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部食蚊魚

鎖定
東部食蚊魚
英文名:Gambusia holbrooki:是以小型無脊椎動物、蚊子幼體孑孓為食的魚類。
別    名
柳條魚,大肚魚,山坑魚
中文學名
東部食蚊魚
二名法
Gambusia holbrook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鱂形目
花鱂科
食蚊魚屬

東部食蚊魚特徵

體長形,略側扁,長僅15.5~37.5毫米。雄魚稍細長;雌魚腹緣圓凸。頭寬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間隔寬平。口小,上位,口裂橫直。齒細小。頭和身體均被圓鱗。無側線。雄魚臀 [1]  鰭第三~五鰭條延長,變形為輸精器。尾鰭圓形。原產美國東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國家移殖。1935年引入中國。為小型淡水魚類。喜生活於緩靜水或流水體的表層。通常雌魚大於雄魚。卵胎生。仔魚產出後即能活潑游泳,其體長約5毫米。仔魚以輪蟲類為食。成魚因吞食孑孓而成為蚊蟲的天敵。亦作觀賞魚,無食用價值。

東部食蚊魚生物特性

集羣於湖泊、池塘、水溝等處,以水生昆蟲為食。1年達性成熟,體內受精,卵胎生,在廣東每年可產子魚6~8胎,每次十餘尾或幾十尾。

東部食蚊魚原產地

中、北美洲東部的江河湖泊。

東部食蚊魚分佈現狀

現已散佈於長江以南(包括台灣)各低地水體中。

東部食蚊魚生活習性

食蚊魚的適應性很強,不僅可以生活於河溝、池塘、沼澤、水稻田等各種水體中,也能放養在小水池、假山水池、家庭種蓮缸、插花瓶等小型水體裏。它在水温5~40℃的環境中均能生活,平時喜集羣遊動於水的表層,行動敏捷。

東部食蚊魚擴散原因

因被誤認為嗜食孑孓,可防瘧疾而被廣泛引進到世界各地;1927年從菲律賓引入我國。在香港,有關部門繼續野放食蚊魚作控制瘧疾的生物防治工具。事實上已有很多實驗證明食蚊魚並不特別喜歡食孑孓,捕食孑孓的能力也並不比食性相近的當地魚類強。食蚊魚適應環境能力強,能生活於鹹淡水及不同環境的水體中,雜食性,生長快,繁殖力強,卵胎生,耐温差、低氧及污染環境,在華南的低地水體中形成了優勢種。由於可生活於鹹淡水,食蚊魚更可沿海岸線擴散到沿海江河中。由於競爭力強,對生態位相似的當地魚類造成相當壓力,更會襲擊體形比自己大一倍的魚類。在華南人類活動區,食蚊魚已取代了本地的青鱂(Oryziaslatipes)和弓背青鱂(O.curvinotus),成為低地水體的優勢種,危害到這些青鱂的生存。甚至影響當地蛙類、蠑螈等兩棲動物的生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