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道主

鎖定
東道主,是漢語的一則成語,語出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 [1] 
春秋時鄭大夫燭之武見秦穆公,要求秦軍停止進攻鄭國,鄭國今後作為東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來往的秦國使者。因鄭國在秦國東面,所以稱為“東道主”。這則成語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主語、賓語。 [1] 
中文名
東道主
拼    音
dōng dào zhǔ
近義詞
東道主人
反義詞
不速之客
出    處
《左傳》
語法功能
作主語、賓語

東道主成語出處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鄭亡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舎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逄孫、楊孫戍之,乃還。(《左傳·僖公三十年》) [2] 
後人由此典故提煉出成語“東道主”,也作“東道主人”。 [1] 

東道主成語典故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到鄭國時,鄭國曾經阻止他進人鄭國。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國君,一直忘不掉這件事情,時刻想要報仇,就聯合秦國共同出兵攻打鄭國。鄭文公非常害怕,佚之狐向鄭文公説:“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退走。”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派燭之武勸説秦穆公退兵。燭之武推辭説:“臣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説:“我沒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亡國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夜裏,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墜下去求見秦穆公,秦國將士禁止他進去,他便在城外放聲大哭起來。兵士們把他抓到秦穆公面前,問他為什麼哭,他説:“我為鄭國哭同時也為秦國哭。鄭國在晉國的東邊秦國在鄭國的西邊,鄭國一亡,晉國更強大,秦國就顯得弱了。幫人家攻打別國的土地,反而削弱自己國家的力量,聰明人是不會做這種事情的。”秦穆公聽了,大吃一驚,連聲説道:“對,很對!”燭之武又説:“如果秦國現在肯撤兵解圍,鄭國就脱離楚國,像臣子一樣服侍秦國,如果讓鄭國作為秦國東邊道上的主人,那麼,也可以供應秦國人旅行來往中缺乏的東西,對你也有益無害呀!”秦穆公聽了,非常興奮,便同鄭國訂立盟約,派將軍杞子、逢孫、揚孫三人去鄭國駐防,自己帶着大軍秘密回國。晉國因秦國背盟,不得不撤兵,於是鄭國之圍被解除了。 [2]  [3] 

東道主成語寓意

這則典故給人的啓示是,“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對於國與國之間而言,這句話無疑是至理名言。燭之武很懂這一點,他知道秦君出錢出力,大老遠趕來,無非利益使然。但問題是,滅了鄭國,秦國實際上是為晉君打工幫晉國增強實力。相反,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臣經過,鄭國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無需動刀動槍,卻能得到莫大的好處,亡鄭保鄭,結果大相徑庭。曉之以利,是燭之武成功的關鍵。 [4] 

東道主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東道主”通常用於泛稱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主語、賓語。 [5] 
運用示例
唐·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 [5] 
參考資料
  • 1.    東道主的解釋|東道主的意思|漢典“東道主”詞語的解釋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5-22]
  • 2.    吳楚材 吳調侯.經典傳家`圖解古文觀止[M].黃山:黃山書社,2016:27-29
  • 3.    陳忠梅主編.中華典故(四)[M].瀋陽:遼海出版社,2013:546-547
  • 4.    洪方煜.動之以利,曉之以勢——燭之武説辭藝術賞析[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上旬),2015(6):53-54
  • 5.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199