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非高原

鎖定
東非高原是非洲湖泊最集中的地區,有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和其他大大小小的湖泊。因而,東非高原有“湖泊高原”之稱。屬熱帶草原氣候。農業較發達。
中文名
東非高原
外文名
East African Plateau
別    名
湖泊高原
位    置
非洲東部
海    拔
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
面    積
約 1000000 km²
最高峯
乞力馬扎羅山

東非高原基本簡介

東非高原東非裂谷

東非高原
東非高原(5張)
東非裂谷帶分成二支縱貫南北、形成二條裂谷帶高地,中部地勢較為坦蕩。東裂谷帶底部由熔岩充填並分割成許多閉塞盆地和深淺不一的湖泊,兩側形成高聳的熔岩台地、陡崖、階地和若干巨大的火山錐體,非洲第一高峯乞力馬紮羅火山(海拔5895米)、第二高峯肯尼亞火山(海拔5199米)就坐落在裂谷帶東側、赤道附近,並形成罕見的“赤道雪山”奇特景觀。西裂谷帶高度不及東裂谷帶,谷底最高部分在基伍湖附近(海拔1460米),其南面是熔岩高原,北側是火山羣體、再北是地壘式塊狀山——魯文佐裏山(海拔5119米)。最寬和最低處在坦噶尼喀湖盆,其南部寬150公里,湖底低於海平面。高原主體東側階地下方是寬窄不等的沿海平原。

東非高原地理信息

東非高原在非洲東部。指非洲 埃塞俄比亞高原以南,剛果盆地以東,贊比西
河以北的高原地區。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其北部是“東非湖羣高原”,南部為“馬拉維高地”。

東非高原地理地貌

東非高原國家地區

東非高原 東非高原
東非高原 (East African Plateau)包括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盧旺達布隆迪等國的領土。這是東非裂谷高原的中段,東非大裂谷圖爾卡納湖向南延伸,佔有肯尼亞中部和坦桑尼亞東部地區,裂谷由一系列雁行式斷層構成,裂谷兩側為熔岩高原,地勢高峻,一般都在1500米以上,有的地段超過3000米,形成所謂“中央高地帶”,非洲的最高山峯乞力馬扎羅山就是位於裂谷東側的一座死火山
位於東非高原西部邊緣的西支裂谷以多大湖而著稱,有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阿爾伯特湖(蒙博託湖)等大湖,裂谷兩側分佈着火山和斷塊山。在兩條裂谷之間是廣闊的卵形高原,高原面平均高1200米,四周羣山環繞,呈寬淺盆地狀,盆地北部是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湖的南面是坦蕩的高原,由於地面平坦、坡度不大,水系很不規則。
裂谷中眾多的深陷凹地往往蓄水成湖,多湖泊是裂谷區的特徵之一,因此東非高原又被稱為“東非湖羣高原”。坦桑尼亞境內南緯6°以南地區,由於裂谷谷壁受到強烈侵蝕,陡峻的谷壁變成了散亂的丘陵,裂谷形態不甚明顯
“中央高地帶”以東高原呈階梯狀,向東逐漸下降到狹窄的沿海平原,因此注入印度洋的各河多急流和瀑布。東非高原的複雜地形,導致這裏的氣候地區差異大、自然景觀多種多樣。熱帶草原是東非高原佔優勢的景觀,所佔面積很大;在維多利亞湖周圍,特別是它的西面和北面,因降水多,而且全年分配比較均勻,有熱帶森林分佈;肯尼亞北部和東部、坦桑尼亞中北部,氣候乾燥,形成荒漠或半荒漠

東非高原形成分析

東非高原 東非高原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説認為,這裏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谷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釐米~4釐米,這一作用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着,裂谷帶仍在不斷地向兩側擴展着。由於這裏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東非高原地理分區

東非高原 東非高原
南段有世界第二深湖——坦噶尼喀湖。南部為馬拉維高地,是東非大裂谷帶的最南段,在平均高度不足2000米的高原、台地中間縱貫着大裂谷,谷底有馬拉維湖和希雷河谷,兩側為南北向山脈,裂谷以東地勢呈階梯狀下降,直至沿海平原,許多河流自西向東切過陡崖平行入海。
東非高原北部為東非湖羣高原,呈圓形,東、西為兩支裂谷帶,裂谷帶中有湖羣,並有被充填熔岩分割成的盆地,中間高原面平坦而遼闊。北段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大裂谷東支地勢高峻,兩側邊坡陡峭,山地氣勢雄偉,裂谷升降所伴隨的火山活動以及巨量熔岩的疊置使高原面抬升,並在大裂谷兩側形成較高的熔岩台地、大火山錐和斷崖及階地;裂谷西支為南北向陷落凹地,邊緣分佈有火山和斷塊高地,有許多高過雪線的山峯,

