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松下踏歌圖

鎖定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午),由民間藝人繪製。壁畫真實地記錄了清代彝家人朝山打歌的場面,壁畫歷盡百餘年的風雨剝蝕,仍然豔麗清晰,畫面上男女相雜、有官有民,邊唱邊跳者共39人,用各種顏色繪製,線條清晰,是一幅珍貴的清代彝族打歌圖。 民國初年《蒙化志稿》記載:時肥一足,作商半舞,其舞以一人吹蘆笙居中,圍繞唱土曲,其腔拍音節,皆視蘆笙為起止。這幅踏歌圖壁畫與歷史文獻記載的完全一致,再現了兩百多年以前彝族打歌的真實情景,與悠久的巍寶山歌會有密切的關係,是研究彝族歌舞及彝族服飾的寶貴文物。這幅壁畫的摹本,1983年曾參加雲南省少數民族壁畫在北京展出,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獲得很高的社會聲譽和評價。有專家稱:像這樣直接反映少數民族習俗的壁畫國內實屬罕見。
中文名
松下踏歌圖
外文名
The picture on sing and dancing under the pines
類    別
字畫
年    代
完成於清乾隆二十四年
文物原屬
文龍亭的橋墩石灰牆上壁畫

目錄

松下踏歌圖簡介

【名稱】:松下踏歌圖 [英]The picture on sing and dancing under the pines
【類別】:字畫
【年代】:完成於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
【文物原屬】:巍寶山文昌宮文龍亭的橋墩石灰牆上壁畫
【文物現狀】:
【簡介】:

松下踏歌圖相關資料

巍寶山
巍寶山位於雲南大理巍山縣境內,為全國道教名山,是南詔始祖細奴邏的耕牧之地。巍寶山文昌宮文龍亭西面橋墩壁上至今還保存着一幅清代乾隆年間畫的“松下踏歌圖”壁畫,再現的是明清彝族朝巍寶山舉行踏歌活動的歡樂情景。
彝族踏歌又叫“打歌”,彝語叫“阿克”,“阿”是娛樂的意思,“克”含有砍的成分,代表刀舞。彝族踏歌是一種樂、歌、舞三者結合的活動,以火為圈心,圈內有一人吹蘆笙,稱為“歌頭”,有數人吹笛子,有一人舞春秋刀,有一人彈三絃,邊唱邊跳。進入歌場的人們往往以挑逗的唱詞逐漸形成圓圈,盡情展現健美的舞姿和甜潤響亮的歌喉,歌詞內容有生產生活的,有歌頌愛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