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陽江

鎖定
《中華博物》記載:東陽江 上源二,北曰太白溪(白溪江),出浙江 東陽市東北東白山,西流至義烏市,合畫溪;南曰畫溪,(即南馬江)出東陽市東南大盆山,西北流,既合北源,稱義烏江,亦曰東陽江,西南流經金華縣,會武義江,稱婺江,又西北至蘭溪市,會衢江,折北稱蘭溪,浙江之上游也。
東陽江系錢塘江上游,金華江主幹 [1]  ,發源於磐安縣大盤山龍葱塢尖與巖塢尖之間的谷地(海拔929米),在磐安縣境內長31公里。在東門鄉新城村入境後稱中江,東門至橫錦段稱錦溪。橫錦至上陳,納仙門溪稱練溪。練溪流經歌山稱歌溪;折而西行,經樓西宅、象溪灘、西宅到寀盧,稱定安溪。到縣城北稱東陽江。於吳寧鎮前村出境入義烏。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東陽郡,江以郡名,從東陽流經義烏金華至馬公灘入蘭溪之水,統稱東陽江,全長198公里,為錢塘江三大源流之一。
中文名
東陽江
外文名
DongYang River
長    度
198 km
發源地
磐安縣大盤山
基於面積
1407平方公里
著名水庫
橫錦水庫 南江水庫 東方紅水庫
平均徑流量
8.74億立方米
俗    稱
北江
全    長
198公里
備    註
錢塘江三大源流之一

東陽江幹流概況

東陽江在東陽市境內俗稱北江,長57公里,集雨面積112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20餘條。改造後河牀寬度,歌山段65米,河頭段140米,出境處160米。橫錦水庫以下河道坡降1.38%,多年平均流量27.7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8.74億立方米。清康《新修東陽縣誌》:“長老為言,前此?盧,中踞平阜,其阜直繞邑城之後。今自?盧下已合為一,不知始於何時。”宋寶?《東陽縣誌·尤?序》:“先君(按:尤?,宋慶元二至五年邑令)去後數年,東陽大水,北溪交合,山川形勝轉移。”錄之備考。
東陽江干流自廿三里何宅東南進入義烏市境後,曾名烏傷溪、義烏溪、東江。旱季水流量不大,汛期流量大增。由於上游坡陡流急,下游緩流平穩,建國前經常洪水氾濫,河牀南北擺動。沿江農民視之為“爛肚腸”,有“十年江南,十年江北”的農諺。1922年夏(民國11年壬戌六月),東陽江洪水猛漲,今橋東鄉梅湖村以東江堤彎道處被衝坍;平疇鄉樹金村和塔山鄉鍾村被毀。1942年夏洪水時,佛堂鎮旗杆腳村全毀,遺址今為溪灘田。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游及各支流多建山塘水庫,化水害為水利。

