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風帶

鎖定
東風帶,是指自極地高壓輻散的氣流,在地轉偏力的作用下,形成偏東風。北半球為東北風,南半球為東南風,所以又叫做極地東風帶,它向低緯度源源不斷地輸送乾冷空氣。 [2] 
東風帶,是地球的行星風帶之一。芒種節氣屬於大氣環流季節性調整的前期,也就是華南由原來的西風帶天氣系統影響出現轉向東風帶系統影響的調整前期。
東風帶也指自極地高壓輻散的氣流,在地球自轉偏向力及地球形狀的作用下,形成偏東風北半球為東北風南半球為東南風,所以又叫做極地東風帶,它向低緯度源源不斷地輸送乾冷空氣。
中文名
東風帶
外文名
easterlies
特    點
乾冷、風力強勁、風級範圍廣
分佈區域
亞寒帶、高緯地區
氣候形成
亞寒帶苔原氣候
天氣形成
降雪

東風帶相關理論

由於地球形狀和自身的地心引力,在地球上可以分為高中低三個緯度 [1]  。各自緯度範圍內的風向受地轉偏向力形成多個信風帶和大氣環流圈在氣象學中指逐漸被廢棄的有關地環風系的模式,它表示在南北半球各有三個平行的風圈或風帶。三圈環流理論自伯傑龍最先提出(1928年),後由羅斯貝作進一步發揮,用它代替喬治·哈得來在1735年所提出的哈得來環流模式。
東風帶 東風帶
哈得來模式表示在南北半球各有一個單一環流,在低空空氣向西並向赤道流動,在高空空氣向東並向極地流動。
三圈環流理論假定在每個半球上各有兩個哈得來環流,一個出現在近赤道地區,一個出現在近極地區域。在兩個環流之間是費雷爾環流,在費雷爾環流圈中,地面空氣向東並向極地流動,高空則向西並向赤道流動。三圈環流理論較好地解釋了地表面所觀測到的風系:熱帶東風信風帶,中緯度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但是,這個理論與下列事實不一致:在高空中緯度西風帶不是改變方向,而是風速變得更強;其次,在熱帶高空氣常常很弱,或根本不存在;並且在三圈環流中向極地輸送的能量不如熱帶大氣從太陽輻射中得到的能量為多。此外,三圈環流理論不能解釋大氣中角動量的輸送。
由於在熱帶和極地,東風帶的流動方向和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地面摩擦使其速度減慢(相對於地面),並不斷地從地球獲得角動量;又因為東風帶的速度保持不變,因此必須把獲得的角動量同時傳遞給中緯度西風帶。中緯度向東吹的風速快於地球轉動的速度,地面摩擦使其速度減慢並失去角動量傳給地球;這樣,它們也繼續保持比較穩定的速度。怎樣完成這種動量傳遞,三圈環流理論不能解釋清楚。現在有人認為,完成這種動量傳遞的中緯度是高低氣壓系統,即擾動,和長的駐波。

東風帶相關影響

東風帶自然現象

東風帶 東風帶
從極地高氣壓區流向低緯度的空氣,由於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一律偏東,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形成東北風,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形成西北風。 [1]  這些地面風以東風為主的地帶,叫“極地東風帶”。受其影響地區的自然現象主要為: [2] 
寒潮:從極地或寒帶向較低緯度地區侵襲的強烈冷空氣,是嚴重的災害性天氣之一。 [2] 
極地氣候:終年寒冷。分兩種類型:最熱月平均氣温在0~10°,苔原植物可以生長,叫“苔原氣候”;最熱月氣温在0°以下,冰雪終年不化的,叫“冰原氣候”。 [2] 
冰川:在高緯度和高山地區,氣候寒冷,普遍存在積雪和冰凍現象。這些積雪經過積壓,重新結晶成冰,在重力和壓力的影響下,沿着地面以塑性流動和塊狀滑動的方式前進,成為冰川。 [2] 
極光:極光是由80~500公里高空的電爆引起發光現象。 地球的“磁南極”和“磁北極”構成的強大磁場是呈弧形磁力線作螺旋運動移向兩極,從而使極地上空大氣層若干氣體發出光芒。 [2] 

東風帶區域影響

芒種時節的雨量比較充沛,氣温顯著升高,而通常這個時候會有龍捲風暴雨和大風等侵襲。對於南方來説,是一年中雨水較多的時節。如華南地區,芒種節氣屬於大氣環流季節性調整的前期,也就是華南由原來的西風帶天氣系統影響出現轉向東風帶系統影響的調整前期,這時候南方的暖濕氣流比較強盛,大氣含水量充沛,呈現出一種温度高濕氣重的現象,這種氣流一旦與冷空氣交鋒就容易造成強降水;又由於冷空氣比較弱,這種強降水移動速度慢,持續時間長,容易造成暴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