔和,符合宋《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規定,第七、八、九層斗栱全部為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6年)修繕時更換。撩檐枋、羅漢枋等亦有一部分為宋代原物。塔剎與塔心木均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更換,此事在塔剎上有鑄,在塔心木上亦有鐫刻。道光廿六年(1846年)修理時,因塔心木損傷,在柱外包一層柏木,柏木上對此事有記載。
1986年,興聖教寺塔的保護範圍和控制範圍被劃定,塔周圍50米內被劃定為保護範圍,50至150米內為控制範圍。
1996年11月20日,興聖教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00年和2007年,為了保持興聖教寺塔的外觀,松江當地的文物主管部門先後兩次對該塔進行了內外牆壁和屋檐的保養和粉刷。
2012年,興聖教寺塔內的牆壁經常出現遊客的塗鴉痕跡,而且樓層越高,塗鴉越多。對此管理方也展開行動來制止遊客的塗鴉行為,同時也在每年對被塗鴉的牆壁進行粉刷覆蓋 [10] 

興聖教寺塔旅遊信息

興聖教寺塔地理位置

興聖教寺塔位於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街道中山東路235號方塔園內。 [2] 

興聖教寺塔交通線路

公交:乘松梅專線(梅隴西南汽車站-松江)、滬松高速(上海體育館-滬杭高速-松江)、滬松線到松江樂都路汽車站後再轉乘松江4路可至方塔園;在汽車東站可乘松江2路、4路、7路、11路到達方塔園。
自架:內環高架-滬閔高架-莘莊立交-G60滬昆高速公路-松江出口-榮樂中路-榮樂東路-方塔北路-中山東路-方塔園。

興聖教寺塔門票價格

單人票:每人12元。 [11] 
團隊票(16人以上):每人10元。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