東陽江主要支流

八達溪,又名東溪,源於磐安縣九和鄉合時巖,全長35公里,集雨面積128平方公里,境內長16公里,落差430米,平均坡降12.6%,集天公坑、圖塘坑、天秀坑、嶺下坑等溪流經八達入橫錦水庫,為水庫主要集水支流。年平均流量3.87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22億立方米。
白溪江,源於東白山蒸底尖(海拔950米)南側山谷,流域面積327平方公里,主流長40公里,東方紅水庫以下河道平均坡降3.23‰。是東陽江在境內最大支流。河流向南過西恆至白溪,集阿溪、潦溪折向東進入東方紅水庫。出水庫過溪口、蔡宅、廈 程裏到白溪頭納烏竹溪、沙溪,到上陳塘,鶴毛尖坑注入,經白坦、吳良、夏溪潭,在泗庭芳有鶴巖坑注入,至曲塘納石馬坑水入東陽江。
雙溪,源於上村鄉白棕巖,長5公里。先自南向西北,到上徐宅折向西南,過西入橫錦水庫。
仙門溪,源於東門鄉天山,向西北而行,經水下坑、白水口至塘頭折向北,經前溪、湖沿、下潘入東陽江,長15.2公里。
坪頭坑,源於歌山鄉坪頭山背,經象山、和德到樓村頭入東陽江,長5公里
徐恬坑,源於天鵝尖,經李宅、徐恬在王庭弄入東陽江,長7公里。
東嶽坑,古稱艘水坑,源於青台山,過堂鶴、荷莊,在單良村附近入幹流,長7.5公里。
桐坑,源於爬籃巖,經桐坑、葛塘,過界上虞入東陽江,長9.2公里。
盤溪,源於諸暨靈巖山,長11公里,經樓裏、犁山、倉前、瞿村,過西兆莊、陳店、棗園入東陽江。
錦溪,源於上盧鄉饅頭山,經後溪 、楊溪、上盧、下盧、金店入東陽江,長7公里。
泗渡溪,源於南午嶺,向東南經壽塔,槐堂納東峴峯南水、官清嶺水,至勤裕折向北,在更樓下納楊塢坑、白火上水,經雅溪、前山、西河等村,到下陳後入東陽江,長15.4公里。
甘溪,東坑源於穩草、伯葉,西坑源於楓樹坑,匯入浪坑口水庫後,經青山頭、駱店、下範後匯入東陽江,長15.4公里。
周店坑,源出東山頭附近,經周店、王峯、蟾院,在城北大橋附近入東陽江,長9公里。
雅溪,出自筆架山、東峴峯間,經盧宅入東陽江,長5公里。
吳寧溪,分兩支。碧山坑,源於南午嶺北側,長7公里。經大寺下,過叱馭橋。峴峯坑,源於西峴峯,長6公里,經祥莊,過乘駟橋。兩水在南河頭匯合入東陽江。
華溪,曾名廿三里溪、前溪,今名取花木掩映之意。源於華溪鄉西嶽朝天洞,南會上平灘來水後入王大坑水庫;又往南,匯合鮑寺、外屠諸境之水流經華溪村,又合左岸自金雞山來水,經廿三里往西流,至東方紅橋下(舊稱石棋渡)入東陽江。全長14.8公里,流域面積為27.8平方公里。
後溪,因經廿三里村後,故名。又名鏡溪、瑞雲溪。有二源:一出跨頭崗,名東溪;一出白毛山,名西溪。流經楊家、李塘、泉塘、王店、下婁,沿途全洞溪(源出祝公巖)、葛溪諸水,於白岸頭村南流人東陽江。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27.6平方公里。
六都溪,以主要流域為舊縉雲鄉六都地方,故名;源出巧溪鄉府君山及聯合鄉門前山,流經新廳、西山下、尚經、東崗山、九如堂、傅宅、北下朱,於抱湖塘東南人東陽江。全長約15公里,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
東青溪,北源出五古山,流至東青村,與源出天井山朱高尖的西源匯合,經立塘、徐界嶺至下西陶,有源出黃百山的鱗溪來匯;至溪前村南,有東陶溪來匯;經宗宅、清塘下、寺後盛、西旺,至抱湖塘西南入東陽江。全長16公里,流域面積38平方公里。
城南河,東源出嶺頭店,經泮塘水庫、大塘下、三里塘。從稠城鎮中心穿出;西源出稠山,經曹道、下山頭、石橋頭,從城西繡湖穿出。兩流於縣城西南匯合,至月岩下入東陽江。全長8.3公里,流域面積25.5平方公里。
洪溪,源出黃百山,流經幸福水庫、紅旗水庫、井頭(原名井疇),至義駕山北入東陽江。全長約8.5公里,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
鮎溪,傳説溪中多鮎魚,故名;源於茶葉尖,流經南山水庫,經山口、宗塘、鮎溪諸村入東陽江。全長9.3公里,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
楊村溪,源於五峯山,經萬村、上連樹、留雅、楊村、下門,於橋頭王入東陽江。全長10.3公里,流域面積21平方公里。
香溪,舊志作會善溪。源出香山嶺,經毛店橋頭,合香山寺南諸山來水,往東南流經雙溪、龍回、後深塘、羊角山,折向西南流,於井頭山東北入東陽江。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40.3平方公里。
中溪(原名石溪,舊志:侯官主簿傅光龍種梅居溪上,曾改名梅溪),源於青巖山,經上麻車,合源出下金村的澗水往西,經青巖傅南,至下麻車,合源出長蛇的澗水往西,流入利民水庫,再合天公山來水;出水庫後,經馬村、徐村、後園、供店,折往西北,於江灣東南入東陽江。全長11公里,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
南江,為東陽江最大支流,又名洋灘江、畫溪(舊志:“兩岸羣山縈連,景色如畫”),源於磐安方山及永康東嶺腳,經南馬、王坎頭,於本縣塔山鄉畫塢坑入境;往西偏北流,經王塢坑至坑口,納八嶺坑之水,經石壁,到殿後,有掛網山之水流入;再往北,過嚴巖山下,折西至王店,北有山廟殿尖來水、南有烏豬尖來水流入;過雲黃山東麓折西北流,過湖演、奕巖頭、苗店。經前流後,折向西南,至中央村南入東陽江。本縣境內長約13.3公里。流域面積33.4平方公里。
吳溪,源出古寺山,往東流,合大楓坑之水,再往北流,合小楓坑之水匯成楓坑水庫。出水庫往北合石屋坑之水至山盆,合聲聞溪、盤溪諸水後名丹溪(相傳南齊時,臨海太守朱明嫁女給王姓,完婚之日,轎馬相連,披紅戴玉,極其華麗,映紅溪水,故名)。丹溪往北流至赤岸西南,合深塢坑、盆塘經柏峯水庫之東溪水後,名光明溪。光明溪流至溪西,有從畚斗坑來的喬溪水流入,往北經光明村到雙溪口,有剡溪從東流入,始稱吳溪(剡溪,源於東陽大嶺頭,經王凡、洪塘入縣境,往西北經雅治街、麻車塘,折往西流,過剡溪村,到雙溪口入吳溪)。吳溪再往西北流,過吳溪葉,折西,過魯雅(又名路下),於季村西北入東陽江。全長25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163.2平方公里。
環溪,一名潛溪,源出八寶山上陳嶺,往東經平望、下端,至新屋,受陽酒泉之水,折往北流,經上、下八石,流入蜀墅塘;出,經田心折向西北,經上毛陳往西,於舟墟北入東陽江。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23.5平方公里。
銅溪,又名梅溪、五云溪,源出大峯山,往東流經裏京,折向南流,至各登橋,合分水塘之水再往南,經黃山塢口(舊志稱:“沿溪地勢盤旋,林木蔭翳,景為最勝”),於平橋村南流入長堰水庫;出水庫往南,經夏演、流荷村,過石塔、銅山岩(溪因巖名),於義亭北納深塘水庫來水,再經翁村、下莊,於盛村南入東陽江。全長約24.5公里,流域面積66.4平方公里。
缸窯河,源出苦竹塘(吳晗故里)南的苦山,往南流經王蓮塘、車路、王東山,經缸窯折向西南,於上低田南入東陽江。全長約12.5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18.6平方公里。
航慈溪,源出本縣黃山鄉鵝毛尖,往東南流經黃山村東,於雅童村北匯大峯山來水,往南經橫塘,於後矮村南流入巖口水庫,是為東溪。合喬裏何溪、溪華溪、斯何溪出水庫往南,經上溪往西南,經吳店,於斯村合西溪(又名臨溪。舊志稱東溪、西溪為雙溪。西溪,源於義烏、金華界上的龍頭背,往南流經仇宅、蕭皇塘、溪口、山頭下,於斯村入東溪)水後,名航慈溪。再南流經畈田朱、隴頭朱入金華縣境,往西南流,約3公里,於月潭東入東陽江。全溪長約31.5公里,縣境內流長約28.8公里,流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
葛溪,源於倍磊鄉龍里坑,往北流經葛仙公尖(溪因山名)東的花園口,折向西流,經金華讓何街、範村,於月潭西南入東陽江。 [2] 

