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黑山遺址

鎖定
東黑山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大王店鎮東黑山村村南,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1200米,處於丘陵山地向平原的過渡地帶。發掘面積5200平方米。主要文化內涵以戰國、漢代為主。發現戰國時期小城址一座,遺存有灰坑、灰溝、房址、井、墓葬等遺蹟及各類遺物。
2013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東黑山遺址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
所處時代
戰國、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批准文號
國發(2013)13號
編    號
7-0026-1-026

東黑山遺址歷史沿革

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對徐水縣東黑山遺址進行了發掘,揭露遺址面積5400平方米,發現了豐富的戰國、漢代文化遺存 [2] 
2013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東黑山遺址遺址特點

東黑山遺址東為平原、南為斑雞山、西依鳳凰山、北鄰釜山,地勢中間略低,由西向東傾斜。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1200米,南水北調天津乾渠的渠線從遺址中、北部貫穿而過。
戰國時期該城址為燕南長城外圍重要的軍事設施,距離燕南長城重要關隘汾門僅十餘公里,距離戰國晚期燕國的政治中心燕下都也僅三十公里;兩漢時期的居址位於漢代中山國北平縣和涿郡之間,距離滿城漢墓僅二十餘公里。東黑山遺址共出土175件鐵器,其中戰國兩漢鐵器計137件,佔總數的73%,出土鐵器以農具、工具和兵器為主,分別佔總數的26%,23%和18%。在該遺址附近的易縣燕下都遺址和墓葬 [3] 
通過考察戰國兩漢時期東黑山遺址出土鐵器的鐵器和工藝表明,戰國兩漢時期該地區塊鍊鐵技術與生鐵技術同時並存,戰國晚期開始生鐵和生鐵製鋼技術快速取代塊鍊鐵技術;其中。生鐵鑄造和鑄鐵退火技術廣泛運用在製作鐵農具和工具中,炒鋼技術多用於製作鐵兵器,該地區最早的炒鋼製品也出現在西漢時期;自戰國時期開始出現的淬火工藝發展到西漢中後期出現了局部淬火工藝,西漢中後期還有可能出現了灌鋼製品,並能根據不同器物的性能選擇不同的材質和工藝。鐵質農具、工具和兵器性能的優化和廣泛使用促進了當地農業、手工業等社會經濟領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3] 

東黑山遺址文物遺存

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小城址一座及漢代房子一座,各時期灰坑345座、灰溝10條、房址13座、井7座、墓葬19座、路8條,出土陶、鐵、銅、石等各類遺物500餘件。
戰國小城分為南北兩城,北城略小,東西長140米,南北寬80米,城西北角被破壞,城址壓在現代房屋之下。四垣被路疊壓,城東、北、南城垣正中各有城門1座。南門位於南垣距西城垣20米處,南、北城由此相通。南城城垣完整,夯土直接暴露於地表。北、西垣壓在現代路下,東垣被溝打破。城北門處有寬4米的道路一條、路兩側各有夯土台基1座。城址的東、南側的護城河依然存在,因後期遭受破壞,東側護城河因人工取土而變寬且深。 漢代房子及炕的發現是本次發掘的另一重要收穫。房子面積不大,大多長、寬在3——4.5米之間,分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兩種,發現兩座雙間房址。房子大多有炕,炕和灶相連,煙道有兩條和三條兩種,兩條煙道的時代較早,為西漢中晚期,三條煙道的為東漢早期。
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另有鐵、銅、石器等。陶器類型主要有碗、罐、盆、豆、小口甕、壺、杯、紡輪等,陶質有泥質灰陶、泥質紅陶、泥質灰褐陶、夾砂夾蚌紅陶、夾砂夾蚌灰褐陶、瓦當、板瓦等。銅質器主要是銅錢,有半兩錢、五銖錢以及宋、金、元、明清時期的銅錢,銅器有鏃,多數為鐵鋌,少數為全銅質,銅勺,表面有鎏金 [3] 

東黑山遺址研究價值

東黑山遺址出土鐵器部分樣品 東黑山遺址出土鐵器部分樣品
通過對徐水縣東黑山遺址勘探和發掘,對遺址的面積、分佈範圍、地層堆積情況,文化成堆積的深度和厚度、文化遺蹟和遺物有了初步的瞭解,對遺蹟性質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東黑山遺蹟面積達到1000000平方米以上,其面積之大、內涵之豐富是近年來河北發現的戰漢時期遺址中少見的,其中戰國城址屬於燕南長城外圍的附屬小城,是重要的軍事設施,它的發現對研究戰國時期同類遺存的性質、結構佈局、建築方法等有重要意義。漢代房址的發現為研究漢代的聚落形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其中火炕是華北平原地區的首次大面積發現,其年代最早可到西漢中晚期,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的同類建築形制 [4] 
西漢時期房子和火炕的發現是重要收穫。其戰國城址屬於燕南長城外圍的附屬小城,是重要的軍事設施,它的發現對研究戰國時期同類遺存的性質、結構佈局、建築方法等有重要意義。漢代房址的發現為研究漢代的聚落形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東黑山遺址旅遊信息

河北省徐水縣大王店鄉東黑山村村南。大致位於東經115°25′5.37″,北緯39°04′59.3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