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閭鎮

鎖定
東閭鎮,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 [1]  地處清苑區東南12千米,東與大莊鎮蠡縣桑園鎮接壤,南與温仁鎮為鄰,西連張登鎮,北接石橋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千米, [3]  總面積59.0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原東呂鄉户籍總人口48034人。 [6] 
東閭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東閭村而得名。1984年5月,改建為東呂鄉。1996年1月,南王莊鄉併入。 [3]  2021年10月,保定市清苑區撤銷東閭鄉,設立東閭鎮。 [1]  截至2021年10月,東閭鎮轄10個行政村。 [2]  鎮人民政府駐東閭村。 [3] 
2017年,原東呂鄉農業總產值626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45元;工業總產值375787萬元。 [5]  2019年,原東呂鄉工業企業859個,規模以上1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0個。 [6] 
中文名
東閭鎮
行政區劃代碼
130608205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
地理位置
清苑區東南12千米
面    積
59.09 km²
下轄地區
1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東閭村
電話區號
0312
郵政編碼
0711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性氣候
車牌代碼
冀F
人    口
48034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總人口)

東閭鎮歷史沿革

東閭在清苑區的位置 東閭在清苑區的位置
1953年,建東呂鄉。
1958年,建東呂人民公社。
1984年5月,改建為東呂鄉。
1996年1月,南王莊鄉併入。 [3] 
2021年10月,保定市清苑區撤銷東閭鄉,設立東閭鎮。 [1] 

東閭鎮行政區劃

2013年末,原東呂鄉轄東呂、翟莊、北宋村、南宋村、南蠻營、南王莊、田蒿、南營頭、北營頭、韋各莊10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1年10月,東閭鎮轄10個行政村。 [2]  鎮人民政府駐東閭村。
東閭鎮區劃詳情
東閭村
北宋村
南蠻營村
南營頭村
田蒿村
翟莊村
南宋村
南王莊村
北營頭村
韋各莊村

東閭鎮地理環境

東閭鎮位置境域

東閭鎮地處清苑區東南12千米,東與大莊鎮蠡縣桑園鎮接壤,南與温仁鎮為鄰,西連張登鎮,北接石橋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千米, [3]  總面積59.09平方千米。 [6] 

東閭鎮地形地貌

東閭鎮地處冀中平原,全部為陸地。 [3] 

東閭鎮自然災害

東閭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洪澇、風災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發生在1954年8月;風災一年四季均有發生。 [3] 

東閭鎮自然資源

2013年,原東呂鄉耕地面積6.25萬畝,人均1.33畝。 [3] 
2017年,原東呂鄉耕地面積61581畝。 [5] 

東閭鎮人口

東呂 東呂
截至2013年末,原東呂鄉轄區總人口4717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00人,城鎮化率2.4%。另有流動人口17人。總人口中,男性23985人,佔50.85%,女性23192人,佔49.15%;17歲以下11266人,佔23.8%;18~35歲13644人,佔28.92%;36~60歲14683人,佔31.12%;61歲以上:7584人,佔16.08%。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47147人,佔總人口的99.93%:少數民族有蒙古族4人、回族7人、滿族14人。2013年人口出生率23.39‰,人口死亡率1.78‰,人口自然增長率21.6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98人。 [3] 
截至2019年末,東呂鄉户籍總人口48034人。 [6] 

東閭鎮經濟

東閭鎮綜述

2013年,原東呂鄉農業總產值6.02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70.1%,農民人均純收入10081元;工業總產值2.57億元,比上年增長21.9%;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85億元。 [3] 
2017年,原東呂鄉農業總產值626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45元;工業總產值375787萬元。 [5] 
2019年,原東呂鄉工業企業859個,規模以上1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0個。 [6] 

東閭鎮第一產業

東閭鎮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2013年,原東呂鄉糧食種植面積4.58萬畝,生產糧食21901噸,人均464.23千克,其中小麥4818噸,玉米14908噸。生產花生1514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茄子、西瓜等。2013年,原東呂鄉蔬菜種植面積3.27萬畝,產量10.58萬噸,主要品種是茄子、西瓜,其中白菜產量7209噸,菠菜產量2996噸,黃瓜產量1819噸,茄子產量16060噸:西瓜種植面積3.09萬畝,產量13.73萬噸。
畜牧業以飼養豬、羊、家禽為主,2013年,原東呂鄉生豬飼養量0.45萬頭,年來存欄0.3萬頭:羊飼養量0.76萬隻,年來存欄0.55萬隻:家禽飼養量0.51萬隻,上市家禽0.31萬隻。 [3] 
2017年,原東呂鄉糧食播種面積為42160畝,糧食總產量23172噸。 [5] 