東非高原氣候條件

東非高原 東非高原
東非高原是熱帶草原氣候。這裏沒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是海拔高,氣温低,沒有生成熱帶雨林的水熱條件。這裏一年分為旱季和雨季兩個時段.每年的小雨季開始於11月初,不會出現連貫和強度降雨,在下年的一、二月細雨過渡之後,才會有延續到五月,平均達到60毫米的大雨。
東非高原和剛果盆地同處赤道附近,但剛果盆地在大陸西部,地勢較低,終年處於赤道低氣壓控制下,吹西南風,高温多雨,成為熱帶雨林氣候。而東非高原位於大陸東部,一月處在非洲熱低壓中心的東北部,吹北風和東北風,很少降雨;七月大西洋上的西南風越過剛果盆地吹到東非降水已很少了,故東非高原年降水量不如剛果盆地多,且有明顯少雨時期。另外東非高原海拔較高,一般在1,000~1,500米左右,氣温大為降低,故植被則是以間有小林和帶狀林的熱帶草原類型為主,熱帶雨林面積很小,只有在濕潤的山麓低坡上和高原西部靠近剛果盆地處才有分佈。

東非高原原始人類

東非高原 東非高原
東非大裂谷依然在活動當中,地質學家預測幾百萬年後,東非可能會分裂成不同的版塊形狀。地殼活動較旺盛的區域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火山區,包括有非洲最高峯乞力馬扎羅山(MountKilimanjaro)、卡里辛比山MountKarisimbi)。
東非大裂谷的另一個特色是,它可能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1950年代到1970年代考古學家曾在東非大裂谷中發現了200萬年前、290萬年前人類的頭骨,而引起世人注目的則是1975年,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交界挖出了350萬年前的人類遺骨,以及足跡化石,這是所發現最古老的史前人類證據。

東非高原土著居民

東非高原上的少數民族——馬塞
東非坦桑尼亞肯尼亞,一個獨特的少數民族,這就是非洲最神秘的遊牧民族——馬塞(masai)。他們身材高大,手持木棍,身穿顏色鮮紅的長袍,在人羣中顯得格外的醒目。有人形容他們為非洲的吉普塞人,他們的總人數大約是100多萬,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各50萬左右。
手持木棍身穿紅袍
初來乍到坦桑尼亞或肯尼亞,特別是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交界處的非洲最高峯乞力馬扎羅山腳下,第一個驚奇就是這些走在大街小巷,身材高大,手持木棍,身穿顏色鮮紅長袍的馬塞人。據説木棍和紅色是為了驅獸和防身。木棍都是用非洲一種特有的硬木做成一頭帶球形疙瘩的形狀,看上去就是一件藝術品。對於經常與野生動物打交道的牧人來説,穿上火紅的長袍,手持一根木棍,那絕對是力量和威嚴的化身。由於常年養成的生活習慣,現在的馬塞人,無論男女,無論放牧、走路、聊天,那根神奇的木棍始終不離他們左右。在坦桑尼亞的許多中國公司,考慮到馬塞人的身體素質和忠誠程度,都願意聘他們為公司的保安。
牛糞築屋以牛為伴
在乞力馬扎羅山腳下的坦桑尼亞滿都裏地區的偏僻山區,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傳統的馬塞村落。參觀這些村落大約需要10萬先令(合100美圓),進村前族長要帶領10多名年輕的馬塞人為客人表演舞蹈,然後才容許客人進村。村子呈圓形,圍牆是用樹枝編成的。一進大門對着的是另一個圓形的圍牆,圍牆裏面則是全村的牛,村子的圍牆和牛圈的圍牆屬一個同心圓。村民的房屋就圍繞着牛圈的四周,那是我所見到的最原始的建築:用樹枝和草編成像柳條筐一樣的低矮建築骨架,然後將摻和着牛糞和土的材料糊上去。進這樣的馬塞村民家,你得鼓起一定的勇氣:首先得彎下你的腰才能走進低矮的門,進屋後一片漆黑,待幾分鐘眼睛適應後,也只能將將看清在你前面的牀上躺着的馬塞老人和拴在牀邊的羊,而當你準備和老人聊上幾句時,那種牛糞的刺鼻氣息已讓你無法忍受。
生活在馬塞村落的馬塞人是豁達開朗的,他們説牛是他們的上帝,牛也是他們的一切。馬塞人的成年標誌是這個年青人必須親手殺死一頭牛,馬塞人送給人的最好禮物是請人喝剛用箭取出的新鮮牛血,馬塞人的牛越多則這人的老婆越多……簡直無法想象離開了牛,馬塞人將怎樣生活,他們的歷史又將怎樣書寫。
黑木雕上的馬塞民族
從坦桑尼亞或肯尼亞回國的人,一般都要帶回一些非洲黑木雕做紀念,而最有紀念意義的當屬以馬塞人物為素材的黑木雕。在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撒拉姆的黑木雕集市內,擺放最多的就是以馬塞人物為素材的黑木雕。這些黑木雕將馬塞人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習慣梳着一頭小辮的男子和剃着光頭的女子,以及頂着水桶拿着弓箭的孩子,特別將馬塞人的長耳垂突出得格外顯眼。馬塞人長到8歲時,不分男女按照習慣都要將耳垂穿上一個洞,然後用樹葉或木棍塞上,這樣這個洞就會越長越大。成年時有的耳垂掛上各種飾物竟然能垂到肩膀上。因為根據馬塞人的審美標準,耳垂越大越垂越漂亮。
在馬塞村落傳説着馬塞人鑽木取火的故事,説是他們依然保持着這一傳統,於是在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撒拉姆的黑木雕集市內,我努力尋找着那個屬於現世的原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