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風三號

鎖定
東風三號(DF-3)中程地地戰略導彈 中國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1966年12月26日首次試射,1971年5月服役。導彈全長24米,彈徑2.25米,起飛重量64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機動發射,最大射程2800公里、4000公里(東風-3A)。可攜帶1枚威力為2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或3枚威力為5-10萬噸TNT當量分導核彈頭(東風-3A),命中精度1500-3000米。
中文名
東風三號
彈    徑
2.25米
起飛重量
64噸
導彈全長
24米

目錄

東風三號簡介

1964年4月,國防部五院任命林爽、屠守鍔為東風三號中程導彈正副總設計師。8月,東風三號研製工作全面展開。東風三號設計全長20.9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重量65噸,起飛推力104噸,發動機比衝239.5秒,工作時間135秒。
1966年12月26日,東風三號首次試飛。111.2秒前,各系統工作正常;之後,由於第Ⅱ號分機發生故障,推力突然大幅度下降。1967年的1月~6月,東風三號三次試飛,均發生同樣故障。為了解決發動機問題,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對其採取了改進措施,使之在以後的歷次飛行試驗,未出現推力下降的現象。
80年代初,東風三號又進行了改進設計,其中改進較大的是發動機和彈頭,改進型稱為東風三號甲。該導彈的前兩次試飛均因推進劑提前耗盡而未成功。1985年12月27日和1986年1月13日,經過改進的第三、第四枚東風三號甲中程導彈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東風三號經歷

東風三號 東風三號
1964年,我國制定了“八年四彈”規劃,即從1965年到1972年完成從中近程到遠程4個地地導彈型號的研製任務,1965年決定對東風二號導彈進行改進,增加20%的射程,用於載原子彈頭的“兩彈結合”試驗。經過改進設計的東風二號甲導彈於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導彈騰空飛起,準確飛向落區並實現了核爆炸。從此,我國擁有了自己的導彈核武器,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地位。1965年,中國開始研製“東風三號”中程地地導彈,1967年5月26日和6月10日兩次發射試驗取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突破了一系列新技術。在研製過程中,兩級火箭的連接和分離、第二級發動機高空點火併在接近真空條件下穩定工作,氧化劑箱和燃料箱共底,捷聯式全補償制導的弱性振動與晃動,彈頭高速再入大氣層的防熱等技術問題均被突破。經歷了一次飛行試驗失敗後,1970年1月30日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發射試驗圓滿成功。
“東風五號”洲際導彈的研製採取了一些新的技術方案,確定動力裝置用可貯存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推進劑,一級發動機由4台單機並聯組成,二級發動機由一台主發動機和遊動發動機組成,控制系統選擇平台計算機和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穩定平台。1971年9月1日,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進行了科研性驗證飛行試驗,基本達到了檢驗導彈設計方案和各系統適應性的目的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東風五號”從酒泉發射基地拔地起飛,劃破長空,扶搖萬里,30分鐘後準確地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濺落,全程飛行試驗圓滿成功。從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行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國家,這是我國戰略導彈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固體彈道式導彈。1967年,我國戰略導彈開始由液體轉為固體,即導彈的動力裝置由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過渡到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固體導彈具有結構緊湊,可靠性高、機動性好、輔助設備少、維護簡便、生存能力強、發射準備時間短等優點,因此,從液體導彈過渡到固體導彈,標誌着地地彈道式導彈技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同年,中國研製的直徑1.4米的固體發動機通過了全程熱試車,固體發動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於是決定研製裝備核潛艇的固體戰略導彈。這種固體導彈後來被命名為“巨浪一號”。在研製過程中,要克服水下發射、大型固體發動機材料與結構、控制系統平台計算機、遙控安全裝置、發動機高空點火等技術難關。
按照“台、筒、艇”的三步程序,通過了遙測彈的陸上發射台、陸上發射筒和常規潛艇三種發射狀態的試驗,1982年,“巨浪一號”的研發進入潛艇水下發射試驗的實施階段。這年3月決定,命名為“9182”任務的以潛艇水下發射巨浪一號的固體導彈試驗必須在1982年9月30日晚12時之前完成一切試驗準備工作。1982年9月20日召開了“9182”任務動員會。10月1日,新華社授權發表公告,宣佈我國將於10月7日至10月26日在公海上進行發射運載火箭的試驗。10月7日,由潛艇水下發射第一發巨浪一號遙測彈,但出水點火不久,導彈失控翻轉,在空中自毀,試驗失敗。經過總結經驗教訓,對遙測數據分析,找到了故障的原因,採取措施消除了姿態失穩的故障。10月12日,潛艇進行第二發遙測彈水下發射,導彈按預定彈道飛行,彈頭準確落到預定海域,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巨浪一號固體戰略導彈的發射成功,表明我國戰略導彈技術又有了新的提高和發展。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導彈能力的國家。與此同時,有關方面決定將潛地導彈從水下搬上陸地,研製陸上機動的固體導彈。關鍵是設計完成一台能運輸、起豎和發射導彈的三用車。經過一年的攻關,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1984年4月,進行導彈和地面設備的全武器系統合練,全面檢驗了各種車輛設備的設計性能。1985年5月,我國自行研製的固體戰略導彈由水下發射搬到陸上發射的機動型號一舉發射成功。後來又對瞄準、適配器等配套設備作了改進,1987年5月用改進後的地面設備進行了發射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這標誌着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達到一個新的技術水平。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新一代地地戰術,戰略導彈研製又取得新的進展。1995年7月在東海海域舉行的導彈發射訓練中,最新研製的地地導彈發射全部準確命中目標;1996年3月舉行的東南沿海軍事演習中,發射新型地地導彈均準確命中預期目標。1999年8月2日,我國在本國境內成功進行了一次新型遠程地地導彈發射試驗,這標誌着中國導彈技術登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

東風三號批示

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王秉璋等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七日給中共中央軍委辦事組寫報告説,遵照毛主席、林副主席一九六八年四月批准的“東風三號”地地導彈試驗計劃,應繼續用兩發試驗彈進行全射程飛行試驗。絕大多數工人和技術人員確信可以保證總裝質量,要求儘快進行飛行試驗,向“九大”獻禮。特此報告,請批示。毛澤東的批語,就寫在中央軍委辦事組十二月十二日轉送的送審報告上。

東風三號意義

1966年12月26日,我國自行研製的中程導彈東風三號首次發射試驗獲得基本成功,標誌着中國導彈技術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對中國戰略導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