東陽江水利概況

東陽江河道治理

東陽北江、南江貫穿義烏腹地,沿岸土地肥沃,洪害頻繁,俚言:三年不大水,畜牲可娶親,是一條沒有被人們所征服的蠻橫河道,歷來為人們所警惕。自遭1922年、1942年的特大水災後,河牀彎曲,坡降混亂,良田沙灘互易,改道不少。
建國後,治理江溪的要求,與日俱增,六十年代前期,在東陽江沿岸主要地段,築了不護岸保坍工程,效果好,但上下游、左右岸往往損益不均;整治與疏浚、抗旱與防洪也有矛盾,難以全局兼顧。因此,需全面規劃,統一治理,以充分利用水資源。
1968年開始對東陽江進行控制測量,地形碎部測量於1970年7月結束。1976年8月上報地區《義烏縣東陽江治理工程初步設計書》。其內容,江堤標準按洪水頻率10年一迂設計,20年一迂校核;治理目的是固定河牀,提高防洪能力,使沿江兩岸的農田和居民不受一般洪水的威脅;主要措施:甲、整治河道提高泄洪能力。(1)河牀設計寬度,為了和鄰縣相銜接寬150米,自厚義至雙江口為135米,南江80米,雙江口至吳溪口160米,吳溪口至銅溪口170米,銅溪口以下至出境185米,河道內的樹木什物予以清除。(2)拆除河道中突出部分的建築物,如機埠、丁壩(3)拆建跨度過小的橋樑。(4)疏通河道中應疏高度的積沙594.3萬立方米。(5)截彎取直河段有5處:何宅彎道、義駕山彎道、江灣彎道、曉聯彎道、視疇彎道。乙、建築防洪堤,雙江口以上北江、南江堤頂寬均2米,雙江口以下堤頂寬3米,內外邊坡1:2,安全超高0.3~0.5米,校核洪水位不超過堤頂高度。左岸長37.33公里,沙方167萬立方米;右岸長42、29公里,沙方194萬立方米。丙、護岸,築堤後用塊石護岸,迎水面有大放腳。丁、凡排水渠道出口和江堤相交處,設置排洪涵洞。戍、截彎取直改道地段的凹岸,沖刷深處,不予填土,而加築格堤以淤沙。己、南江坡降特陡,侵蝕危害大,擬建水庫緩衝,並結合灌溉發電。全部工程量所需築堤沙方361萬立方米,疏浚沙方594萬立方米,石方53.6萬立方米,水泥3606噸,鋼材126.2噸,,木材410立方米。需投放人工1088萬工,資金234.35萬元。 [3] 

