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鄉伊蚊

鎖定
東鄉伊蚊(Aedes togoi Theobald,1907)是蚊科伊蚊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東鄉伊蚊
拉丁學名
Aedes togoi Theobald,1907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雙翅目
蚊科
亞    科
庫蚊亞科
伊蚊屬
亞    屬
紛蚊亞屬

東鄉伊蚊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喙褐色;觸鬚末端有淡色鱗。盾片具不很清晰的淡黃縱線;側背片、氣門後區和亞氣門區有鱗片;後跗節1-4基部和1-3末端有白環。幼蟲頭毛4-6C位於頭前端,幾乎在同一橫線上;呼吸管毛1-S特大,超過管的末端;肛鰓短,球狀。
形態描述
雌蚊中型蚊蟲。頭:頭頂背中覆蓋深褐窄鱗,中央有一三角形淡黃窄鱗斑;兩側和頭側平覆淡白寬鱗,各有一褐色縱斑,後部也有褐鱗。頭頂和後頭有很多深褐豎鱗,中部的淡色;眼緣上部有白鱗線。觸角梗節內面有很多乳白鱗;鞭分節1有深褐鱗。喙比前股略長,深褐色。觸鬚約為喙的1/4長,深褐色,末端以及有的中部也有乳白鱗。胸:前胸前背片具乳白寬鱗,前胸後背片平覆褐色和淡黃寬鱗,後者位於前部以及上緣和下部。中胸盾片覆蓋金褐或褐色細鱗和窄鱗,有淡黃鱗形成的不很清晰縱線:①一對並列的正中縱線,在小盾前區分叉;②一對亞縱線,在翅基附近中斷;③一對後亞中線,通常前伸與不很發達的後肩線相連。翅基前和翅基上有一片淡黃鱗,不能區分翅上縱線;上述縱線之間也有散生淡黃鱗,以致有的標本盾片以淡黃鱗佔多數;側背片具乳白鱗;小盾片具淡黃窄鱗。中胸側腹板具通常的3鱗簇,翅前結節下和腹側板上位鱗簇分開;後側片鱗區伸達中部,有1-2根下後側鬃。有氣門後區和亞氣門乳白鱗簇。翅:翅鱗深褐,前緣脈基段約1/4有淡色鱗。平衡棒結節具淡色鱗。足:一般色澤深褐;各足股節都有膝乳白斑;前股和中股前面基段腹緣有淡白縱線,有的縱線伸近末端,後腹面有淡色縱條,幾乎伸達全長,基部1/2-2/3淡色;後股基部2/3除背縱線外淡色,前腹緣的褐色縱線僅伸達基部1/2處。脛節末端有白斑,通常前脛腹面以及中脛和後脛後面有淡色鱗,或形成縱線。前跗節1基部和末端有白環,節2-3基背和節2末端有白斑,節4基部也可有少數淡色鱗;中跗節1-3基部和1-2末端有白環,節4-5基部有白斑或白鱗;後跗節1-4基部和節1-3末端有白環,節5基部有白斑。腹:背板深褐色;側背片覆蓋白鱗;節Ⅱ-Ⅶ有基白帶。腹板也有基白帶,節Ⅶ腹板的在兩端擴展成側斑。
136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八卷
雄蚊 觸鬚約為喙的3/4長,節3末端、節4-5基部和末端有白環或白鱗。多數無中胸下後側鬃。尾器:腹節M背板側葉各具8-11根剛毛;節Ⅸ腹板有一對長剛毛和數對較短剛毛。抱肢基節基腹面作三角形突出,腹內緣有長狹葉狀剛毛;背基內葉不發達。抱肢端節約為基節的1/2長;指爪位於末端,約為端節的1/5-1/4長。小抱器刀葉狹鐮刀狀,中部不膨大;幹柄短。
幼蟲頭:觸角約為頭的2/5-3/8長,全長都有細刺;1-A位於觸角中央或中央前後,分2-5枝,有細側芒。頭毛1-C細彎;4-6C都位於頭前端,幾乎在同一橫線上;4-C細小,分4-10枝;5-C分9-18枝,個別的僅5枝;6-C分6-12枝,有的多達17枝;7-C多數分5-8 (4-12)枝,有細側芒。腹:櫛齒數有較大變化,少者僅35個,多者達118個,但多數不超過90個,各齒末端圓鈍,具繸。呼吸管指數1.7-2.0,長約為基寬的1.5-1.7倍,為尾鞍長的1.3-1. 8倍;梳齒19-32個,接近等距排列;1-S位於呼吸管末端1/4處,遠離末一梳齒,特大,超過管末端,分2-12枝,各枝有細側芒。尾鞍末端有細刺;腹毛1-X單枝,有細側芒;2-X分6-12枝;3-X單枝;4-X 14株,分枝,都位於柵區。肛鰓特短,不到尾鞍的2/3長,末端圓鈍。 [1] 

東鄉伊蚊生活習性

生態習性 幼蟲孳生在海邊岩石以及容器、船艙等積水。幼蟲雖然也孳生在淡水中,但能耐受高鹽度,曾在鹽水桶內發現,所以它多分佈在沿海地區。成蚊主要刺吸牛、馬 等血液(張宗保,1957)。 本種的自育蟲株在我國也有發現。 東鄉伊蚊以幼蟲越冬,幼蟲曾在泥下發現,但卵期也可越冬。

東鄉伊蚊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遼寧, 山東, 江蘇, 浙江, 海南, 北京, 福建, 台灣, 廣東, 香港
國外分佈:
日本, 朝鮮, 俄羅斯, 泰國, 馬來西亞, 加拿大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