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馬村戰鬥

鎖定
東馬村戰鬥,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場戰役。荔北戰役結束後,西北野戰軍主力再次北撤至合陽縣坊鎮、百良一帶整訓。1948年11月15日,敵四三一團得知四三〇團在臨皋被殲消息後,傍晚時分由吳莊村移駐岱堡塔,團部駐紮在東馬村。臨皋戰鬥結束後二縱獨六旅立即轉攻東西馬村。是夜,獨六旅一部繞過良石城圍攻東馬村,在村西割斷敵與和家莊軍部的聯繫。一部從百坂翻金水溝,從岱堡東南兩面對敵封鎖。當晚,西北野戰軍在東馬村東溝的斷橋處與敵激戰,前進受阻。隨即西北野戰軍調整進攻方案,繞至東馬村村北一溝澗處,突破防線與敵進行巷戰。至16日拂曉,全殲敵四三一團,俘敵1100餘人。 [1] 
名    稱
東馬村戰鬥
發生時間
1948年11月
地    點
陝西省合陽縣東馬村
參戰方
西北野戰軍、國民黨軍隊

東馬村戰鬥戰役背景

1948年春季,西北戰場取得宜(川)瓦(子街)戰役的偉大勝利,粉碎了胡宗南在西北戰場的重點進攻,打開了關中平原的大門。西北野戰軍為配合遼瀋、平津和淮海的戰略決戰,決心不給敵軍以喘息之機,主動積極地消滅敵軍。 [2] 

東馬村戰鬥戰役經過

獨六旅十七團受命鉗制並相機攻殲東馬村守敵的任務,指戰員們鬥志高昂,迅速進入進攻出發地區,並進一步查明瞭東馬村在四三〇團進駐臨皋被殲之後,調整了部署,加固了防禦陣地,完善了防禦體系。為配合旅主力作戰,在三營未到的情況下,十七團在十六團二營的協同下,不失時機地向敵發起了進攻。二營擔任主攻,由東西實施攻擊,一營繞向東馬村西南,分割乳羅山、楊家城兩地守敵與東馬村之敵的聯繫,切斷東馬村守敵的退路,並準備打擊由楊家城方向救援之敵。當一營於16日2時進至楊家城之東北地區時,發現敵約一個營的兵力分成兩個梯隊由東馬村回竄楊家城。當其前衞連與一營前衞連一、二連遭遇時,二連在指導員趙鋭的指揮下,先敵佔領有利地形,向敵開火,將該敵殲滅於谷地。該敵二梯隊約兩個連的兵力向二連陣地猛烈反撲。此時,一營主力趕到,經約20分鐘激戰,敵被全殲,生俘敵四三團團長楊健以下150餘人。二營被斷壕所隔攻擊受阻,欲改變攻擊方向,因兩側深溝,中間吊橋無法通過,故而受挫。 [2] 
十六團二營駐於東馬村、良石城之間,負有阻擊南來援敵之任務。當十七團攻擊受阻後,旅部命令該營留一個連執行原任務,而主力由西北方向攻擊東馬村該營由於突然改變任務,攻擊準備不足,且其機炮連也未跟上,缺乏有效的火力支援,進攻兩次均未奏效。 [2] 
此時,旅首長電話指示:“鑑於兩次攻擊都不奏效,而敵九十軍準備東援良石城,澄城之七十六軍也有東進的跡象,決定停止攻擊,準備轉移。”十七團認為:現已查明東馬村守敵為一四四師之四三一團,其團長率一個營在向楊家城流竄的途中已被解放軍一營殲滅,團長楊健被捉,尚剩團部及兩個營的兵力龜縮於一個村莊,又經解放軍兩次打擊,傷亡較大,尤其團長被俘,敵軍已是羣蛇無首,被肢解的殘部已陷入絕望的境地。而解放軍攻擊兩次不遂,主要是進攻倉促所致,部隊未到齊,攻擊力量不足。現三營已趕到,經前兩次攻擊,敵情、地形也已查清,加上十六團二營的配合,解放軍已構成二比一兵力的相對優勢,加上指戰員積極求戰這一壓倒敵人的政治優勢,打贏這一仗是必然的。在取得副旅長賀盛桂的批准後,十七團隨即組織連以上的幹部現地偵察,找出了前兩次攻擊未成的原因,肯定了第二次攻擊的方向是正確的,並重新調整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各分隊的任務。十七團三營和十六團二營由村西北和村西實施主要突擊,一營、二營由村西南和東西配合行動,全團步調一致,向東馬村發起了第三次攻擊。 [2] 
當旅部準備放棄對良石城方向的攻擊,調整兵力支援十七團在東馬村的戰鬥時,十七團三營一舉攻克東馬村西北端敵軍碉堡,繼而沿敵塹壕突入敵軍內部。十六團二營也乘勢插入村西,佔領了敵軍兩個三角集團工事;該營另一個排由村北、一營由村西南衝進村內;二營在村東積極鉗制敵人,展開三面攻擊。經過約一個小時的激戰,至16日6時,全殲東馬村守敵四三一團,俘敵官兵1100餘人。 [2] 

東馬村戰鬥主要影響

東馬村戰鬥,是二縱六旅在西野發動的冬季攻勢中,繼二縱九旅以一小時三十分全殲一個整團的臨皋首戰勝利的鼓舞下,又一次以4個營兵力的相對優勢殲敵一個整團的一次戰鬥。它的意義在於,對以後舉行較大規模的平原攻殲戰提供了經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