東閭鎮第二產業

2013年,原東呂鄉工業以手拉葫蘆、紡織等業為主。東閭村為全國最大的手拉葫蘆加工生產及出口基地,佔全國總銷量的70%。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生產總值210萬元:擁有工業企業366家,就業人數14000餘人。 [3] 

東閭鎮第三產業

2013年末,原東呂鄉有商業網點380個,職工500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85億元:城鄉集留市場8個,年成交額1.7億元;出口總額2100萬美元;電信業務收入200萬元。 [3] 

東閭鎮交通運輸

2013年,原東呂鄉有有縣鄉(鎮)級公路2條,總長20千米。 [3] 

東閭鎮社會事業

東閭鎮教育事業

2013年末,原東呂鄉有有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1191人,專任教師37人;小學9所,在校生8567人,專任教師101人,小學適嶺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57人,專任教師3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主要學校有東呂中學、南宋村中學。
2013年,原東呂鄉教育經費1443.04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305.53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289.97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074.689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站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2.04%,比上年降低2個百分點。 [3] 
2017年,原東呂鄉有初中1所,小學9所,幼兒園8所,在校生5380人。 [5] 

東閭鎮體育事業

2013年末,原東呂鄉100%的村安裝有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80%。 [3] 

東閭鎮文化事業

2013年末,原東呂鄉有有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0個:各類圖書室12個,藏書811萬餘冊。 [3] 

東閭鎮醫療衞生

2013年末,原東呂鄉有衞生院1所,病牀57米,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2張,固定資產總值35萬元。專業衞生人員12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0.2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0.2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04人。2013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4.48萬人,參保率95%。 [3] 

東閭鎮基礎設施

2013年末,原東呂鄉有線電視用户1000餘户,入户率13%;郵政局代辦所1個,業務總量35萬元,其中純收入5萬元。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13.94萬份(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1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7萬門,固定電話用户5000户,電話用户普及率25%;移動電話用户2.35萬户,寬帶接入用户4000户。
2013年,原東呂鄉有35千伏變電站2座。 [3] 

東閭鎮社會保障

2013年末,原東呂鄉醫療救助5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9人次,共支出11.79萬元,比上年增長-2.7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158户,人數1164人,支出125.37萬元,比上年增長34.8%,月人均89.64元,比上年增長27.17%。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81人,撫卹事業費支出83.97萬元,比上年增長20.99%。 [3] 

東閭鎮歷史文化

東閭鎮名稱來歷

東閭鎮,原名東閭鄉,因鎮政府駐地位於東閭村而得名。 [3] 

東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宋村是清苑區東閭鎮的一個村莊。相傳宋朝時,此處毗連建成南北兩個村。後來在宋金戰爭中,兩村淪陷,村民心繫大宋,遂取名宋村,居北者稱北宋村,在南者為南宋村。
北宋村古樂傳説起源於漢、唐時期,但已無法考證。20世紀60年代,北宋村古樂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後,音樂會才得以恢復,並定名為“北宋村古樂會”。2006年7月,古樂會開始排練,中斷了半個世紀的北宋古樂聲再次奏響。
北宋古樂會基本編制二十餘人。樂隊以管樂器笙、管、笛演奏為主,絃樂、打擊樂配合。演奏曲目宮廷樂和道教樂相結合,演奏時分前後兩排、呈扇形錯落排列,演奏形式有領奏、齊奏、合奏等。主要樂器:笛子6杆、笙3個、管子2杆、板胡1把、二胡1把、中胡1把、低音胡1把、雲鑼2架、堂鼓1面、蘇鑼1面、手鑼1面、中京鑔1面、鐺鐺鑼1面。
北宋村古樂已蒐集整理出《賞元宵》《水龍吟》《青天歌》《荷花放》《阿郎子》《滾碌碡》《十二層樓》《八版》《上堂鼓》《萬年歡》《得勝令》《杆子網子》《大四景》《四盞帽》《春來》等20餘支保留演奏曲目,其中《大四景》《杆子網子》《滾碌碡》《荷花放》《水龍吟》等,為河北省罕見曲目,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北宋村古樂以其古老而完整的曲目、細膩的演奏、樂器的編排、原汁原味的傳承,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2019年10月,冀中笙管樂(北宋村古樂)入選河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4] 
北宋村古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