東陽江蓄水工程

巖口水庫,位於上溪鄉巖口村邊,東陽江支流航慈東溪上游,離金義公路上溪站1公里,浙贛鐵路義亭站6公里,義烏縣城15公里。庫址口小腹大平坦,庫區林木稀少,土地貧瘠。岩層結構為紅沙礫岩和砂岩相互分層交替,礫岩層厚0.5—0.3米不等,風化層較淺,裂縫很少,石質堅硬;砂岩層厚0.2一0.1米,容易風化。整片岩石中,砂岩已局部受侵蝕成凹槽,嚴重地區有成孔洞。壩址兩頭岩石均已裸露,在河牀以上均成陡壁,接近於90º,甚至成反坡。河牀覆蓋層均是砂礫石,深約3—4米,粒徑5—10釐米之間。
工程於1958年9月25日正式動工,1959年3月22日堵口蓄水,1960年4月25日基本完成。1981年按最大暴雨安全標準(保壩)施工結束。
集雨面積57.5平方公里,主流長度10.5公里,主壩1座,正常庫容293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5萬畝;建電站2處,裝機5台,容量750千瓦;養魚面積2800畝;總投工365萬工日,搬填土石方117萬立方米;總投資244.1萬元;淹沒土地3700畝,移民548户。 [4] 
中型水庫--柏峯水庫
一、概況
位於東陽江支流吳溪上游的東溪上,離赤岸汽車停靠站2公里,離縣城25公里,佛堂鎮約10公里,庫區山坡較陡,林木稀少,庫址巖質堅硬,節理髮育,壩址左側較風化,右側整體,庫內築壩土料豐富。壩址口小,庫幅大,是灌區羣眾醖釀已久,迫切要求興建的水庫,為縣南灌溉骨幹工程。
1970年7月6日義烏縣革命委員會以義革(70)119號文件,上報金華地區革命委員會要求興建。同年9月26日地區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以金地革生(70)第307號文件批准同意興建。批准項目:主壩1座,壩型是粘土心牆沙殼壩,壩高33.2米;副壩1座,壩型是均勻土質壩,壩高14米;輸水隧洞1座,溢洪道1座;正常庫容1500萬立方米。電站1座,容量300千瓦。乾渠3條,總長34.64公里,灌溉農田3.26萬畝。
1970年9月15日動工,1975年12月完工,1979年11月竣工驗收。11月27日由興建委員會清工結帳,竣工決算後交給“義烏縣柏峯水庫管理處”管理。1983年按保壩設計任務,除溢洪道消力池外全部完成。 [5] 
參考資料
  • 1.    浙中生態廊道概念規劃  .金華規劃局.2017-10-30[引用日期2019-01-11]
  • 2.    義烏縣誌編纂委員會 .義烏縣誌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第二篇 自然地理 水文 .
  • 3.    義烏縣誌編纂委員會 .義烏縣誌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水利志 第六章 防洪工程 第一節 東陽江(包括南江)的治理 .
  • 4.    義烏縣誌編纂委員會 .義烏縣誌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水利志 第五章 中型水庫 中型水庫--巖口水庫 .
  • 5.    義烏縣誌編纂委員會 .義烏縣誌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水利志 第五章 中型水庫 中型水庫--柏峯水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